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收藏
TUhjnbcbe - 2022/1/1 15:08:00

中医诊断学

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

01

脏腑辨证

02

望诊

(一)五色主病

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

(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

(3)久病面唇青紫

(4)面色青*(苍*)

(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

(2)午后两颧发红

(3)

3.*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

(2)面色*胖

(3)面色*疸

(4)面色淡*而垢

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2)面色?白

(3)面色?白虚浮

(4)面色苍白

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

(2)面黑干焦

(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

(4)眼眶周围发黑

(二)望目

“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

1.目神

①有神

②无神

2.目色

①目赤肿痛

②白睛发*

③目眦淡白

④目眶周围色黑

⑤目生翳

3.目形

①目胞浮肿

②眼窝凹陷

③眼球突出

④胞睑红肿

4.目态

(1)瞳孔缩小

(2)瞳孔散大

双侧

单侧

(3)目睛凝视

(4)昏睡露睛

(5)胞睑下垂

①双睑

②单睑

(6)目瞤

(三)望皮肤

1.斑疹。

(1)斑

(2)疹

2.水疱

(1)白?

(2)水痘

(3)湿疹

(4)热气疮

3.疮疡

(1)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成脓疡—阳

(2)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无头疽—阴

(3)疗—形小如粟,根深如针,漫肿灼热,麻木疼痛

(4)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易化脓,脓出即愈

03

问诊

(一)问寒热

但热不寒(里热证)

1.—里实热

2.

①日晡潮热—下午3~5时热势较高—里实热结

②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加剧—里湿热证

③阴虚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甚则骨蒸发热—里虚热证

④瘀血发热—午后或夜间—里实热证

⑤身热夜甚—夜间为甚—里实热证

3.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正盛发热,邪胜恶寒。

1.疟疾—伏于膜原(寒战与高热交替,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

2.气郁化火。

3.妇女热入血室。

(二)问汗

特殊汗出

1.自汗

2.盗汗

3.自汗盗汗并见

4.绝汗

5.战汗。

6.冷汗

7.热汗

8.*汗

局部汗出

1.头汗

2.半身汗

3.手足心汗

4.心胸汗

5.阴汗

(三)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

肠道病变

其他因素

(2)泄泻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2)溏结不调

①时干时稀—肝郁脾虛,肝脾不调。

②先干后稀—脾虚。

(3)脓血便

(4)便血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2)里急后重: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

(4)大便失禁

(5)肛门气坠

(四)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

1.胀痛:①气滞。②肝火。③阳亢。胀痛滞火亢。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

4.灼痛

5.重痛—①湿(头、四肢、腰、全身)②肝阳上亢(头重痛)

6.酸痛—①湿(四肢、全身)②肾虚(腰)

7.绞痛—①有形实邪(真心痛、上腹痛)②寒(胃脘痛)

8.空痛—虚—头部或小腹:①气血亏虚。②肾精不足。

9.隐痛—虚—头、胸、脘、腹

10.走窜痛

11.固定痛—①瘀血(胸胁胃脘)②湿(四肢关节)

12掣痛(引痛、彻痛)

①虚

②实

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1)辨经络

①阳明—前额连眉棱骨。

②太阳—后头连项。

③少阳—头两侧。

④厥阴—巅顶。

⑤少阴—头痛连齿。

(2)辨虚实

实—不通则痛

虛—不荣则痛

(3)辨外感内伤。

①风寒

②风热

③风湿

①气虚

②血虚

③肾虚

④血瘀

⑤痰浊

⑥肝火、肝阳

⑦食积

2.胸痛

①胸痹

②厥心痛(真心痛)

③肺痨

④肺热病

⑤肺痈

⑥胁肋痛

⑦胸部疼痛。

3.胁痛

(五)问妇女

月经

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

虛:①脾气虚。②肾气不足。

实:①阳盛血热。②肝郁化热。③阴虚火旺。

(2)月经后期。

虚:①营血亏。②肾精不足。③阳气虚。

实:①气滞血瘀。②寒凝血瘀。③痰湿阻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

虚—脾肾虚。

实—肝气郁。

2.经量异常

(1)过多

(2)过少

(3)崩漏

(4)闭经

虚—①肝肾不足。②气血虚。③阴虚血燥。④血海空虚。⑤阳虚寒凝。

实—①痨虫。②气滞血瘀。③痰湿阻滞。

3.经色、经质异常

(1)经色淡红质稀—血少。

(2)经色深红质稠—血热。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兼小腹冷痛—寒凝。

4.痛经

(1)胀痛或刺痛拒按

(2)灼痛拒按,平素带下*稠臭秽

(3)冷痛,遇暖则减

(4)后期隐痛、空痛

带下

1.白带

2.*带

3.赤白带

04

切诊

真脏脉—“十怪脉”

七绝脉”:无偃刀脉、转豆脉、麻促脉。

1.无胃脉

①偃刀

②转豆

③弹石

→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脏气独现,病危重。

2.无神脉

①雀啄

②屋漏

③解索→脾肾阳气败,神气涣散,生命将终。

④麻促→卫气枯,营血涩之危候。

3.无根脉

①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②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之征。

③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孤阳无依,躁动不安。

完结。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正骨针灸传承欢迎您的加入每天免费分享:健康·养生·中医资讯资料等知识科普

①:点阅读原文进入中医宝库②:点‘在看’发表文章观后感

小编推荐阅读

?祝由十三科,你也能看懂学会的祝由术,民间祝由术高人收藏的秘本

?归藏针法:诊断+治疗,中风偏瘫,脑梗视频直播课(特惠68元)?归藏针法:诊断+治疗,脊柱侧弯盆骨复位网课?归藏针法:归藏针法:诊断+治疗,面瘫,面肌痉挛视频直播课道医点穴(元)项,视频网络直播

觉得实用那就点个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