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传承
创新种树人种下的第棵树
全文个字,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
培根铸*,启智增慧。
大家好我是培根,青年中医师,业余种树。
■“乱室佳人”图我坐在桌子面前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是什么?咱们《中药书》中连翘的作用是清热解*,消痈散结消食和胃的保和丸书中写保和丸中连翘作用是清热散结但是感觉记忆不深刻,不是特别理解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下面我说一下我想到的一点东西(浅见)首先先来第一层含义:连翘可以止呕镇吐如甘露消*丹用连翘清热解*,散结消肿。那为何不用其他药如金银花?因为此证湿热重,致人恶心呕吐不吃东西。连翘可以清热解*,还可以止呕!再比如王幸福老师经验曾讲解过:“连翘在临床不仅是一味清热解*的药,还是一味很好的止呕药,特别是止热呕,常用的保和丸中用连翘就有此意。日人《牛山治套》中说:“大人小儿呕吐不止,可用连翘加入任何药方之内,此家传之大秘密也。”《生生堂治验》记载:“某氏儿,二岁,患惊风瘥后,犹吐乳连绵,众医为之技穷,及先生诊之,无热,而腹亦和,即作连翘汤使服,一剂有奇效。”[均见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王老师曾治一男子,35岁,最近一段时间频频恶心,欲发,细诊,舌略红,苔*腻,双关脉滑,口中出气臭浊,笑曰:此乃积食,热呕也,处方保和丸,重用连翘。炒山植30g、炒神曲30g、姜半夏30g,茯苓15g、陈皮30、连翘60g、莱菔子30g、生大*10g、生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3次。1剂后泻下黏溏粪便,臭不可闻,随之呕哕减轻,3剂服完,痤愈。(古道瘦马医案)此方乃保和丸合大*甘草汤,专治积滞热呕证。连翘擅治热呕,与竹茹,芦根同为治热呕之要药。(非热呕也能治,热呕更宜,上案已有明证。)吕某,女,77岁,年5月10日初诊。呕吐5天。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用爱茂尔,胃复安(灭吐灵)等药治疗无效,转求中医诊治。舌质红、苔薄*,脉滑数。予一味连翘60g水煎服。2剂后,呕吐止,病遂愈。连翘在药理实验中有确实镇吐作用,但临床一般很少用于胃肠道疾病时,因含有多量皂苷,能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究竟是镇吐还是泛恶?在治疗发热、*疽等疾病时,对没有胃肠疾病的人,15~30g以下的剂量内一般是没有反应的。对患有慢性胃炎的病人剂量稍大就可能有恶心反应。这是符合中医苦寒损伤脾胃的道理的。这也许就是传统上很少用于慢性胃肠病证的缘故。所以应用连翘止呕吐还要根据中医之辨证来使用,注意苦寒伤胃的副作用。这第一层意思还不足让我透彻,所以我进一步思考保和丸中连翘的其他作用。先给大家说一个医案,我看过一个医案,一个小朋友晚上吃东西伤食了,不消化,然后晚上入睡了。这个小朋友平时就是容易积食的体质。然后第二天就发烧了,寻思是积食然后受寒,舌质红,苔*白相间腻。然后就吃了一点中成药防风通胜丸,表里双解,也吃了保和丸、银翘散、桑菊饮等中成药。结果热势不降反居高不下,一度在39℃徘徊。去当地找了中医看,开了一些疏风散寒的中药,吃完也没管用。医院一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一个细菌感染,嗓子有点痛。这其实是温病的范畴了。至于后续的治疗,医案就是用了升降散加金银花、连翘之类的,然后热就退了。所以所以所以我的想法就来了!小儿食积到细菌性感染这一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食积之后会不会继发病*感染发生感冒?食积之后出现病*/细菌性感冒的概率大吗?不同的体质会导致不同的感冒结局吗?来,兄弟们,大胆的想一下保和丸中用连翘的目的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截断的操作!古人在创立此方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食积之后会导致外感的情况?然后弄了一个神来之笔?加一点连翘进去第一防止食积化热第二止呕镇吐第三防止出现外感毕竟连翘,作为临床常用的清热解*药,用在各种疾病之发热。如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部感染,胃肠道、胆道和尿路之急慢性感染,疮疖等。不论细菌、病*、真菌都宜使用。并有清除内*素的作用。但其退热、抗菌、解*方面的力度不是很强。常与金银花、*芩、栀子等组成复方。也可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与之同用能增效。下面就是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在中国知网上尝试去搜索“食积”and“细菌感染”检索出如下相关内容:《医学三字经》中道:“胃者、卫也,水谷入胃,游溢精气,上出于肺,畅达四肢,布护周身,足以卫外而为固也。”