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某某,男,53岁,年4月4日初诊。每日半夜子辰(4时),左肋胀痛延及胃脘痛并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剧痛难忍,须起床行走痛势方减。每至卯辰(早5时),不药疼自止。病史已届8个多月,素昔体质弱。经超声诊断为胆结石,经用消炎解痉等药治疗无效,改用清热利胆排石中药治疗,病情有增无减。每夜疼痛发作后神疲乏力,余无兼证可辨,证属助痛。由于少阳之气升发不利,木失条达之性,抑郁犯胃,故子辰至卯辰发病。方用小柴胡汤;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芩4克,人参4克,甘草4克,生姜4克,大枣1枚。水煎服,投3剂。
4月9日复诊:服剂后,左肋连脘痛已止,患者要求再服些丸剂以除病根。遂给投逍遥丸,每次1丸,日3次,以调理肝脾和胆胃,升发少阳之气,连服月余。至今1年有余,病未复发,体健无恙。[吉林中医药,(1):3]《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45子午卯酉时胃脘痛——刘熹医案杨某某,男,19岁,年6月日初诊。半月来,每于子、午、卯、西四辰,胃脘疼痛每次10分钟,过后辨证,此为阴阳不相顺接。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芩、人参、甘草、生姜各4克,枣1枚。3剂,水煎服。
同年7月份随访,患者言服药后,脘痛遂止,后未复发。[吉林中医药,(1):3]《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46子午时牙痛——李佩君医案徐某,50岁。因牙痛渐剧,于月9日在我院口腔科诊治,给灭滴灵、长效磺胺、速效牙痛宁等药无效。自购牙痛乐、含酒精棉球、风油精等,首次或可缓痛,再用无效。
月19日因剧痛求治。首先以指压合谷、内庭、下关、颊车等穴几分钟后疼痛减半才主诉:左侧上下第一二磨牙处时呈剧烈钝痛或如针刺,不喜冷热,吸风时其牙有空洞感,流泪、流口水,手足微凉,一日数发。检查:牙外观正常,无龋齿与松动。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稍沉弦。证无寒热虚证征象,开知柏地*汤一剂外,用牙痛粉,次日中午来言:药已服,外用药头次有效,再用无效。
又言近两天中午11点至1点,夜10至1点剧痛,至夜1点缓减。久思恍忆小柴胡汤可和解阴阳,若发病时间有规律者可以选用,于是投小柴胡汤:柴胡15克,*芩1克,晒参10克,法夏1克,炙草10克,大枣0克,生姜3大片。嘱其煎两道,药液合并,分下午、临睡二次服完,若半夜仍痛时,服止痛片一粒。
月18日中午来讲:药服后痛大减,并服止痛片一粒。今上午约每小时痛一次,约分钟,痛减。吾观之服小柴胡汤有效,又开剂,服1剂后痛全止,其恐复发,又将第剂服完,至今未发。故献同道,求明其理[湖北中医杂志,(4):66]《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47子时喘烦——刘熹医案季某某,女,30岁,年9月15日初诊。近4日来,每于半夜(子时)至天明(卯辰),心烦气喘,不能平卧,必起坐仰靠,经服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治疗无效。卯辰后其心烦气喘可自平,但感口干口苦,胃脘嘈杂,舌苔薄白、微*,脉细弦数。经心电图、胸透检查未发现异常,拟诊为哮喘,但服治喘中药亦无效。按时辰辨证,病发于子辰至卯辰,为少阳之气升发不利之证。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芩4克,甘草4克,生姜4克,大枣1枚。水煎服,投予3剂。
9月18日二诊:服3剂后,子至卯辰之心烦气喘已消失,口干苦亦除,胃脘嘈杂减轻,唯感肢倦乏力。遂投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日服3次,服1周后,胃脘嘈杂、肢倦全消失,疾愈。[吉林中医药,(1):3]《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48子时哮喘——路国森医李某某,男,30岁,0年10月3日诊。三月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发作性喘促,气急,夜晚1时发作或加重。医院诊治,经用数种抗生素及激素、中药治疗均乏效。医院变态反应科查证对多种过敏原过敏,给予“脱敏液”连续治疗0天,效果甚微,遂入我院治疗。诊见患者体胖,微喘,喉中有水鸣声,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沉细。首剂以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大法,服10余剂乏效。余忽念及师授小柴胡汤加五味子治喘之法,乃拟:小柴胡汤原方加五味子1克。服3剂,症见减轻。连服7剂,竟收全功。半年后随访,无复发。[四川中医,(3);17]《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我只知道子时一阳生,一阳是指少阳,其他的还说不上来。
