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个对众多皮肤病都大有疗效的方上
TUhjnbcbe - 2021/11/15 18:48:00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由飞滑石、生薏苡仁、杏仁、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

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徐大椿云:“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方中体现的芳香宣透、行气化湿之法。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

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辨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脂溢性脱发等多种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者,疗效显著。

湿为阴邪、重浊、黏滞,致病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故湿邪为患,患者可有纳差、胸闷腹胀、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濡或缓等全身症状,在皮肤病方面可表现为局部肿胀、水疱、糜烂、渗液、瘙痒。

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具体应用

湿疹

湿疹,即中医的湿疮,是一种常见的由于多种内、外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过敏性炎症性反应。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常见于四肢、会阴等处,患者自觉剧烈瘙痒。急性期皮损以丘疹、水疱为主,可有渗出、糜烂,呈多形性改变,并可合并感染。慢性期者以干燥脱屑、苔藓样变为主,容易反复发作。

如果治疗得当,湿疹皮损可于2周左右消退,而炎症反应迁延不愈者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慢性湿疹患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日久不愈。中医认为是由于患者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张步鑫对湿疹证属湿热蕴肤患者辨证选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服用周皮损即明显消退,巩固治疗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虹用三仁汤辨证加减治疗急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患者,三诊7剂中药内服后诸症消失。

张云芳、张志芬也有报道过三仁汤治疗湿疹的医案。但需注意患者饮食作息调整,以期能够长期控制。

综上,湿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伴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病机上总属湿热之证,以三仁汤为主随证加减,辅以祛风,或辅以健脾,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科临床最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全身或局部皮肤突发鲜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时现时消为临床特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皮肤、黏膜、血管发生短暂性炎症性充血及组织内水肿。

中医认为本病可由饮食不节致肠道湿热,郁于皮肤腠理间而发。此型患者皮疹色泽鲜红,并伴纳差、便烂等症状,及舌偏红苔微腻*、脉滑等特征。其中三仁汤常用于治疗湿温轻证所致急性荨麻疹,本病起病常较急,患者常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但新皮损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严重者可有过敏性休克症状。

张步鑫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例,服药0剂后风团已基本不再出,后巩固治疗后数年未见复发。

许建阳用三仁汤合银翘散化裁治疗荨麻疹例,7剂,日剂,再诊风团隐退,瘙痒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剂,服完药后,诸症消失。

临床中荨麻疹患者多属素体禀赋不耐,兼感风湿热邪,发于肌肤而成本病,其中符合风邪外袭、湿温初起的表现者,可选方三仁汤辨证加减,并适量佐以祛风清热祛湿。

痤疮

痤疮相当于中医的肺风粉刺,是一种面部、胸背等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青少年多发,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典型临床表现是皮肤散在性粉刺、脓疱、丘疹、结节及囊肿,且多伴皮脂溢出。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可有患者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道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或脾气不足,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瘀滞肌肤而发。此类患者面部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并可伴有口臭、便秘,及舌偏红苔微腻*,脉滑等特征。三仁汤可用于治疗湿邪为患的痤疮患者,更以面部油腻、病程缠绵为主要特征。

张志芬曾报道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服用2剂后患者痤疮全消,留少许色素沉着,兼饮食、生活调控,未再复发。

张云芳则采用三仁汤辨证加减治疗扁平疣合并痤疮患者,5剂后患者皮疹消退一半,瘙痒减轻,厚腻苔前中部变薄,方药对证,守前方再进0剂,皮疹退尽,舌脉如常。

痤疮病人证属湿热者,病势缠绵,脾胃内伤,治宜建中焦、祛湿邪、清热*为要,故用三仁汤宣化、疏利三焦湿邪;并辅以健脾益气、清热解*、凉血散结之品,诸药合用,令脾气健旺,“脾阳转而后湿行”,湿去则热孤,诸症好转,皮损亦平。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即中医的“蛇串疮”,是由潜伏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再激活所致,表现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状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显著的神经痛。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感受*邪、湿、热、风、火郁于心、肝、肺、脾,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故见带状疱疹发作期局部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痒痛不适,选用三仁汤辨证加减治疗。

张志芬用三仁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加减治疗带状疱疹例,并用青黛散调醋外敷患处,用药3d灼痛明显减轻,水疱干瘪,基底亦不红肿,再连续用药周后,结痂脱落告愈。

刘渝生采用三仁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37例,并与西药对照。结果两组均痊愈,治疗组止痛、疼痛消失平均时间及治愈总平均天数均短于对照组,认为三仁汤辨证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

万桂琴对蛇串疮患者的治疗组予三仁汤加减,对照组予阿昔洛韦片及甲钴胺胶囊口服治疗0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0.0%,认为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盛型蛇串疮疗效显著。带状疱疹病人以脾胃不足、湿热内生为病机,证属脾虚夹湿、气机不畅,可治以三仁汤,并辅以活血通络止痛之品,对于湿盛型蛇串疮疗效较佳。

脂溢性脱发

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性秃发、弥散性秃发,属于中医学“发蛀脱发”、“蛀发癣”范畴,表现为青春期后额、颞、顶部进展缓慢的秃发,男女均可发生,但以男性患者更为常见。本病患者往往伴有头部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毛发干枯、瘙痒等症状,是皮肤科难治疾病之一。患者早期以脾胃湿热、血虚风燥较为多见,其中脾胃湿热型以头发黏腻脱落为特征。

张慧等通过对20例湿热上犯型脂溢性脱发患者应用三仁汤加减辨证施治,20例服药3~6个疗程后,治愈0例,好转8例,无效2例。认为三仁汤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治疗湿热上犯型脂溢性脱发有较好疗效。上述医案中脂溢性脱发患者总属湿热上犯,熏蒸头面,可用此方加减,三仁汤宜畅气机、清热利湿,可加入石菖蒲、郁金芳化湿浊,清心开窍。诸药药性平和,无湿燥辛散太过之弊,利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使清升浊降,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三焦通畅,则诸症自除。

汗疱症

汗疱症又称为“出汗不良”,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患。常为双手对称发病,一般发于春末夏初,夏季加剧,入冬缓解。典型损害为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略高于皮面,分散或成群发生于手掌、手指侧而及指端,干涸后形成脱皮,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烧灼感,每年定期发作,反复不已。汗疱症为手部的特殊类型湿疹,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水湿停滞,再与夏季热邪相合或与长夏湿热之邪相关,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则发为本病,故汗疱疹总与湿、热相关。

李婷等用三仁汤治疗汗疱疹38例,痊愈35例,有效2例,无效例,总有效率为97.4%。医案中使用三仁汤恰合病机,三仁相伍,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肺脾协调,疾病自愈,用于汗疱疹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这集主要是讲理论,用经验和数据验证此方的效果,

下集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类型皮肤病,以及以具体医案佐证!

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文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对众多皮肤病都大有疗效的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