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痹证
概念: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累及肝肾,甚至内舍于心。
辨证要点:首辨病邪,次辨虚实,再辨体质。
治疗原则:
①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
②养血活血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温阳补火法“阳气并则阴凝散”,健脾益气法“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③辨病位用药。
④久病入络,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
转归预后:日久可变证,如虚劳、心悸、喘证、悬饮
1.风寒湿痹:(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剂。)
⑴行痹:防风汤—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邪有化热象,红肿渐热,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⑵痛痹:乌头汤—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⑶着痹:薏苡仁汤—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辨证选用五味消*饮合犀*丸、麻*连轺赤小豆汤)
3.痰瘀痹阻:双合汤—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4.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5.痹久内舍于心:心悸,短气,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第二节痿证
概念: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病因:感受温*、湿热浸淫、饮食*物所伤、久病房劳、跌仆瘀阻
病机:津液、气血、精髓亏虚(或气血津液输布不畅),不能濡养肌肉筋脉。
病位:在筋脉、肌肉,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和热。
辨证要点:首辨脏腑病位,次辨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经有“治痿独取阳明”,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调养五脏。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健脾升清(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可用六君子汤)
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病久阴损及阳,服用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益气养营,活血行瘀(瘀血日久,可用圣愈汤送服大*蟅虫丸,以丸图缓)
第三节颤证
概念: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
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涉及肝、肾、脾。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辨证要点:首辨标本虚实。
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4.髓海不足证: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5.阳气虚衰证:地*饮子—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第四节腰痛
概念: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
病因: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扑闪挫
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位:在腰府,与肾脏及膀胱经、任、督、冲、带脉等诸经脉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和瘀。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2.湿热腰痛:四妙丸—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肾虚腰痛:(如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蛾丸;房劳过度引起,河车大造丸、补髓丹)
⑴肾阴虚:左归丸—滋补肾阴,濡养筋脉(相火偏亢,可用知柏地*丸/大补阴丸;阴阳俱虚,阴虚内热,杜仲丸)
⑵肾阳虚:右归丸—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