49夜半恶心——袁兴石医案辛某某,女,54岁,夜半恶心一月有余。患妇因罹淋巴结结核,以软坚散结、苦寒解*之蛇蝎之品以*攻*治之二月,病情大有好转,血沉趋于正常。但每于夜间丑时出现恶心症状,至卯时自止。神疲乏力。前医以攻伐过分,伤损胃气论治,投四君子、六君子类无效,又以降逆之*连、柿蒂、枇杷叶等亦无济于事。余诊视之,确属攻伐过度所致。然非胃气受病,而是伤及生发之气,即木损气少,生发无力,夜半阴盛之时,难以制阴克土,则胃气上逆,恶心见也,卯时生发之气得朝阳相助,疏泄有权,土气自和,故恶心止也。拟以小柴胡汤和调木气,以利升发:春柴胡10克,制半夏10克,生姜4片,大枣7枚,*参10克,生甘草5克。煎服法:以水毫升,前服浓液毫升,再以水毫升,煎取浓液毫升。将头二次煎取的毫升合并煎取毫升,分三次温服。
上药服帖,恶心消失,继服帖,精神转佳而停药。[黑龙江中医药0,(4):4]《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50上半夜恶寒下半夜烦热——刘熹医案孙某某,女,31岁,年4月10日初诊。每晚上半夜恶寒,盖被不能露风,下半夜烦热,不能覆被,白天则一无所苦,经现代医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按时辰辨证,此属阴阳不相顺接。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芩4克,人参4克,甘草4克,生姜4克。水煎服。
4月14日来诊:服3剂后,微感头晕,余症悉除;改用杞菊地*丸每服1丸,日3次,服1个月。年4月16日因治胃痛来诊,追问原病谓:至今未发,无异状。[吉林中医药,(1):3]《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51春季发热——崔健民医案王某某,女,31岁,初诊日期年月1日。患者于五年前因产后受凉,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医院诊为“急性风湿热”。经抗风湿治疗,症状消失。此后,每年春季-3月间则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0天前因受凉后而发热复作,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而入院。现症:发热恶寒,口苦咽干,纳谷不香,恶心欲吐,头晕目眩,小便短赤。体温39℃C,舌质偏红苔薄*少津,脉数。入院后服达原饮、甘露消*丹二周,症状无明显减轻,体温波动在37.4℃~38.3℃之间。经重新辨证认为,患者虽证见发热恶寒,脉数之邪伏募原证,但发热已数日,恶寒应退而转为但热不寒,脉象虽数,但舌质无红绛,舌苔无浊腻或白如积粉之象,故非达原饮之所治。患者虽有发热、呕恶、溺赤、腰膝困重之湿热内阻之象,但无胸满腹胀,舌苔未见浊腻或淡白,故亦非甘露消*丹之所定。现证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默默不欲食等少阳证,故改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处方:柴胡15克,*芩1克,半夏10克,*参15克,甘草6克,生姜5克。
服剂后,身有微汗,体温降至正常。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剂,未再发热,诸症消失。唯感口干,大便秘。用沙参麦门冬汤以益胃生津,于年月5日痊愈出院。[河北中医,():39]
总按:《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以上疾病多是发于子、午、卯、酉时分,乃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如阴阳之气能顺利交接,人则不病,否则,则会出现诸多病理变化。这些病变的一个特征就是疾病定时发作,案(44)为子时发病,至丑时痛剧,乃少阳胆气无力升发,肝木郁滞所致;案(45)为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发病,则属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案(46)为子、午时辰发病,机理同案(45);案(47)至(50)均为病起子时,责之于肝胆之气升发不及,或致肺气不降,或使胃气上逆,或令母病及子而发病;案(51,即本案)为春季发病,亦正当肝胆升发之时,升发不及,则气郁而发热。小柴胡汤乃和解少阳之主方,一方面能升发肝胆之气,另一方面能通过转运少阳权机而起到顺接阴阳的作用,故诸凡肝胆之气升发不及或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病,表现为连续而有规律发作者,用小柴胡汤治疗皆有良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5胃脘痛——刘二亮医案
胡某,男,57岁,年1月7日初诊。年6月17日我院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慢性轻-中度浅表性胃炎,HP(-),胆囊切除后。胃脘痛1周,半夜1点发作,舌红,苔白,脉左关弦、右缓。从少阳经治。中医诊断:胃脘痛。治则:缓急止痛。处方:制半夏10g,*芩6g,*参0g,柴胡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5g,炒白芍15g,制香附6g,广郁金10g,川棟子5g,延胡索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1月4日二诊:胃脘痛好转,已二三日不痛,苔薄腻,质红,脉左关弦、右缓,守仲景法加减。上方去*芩。14剂,水煎服,日1剂。