因此阳明热盛太过可能会引起卫气开阖失司,招致外感,而此时若有外邪入侵,则可致内外合病,若感受寒邪,外邪束表,阳明之热不能外散而上犯;《医宗金鉴》中亦有关于感冒夹食之成因的论述:“小儿平日饮食无节,内伤停滞,外复为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若感受温热邪气,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邪引动内邪,同气相求,均可发为高热等一系列外感症状,若这种病理体质没有改善,而只从外感角度治疗,虽可缓解一时不能彻底治愈或者短期缓解而反复外感。所以事件链就来了:小儿脾胃薄弱,当代父母喂养不当导致食积,卫气开合失司导致外感,小儿纯阳之体非常容易化热,食积化热、外感化热一同导致了疾病的转变——所以食积肺热的证候就产生了国医大师王烈教授认为食积患儿多有肺热之象,因此易患外感,并且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食积肺热”之名,认为此系一种小儿常发并见证,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疗效肯定。食积肺热病象为神烦、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口臭、食少或暴饮暴食、易怒、下眼睑色青、大便干、小便*、舌红、苔*、脉数或指纹紫滞,反复外感。病因是由于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致小儿饮食难化,积滞于中脘,气滞不行则腹痛腹胀;食积化热,热邪亢盛则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大便干、小便*、舌红、苔*、脉数或指纹紫滞;脾开窍于口,热邪上攻则口臭;邪热内扰则神烦易怒。阳热偏盛,阴阳失衡,易为外邪所犯,故反复易感。此类患儿治宜以攻邪为主。治法采用清热泻火,消食导滞。论及食积肺热易感之因,正如《医宗金鉴》所云,“小儿平日饮食无节,内伤食滞,外复为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由于该病小儿反复易感,医家病家多认为其乃虚证,实非如此。王烈教授认为,其易感之因并非“本虚”,而是“标实”。治疗用一般补益之法难以奏效,其治疗可遵以下两点:清热就是扶正“有一分内热,即有一分外感”。内无热则外无感,清解内热可调节阴阳平衡,减少外感次数。临证可用苦寒之品。方中生栀子、*芩、甘草均为清热之品,其中栀子清三焦之火,*芩清肺胃之火。加之生甘草泻火,并可和调两药之苦。运脾消食即是扶正食积乃因乳食不化停聚中脘所致,其病位在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故治疗本病应牌胃双调,其中助牌运为根本,脾运则胃和。两者功能协调则乳食化生气血而难以化热。神曲、山楂、麦芽、陈皮、鸡内金、莱菔子,均为消食导滞之品。诸药合用可祛除食积,内热无生则无外感之扰。另外看个病例:病例1:刘某,女,2周岁,年5月25日来诊。5月15-17日高烧三日后退,近日又发烧,今为发烧第四日,晨起39℃,咳嗽,白细胞高,静点阿奇霉素注射液,唇红,睡眠不安,蹬被子,大便干硬如球状,两侧颌下结节,舌红苔薄白。平素易外感,以发热,咳嗽为主症,常鼻衄,不吃蔬菜水果,喜食零食如薯片等。病机分析:小儿平素喜食肥甘油腻,少食清淡,胃肠积滞,积而化热,继而外邪袭肺,日久入于里,与胃肠积热相搏结而成高热;肺胃热盛,肺失宣肃而见咳嗽;唇红,睡眠不安,蹬被子,大便干硬,舌红均为肺胃积热证之典型症状。平素易感与素有阳明内热关系甚密。诊断病名:风温辨证分型:肺胃积热证。处方用药:金银花30g连翘20g薄荷12g前胡15g杏仁12g瓜蒌20g浙贝母12g生石膏30g冬桑叶12g桑白皮12g芦茅根20g僵蚕15g苏叶梗12g枇杷叶15g焦三仙15g元参15g一付分四次服发热时四小时喝一次。三付热退。以小儿化食丸清小儿阳明积热以善后。月余未发。方药分析:方中薄荷、金银花、连翘、桑叶皮疏散风热、清热解*;苏叶增加发散之力,驱散表邪;石膏清阳明之热;枇杷叶、浙贝母清肺化痰;贝母配元参还可以散颌下结节;芦茅根、元参既清热泻火又顾阴凉血,防止邪热深入;前胡、苏梗、杏仁恢复肺之宣降;瓜蒌肺胃同清,焦三仙消食通腑;僵蚕透邪息风。以小儿化食丸消食导滞、清热通腑,调理小儿阳明内热这一病理因素,使小儿达到阴平阳秘,则疾病不易复发。话说回来,国医大师就是国医大师,一句话就点破了关键点:有一分内热,即有一分外感在治疗食积肺热的时候,方法是消食导滞,清热解*,清气分热。那在预防的过程中呢?我认为,保和丸中其他的药物是为了消食,而连翘的作用是清食积之热、并且截断外感(本身就有抗细菌、病*感染的作用)的进程!未雨绸缪,未病先防!这么看保和丸的配伍,我只能吹一句了:请大家跟我一起呐喊,保!和!丸!yyds!写完这篇文,多少都点上头了,多少有点“傻”了,大家见谅哈哈哈,认可的化,点个赞在走呗不错过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