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发热最常见的病因,各种细菌、病*、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多见于恶性肿瘤、严重组织损伤、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体温调节失常(颅脑损伤)等。除去儿童自身疾病以外,影响体温的外界因素也很多。进食、运动、哭闹、衣被过厚、环境温度过高均可使体温升高。饥饿,少动、保暖条件不佳往往使体温过低。新生儿、婴儿及体弱儿的体温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
由于儿童的生长和心理发育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热特点,辨证施护,对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生儿期(出生至28d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刚从宫内生活转为宫外生活,生存环境起了巨大变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较大,容易散热,因此要注意周围环境温度对其体温影响。室温过高时,如体内水分不足,可因皮肤水分蒸发散热不够,血液溶质过多而发生“脱水热”。出生后因室温较低,如保温不好可出现低体温。有的新生儿由于进乳不够热量不足,也可导致体温不升或低体温。尤其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在冷的环境中常偏低或不升,在高温环境中也容易因出汗功能不全而体温过高。此期少数新生儿可由感染引起发热,体温往往在38℃以上,但重症感染的新生儿反而表现为体温不升,在36℃以下。婴幼儿期(出生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婴幼儿期)
此期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体温常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风寒风热、惊吓均可引起体温升高。6个月以后,因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尚不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6个月左右的发热多见于幼儿急疹,此病为病*感染,患儿往往高热,体温在C以上,但一般状态较好,给予抗病*,退热等对症治疗。退热后7~8h之后出现红色丘疹、斑丘疹。由于婴幼儿期中枢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发育阶段,不断形成条件反射,功能还未成熟,故不能耐受高热、*素或其他不良刺激,所以易表现惊厥等神经症状。由于婴幼儿发热多在38℃以上,儿童表达能力差,故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防止惊厥发生。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患儿与外界环境接触日益增多,由于儿童多数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因此易患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此期息儿表达能力增强,往往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及时发现。此期患儿在发热同时往往伴随其他症状及体征,如扁桃体红肿、化脓,手足口腔黏膜疱疹,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呕吐、皮疹等,体温一般在38"C。少数患儿病*感染后,可持续高热不退,发热3~5d后体温逐渐下降。此期息儿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反应性疾病,患儿往往表现为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此类患儿应注意观察热型。参考来源
孙丽,等.中国医药指南.;8(36):-.
END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获授权图片来源于医学慕课制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教你一招丨早期快速筛查阿尔茨海默病双相障碍与免疫性疾病究竟有何关系?“警惕”阿司匹林使用中的几个问题妊娠期?抑郁症?要如何用药?生物标志物在心衰预测、治疗中的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