3月5日三诊:自1月份诊治后胃脘未再痛,现血小板减少,舌苔薄腻尖红,脉左关小弦、右缓,拟调和之。
处方:柴胡5g,当归炭6g,炒白芍15g,炒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6g,生地*炭0g,佛手片6g,山药0g,炙鸡内金10go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患者脘痛于半夜1点发作,此时乃胆经当令之时,左关脉弦,故从少阳经论治,用小柴胡加减。小柴胡汤方后标注“腹痛,加芍药”。故加芍缓急止痛。”《经方临证实践录》
53末梢神经炎——刘景琪医案韩某,男,59岁,农民,年8月0日初诊。阴部及脚发麻已半年多,自外阴向下传导,由腿至足,皮肤表面发热,但体温不高,两脚麻木如穿袜状,发病原因不明。每天凌晨三点开始严重,天亮后稍减轻。膝腱反射减弱。舌苔白,脉弦。中医诊断:麻木。辨证: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治则,通调经脉,和其表里,祛风通络。处方,柴胡4克*芩9克半夏9克*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川牛膝15克服二十四剂,临床治愈。《经方验》
54子时痴迷——岳美中医案子午时痴迷,四肢不收:岳美中曾治一季姓十岁之女孩,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背上,四肢不自主的下垂软瘫,如无知觉之状。其父代诉,孩子的病已三天,每到上午午时、夜半子时上下即出现这种症状,呼之不应,过一小时许即醒如常人,延医诊视,不辨何病。岳老见症状及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证。乃深思考虑,再三思辨,得出旧说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正是阴阳交替之候,而女孩子这两个时辰出现痴迷并四肢不收症,治当于此着眼,想到小柴胡是调和阴阳之剂,故投予二贴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霍然如常。(医院主编.岳美中医话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57)《治方治病实践录》
55腹痛彭某,0岁,患腹痛,每日申时(下午3点~5点)发热,腹乃大痛,上及胸胁,烦躁不安,夜不寐,至天明,则热退痛止无汗微渴,形瘦色黑,两脉弦数无力,饮食不进,不能起床,已二十余日,予小柴胡汤治之。(《崇实堂医案》)
56定时发热——权依经医案姜某,男,5岁,吉林省人,第八冶金公司干部。年月0日初诊。患者发热半月余,医院住院治疗,并经多种检查,其发热原因仍不明。患者发热有其定时,每在下午四五点时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脉弦略数。辨证为实热发热。方用本方加芒硝:柴胡6克,半夏3克,*参3克,甘草3克,*芩3克,生姜3克,大枣1枚,芒硝6克。先水煎诸药,去渣后纳芒硝微沸后,一次温服。一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一剂后,泻下稀便数次,体温降至正常,脉平。停药观察数日,再未发热,病愈出院。
体会:本方为仲景治疗日哺所发潮热之方剂。此患者发热之特点与此相符,故用之获效甚速。《古方新用》
论:本案芒硝加的好。每日下午的定时发热,就是阳明潮热。此是少阳贼克阳之象。包括桂枝汤的按时发热与自汗出,发热是阳明潮热,自汗出是太阳卫气不和,因于表寒不解,营郁之风也。发热是阳明,自汗是太阳,而阳明之时发热,因于太阳之自汗,太阳之自汗,营卫不和也。
57无名热——刘景琪医案马某,男,4岁,农民,0年9月16日初诊。”每天午后发热已两个月。傍晚至午夜体温38.4℃,以后渐降,医院作血、尿、肝、肾检查均正常,久治无效,乃来就诊,现尚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胀,纳呆,全身无力,晨起恶心。皆薄白,脉弦。印象:低热。辨证少阳不利,郁而化热。治则:"和解清热。处方:柴胡4克*芩9克半夏9克*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8个.服三剂,诸症状消失。《经方验》
论:先汗出,此为属太阳,营卫不和,后发热,为阳明,汗出津亡,胃燥潮热,按时而发,所以在午后发热。
先汗出发热,此是营卫不和,此属太阳,调和营卫则已。若亡津胃燥,而发谵语者,此属阳明,下之则已。不见谵语,未成阳明,而出变象,则见本条口苦咽干少阳证,则小柴胡汤,和解三阳。
太阳八;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
阳明十三;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三十三;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所以太阳八,时发热证,是属阳明。而自汗出证,是属太阳,营卫不和。而本案见少阳证,则知也是三阳和病,小柴胡主之。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