杭州:中档商场缺乏特色 该何去何从联商
供销大厦、华侨商场、二轻商场等当年颇有声名的商场在杭城消失了,天工艺苑也早已关门,目前正在对外招商以图重整旗鼓;武林商业圈在热热闹闹的大比拼中,而位居延安路的“工联”、城北的景福两家中型商场则相对显得很安静。 安静的背后是经济实力无法参与如此激烈的商战,武林商圈相互打仗,中型商场只能躲得远远的。对中型商场的老总来说,“满就送”的商战,他们打不起。据一位中型商场的老总说,“商场零售能做到16%,就是很好很好了”。大商场这样不惜血本抢份额,这既是对新兴商场的压制,也是在淘汰一批经不起“折腾”的中小型商场。中小型商场挺不住,就只能被淘汰。这也许是几家大商场不谋而合的“阴谋”,它们之间谁都“火拼”不了谁;拼掉的是站在一边的中小型商场,他们共同分享的是这块蛋糕。这就是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为什么武林商圈的几家巨头的销售额仍然在上升的原因。 为什么规模也不小的中型商场,如此被动地听大商场由命呢?外部大商场的激烈竞争是一个因素,但竞争是迟早的事,无法避免。另一方面,中型商场要发展,还要反省自身有没有问题。 中型商场的定位十分尴尬,宁做凤尾,不做鸡头。从过去和现在的中型商场看,其定位都是亦步亦趋地走百货的路子,也就是大型百货商场的“微缩版”。无外乎是化妆品、首饰、服装、鞋帽、食品、家电等大众日用品。争取做到消费者进了商场,家庭消费品基本都能购到。这样的定位基本是从商场功能的角度布局,而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经营思路。在追求“小而全”的定位中,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没有亮点,没有精品。所有的中型商场几乎一样。 在定位与大型百货雷同的同时,更要命的是经营思路也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大商场的屁股转,这使得中型商场的窘境开始凸现。大型百货商场在销售竞争的同时,也一直在整个商场环境优化上竞争,使得商场在购物环境、服务质量上不断提高。一项新的优惠服务总是大商场走在前面,引领潮流。如大件送货上门也是从百大、解百开始的。到打折送礼,最后发展到“满就送”的竞争,也是从大型百货店开始的。思变,才能发展;经常有新的商业营销策划的商场,总是一些销售额排前的商场。在中型商场,除了跟着大商场跑之外,很少看到他们自己的创新动作。 有的中型商场仍然存在体制、人才上的问题,实行的是被动僵化经营。商场直接经营者的部分权力受制于控股公司,不能纵横捭阖地经营动作;而控股公司又没有精力直接影响商场的经营,使得商场没有活力。在商战的背后,是经济战、人才战,但是中型商场的人才奇缺,特别是经营性和策划人才没有。僵化经营将是衰落的开始。 中型商场要有活力,就要动起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