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是怎样辨证治疗风湿病的
TUhjnbcbe - 2021/8/11 23:22:0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其中“辨证”是中医特有的诊断学概念。诊断是治疗的基础,治疗是诊断的目的。中医治疗风湿病离不开辨证论治。在对风湿病病因病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娄多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风湿病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痰瘀候进行辨证论治,即“虚、邪、瘀”辨证。

(1)正虚候:是指以正虚或虚实夹杂为主的一类风湿病证候,多见于风湿病经久不愈,因反复发作,或年老体弱、产后或久病后患痹者。临床辨证以虚寒、虚热为纲,气血阴阳及脏腑亏虚为目。

1)虚寒证:即正虚没有热象者,包括①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等加减;②气虚:补气通络,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③血虚:补血通络,方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加减;④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归脾汤等加减;⑤阳虚寒凝:温阳散寒,方用右归丸等加减;⑥脾虚湿阻:健脾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⑦脾肾阳虚: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2)虚热证:即正虚有热象者,临床多以阴虚为主,包括①燥伤阴津:养阴清燥,方用清燥救肺汤等加减;②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方用滋水清肝饮等加减;③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方用生脉饮等加减;④肝肾阴虚: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汤等加减;⑤阴阳两虚:滋阴壮阳,方用龟鹿二仙胶加减。

(2)邪实候:是指以病邪充斥,经脉不通为主的一类风湿病证候,多见于风湿病早、中期,或活动期。临床辨证以寒热为纲,以六经、卫气营血及脏腑实候为目。

1)寒证:即邪实而无热象者。这里“热象”指热证之象,非指“恶寒发热”之热象,因为恶寒发热可因寒、热、虚、瘀等引起。包括①风湿痹阻:祛风除湿,方用羌活胜湿汤等加减;②寒邪痹阻:祛寒通络,方用乌头汤等加减;③湿邪痹阻:祛湿通络,方用三仁汤等加减;④风寒湿痹:祛风散寒利湿,方用蠲痹汤等加减。

2)热证:即邪实有热象,或寒热错杂者,包括①风热痹阻:疏风清热,方用大秦艽汤等加减;②湿热痹阻:清热利湿,方用历节清饮等加减;③风湿热痹:清热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等加减;④热*痹阻:清热解*,方用清瘟败*饮等加减;⑤寒热错杂:清热通络,散寒止痛,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加减。

(3)痰瘀候:是指以痰浊瘀血痹阻为主的一类风湿病证候。辨证时以寒热为纲,痰瘀的成因为目。

1)寒证:即痰瘀证没有热象者,包括①血瘀寒凝: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化瘀通痹汤等加减;②痰湿痹阻:燥湿化痰,方用导痰汤等加减;③瘀痰胶结:化瘀豁痰,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导痰汤等加减;④气滞血瘀:理气化瘀,方用逍遥散等加减;⑤气虚血瘀:补血活血,方用圣愈汤等加减;⑥阳虚血瘀:温阳化瘀,方用附子汤合桃红四物汤等加减。

2)热证:即痰瘀证见热象者,包括①瘀热痹阻:化瘀清热,方用清痹汤等加减;②痰热互结:清热化痰,方用宣痹汤等加减;③血瘀阴虚:化瘀滋阴,方用活络效灵丹等加减。

由于虚、邪、瘀三者共同为患,所以临证不可绝对化。一般来说,邪实证者,多见初期,患者体质尚好,虚的征象不突出。正虚候者,一般病程较长,或患者素体虚弱多病,临床以虚的征象为主。痰瘀候,多见于中晚期。

以上证候分型,是列举的常见证候,临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中医证型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不仅证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一种证型在不同时期也可以夹有其他兼证,因此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辨证用药。临床所见多为虚邪夹杂、邪瘀并见、虚瘀并存,关键是辨其何主何从。将风湿病分为正虚、邪实、瘀血三大证候,每候又以寒、热为纲,纲下又有目,层次清晰,简明实用。

医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是怎样辨证治疗风湿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