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想必大家平时研究生物学,谈到进化、丛林法则时都会提到这么几个词。但是,“优”战胜“劣”是必然的吗?
16世纪时,一位叫做格雷欣的英国财*大臣提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观点。咱们先不用什么专业术语来解释,先打一个比方:
假设A男、B男同时遇到一个女孩。
A男外貌帅气,家境不错;B男长相平庸,条件平平。
那么最后和女孩在一起的,一定会是看起来各方面配置都更好的A男吗?不一定,A男因为先天条件出色,可以选择的女孩更多,他不需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即使和女孩在一起也不见得会拼命花心思留人,而是抱着“能过过,不能过换”的念头。
而B男,因为先天条件落后于人,拼命学习“撩妹”技巧,将自己包装成温柔贴心、深情款款,他在追求女孩这件事上愿意花费的心思更多,甚至可能付出A男多上10倍的努力让女孩为他心动,从而达成目标,女孩被感动,愿意与他携手走入婚姻。
再回到“劣币驱逐良币”这件事上。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它本是说当一个国家发行了两种货币,它们的法定比价不变、而实际价值相却不同,这种情况下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如银子)会被熔化、被收藏或输出,逐渐“退隐”不再大量流通于市场;
相反,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抢占了市场C位,到处充斥。
这种现象从广义上可以理解成“劣胜优汰”,与我们通常情况下认为的淘汰规则截然相反。
生活中,大家一定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现在什么都更迭得快,新买回来的东西,感觉没有以前的好用了!比如电风扇、自行车以前能用个十几二十年;现在能用个几年再坏已经很给面子了,这是为什么?
不妨来讲一盏“神灯”的故事。这盏“神灯”历史可谓悠久,它从年开始使用后,多年来一直坚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佛莫尔小镇消防站车库里。如果不考虑停电(事实上这个小镇也基本没有停过电),它被点亮的历史已经有足足年了。
这是一盏白炽灯,世界上第一只成功以碳化纤维作为灯丝的白炽灯泡出现在年,由爱迪生所制,后来灯丝又改成钨丝。很快,白炽灯就大量投入生产,当时包括爱迪生在内的发明家们,每个人想的都是改进技术让电灯使用时间更长、质量更稳定,所以那个年代出现这么一盏寿命极长的灯压根不奇怪。
然而,生产这盏灯的Shelby厂家居然在95年前就宣告倒闭,退出市场,其他生产寿命短灯泡的厂家,反而完虐了它!这是怎么回事?不应该质量越好越坚挺,越受市场欢迎吗?
年,也就是Shelby倒闭前一年,灯泡界的大佬通用电气、飞利浦、欧司朗结成了“太阳神联盟”,这个联盟降低了全球灯泡的使用寿命,将其限制在个小时以内,有计划地进行白炽灯制造和销售,等于通过人为干涉让灯泡的制造技术后退!
从此,市场上能使用小时的主流灯泡产品退出,“良币”让位给“劣币”,而Shelby在这样被控的行业竞争下黯然退出。因为产品质量太好而被淘汰,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它却真真实实发生了!灯泡巨头们想的其实很简单:质量太好,大家都不用换了,谁还来买自己的灯泡呢?
但是,“劣币驱除良币”也并非时刻成立的。再举个例子,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时期,汉文帝曾经发布“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的诏令,啥意思?当时市场上各种违背朝廷禁令偷偷铸造的劣质钱币流通,屡禁不止,汉文帝索性下令允许大家随便铸造“劣币”。
这一来,那些铸造“劣币”的人懵了,我干这事就是为了逃避市场竞争,你放开了,我不又得参与竞争?而且汉文帝不发行官方货币,却给民众提供了判断钱币质量的工具“法钱”(砝码)、“称钱衡”(天平),让大家自己鉴别良币与劣币;
另外,汉文帝并没有全面放开铸币范围,而是规定:民间自己铸造的货币,质量不能低于法钱。为了提高竞争力赚取利润,民间争相提高货币的质量,于是,良币占据上风,劣币渐渐被驱逐。当然,后来汉武帝又把铸造钱币的权力收归朝廷了。
生活中,像“神灯”生产厂家倒闭这样“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的确存在着。为了达成所需要的的营业额而控制产品质量,其实并不反常,相反还很“正常”。就像Shelby倒闭之后电灯泡使用寿命一度被厂家控制不得超过小时,无非是为了满足厂家“小心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