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第七版)。
⑴病史: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⑵主要症状: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等主症。
⑶主要体征: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风。
⑷辅助检查:病*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⑸病原学检查:鼻咽或气管分泌物病*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可作病*学诊断。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年)进行诊断。
(二)证候的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第七版)。
1.主证
(1)风寒感冒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3)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舌质红,苔*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4)时邪感冒
证候:起病急骤,全身症状较重,高热,无汗,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脉数。
2.兼证
(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
(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舌苔厚腻,脉滑。
(3)夹惊
证候: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甚则骤然抽风,舌尖红,脉浮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主证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
推荐方药:荆防败*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前胡、桔梗、甘草。
(2)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薄荷、桔梗、牛蒡子、荆芥、豆豉、芦根、竹叶。
3.暑邪感冒
治法:清暑解表。
推荐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金银花、连翘,厚朴、扁豆花。
偏热重者加*连、栀子清热;偏湿重者加鸡苏散(包)、佩兰、藿香;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泄泻加葛根、*芩、*连、苍术清肠化湿。
4.时邪感冒
治法:清热解*。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饮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羌活、栀子、*芩、大青叶、桔梗、牛蒡子、薄荷。
2.兼证
(1)夹痰
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推荐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夹痰证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麻*、杏仁、半夏、陈皮。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瓜蒌、浙贝母。
(2)夹滞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枳壳。
(3)夹惊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推荐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震惊丸加减。常用钩藤、蝉蜕、僵蚕清热镇惊。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辨证选择使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解表、清热解*、消食导滞、镇惊等中成药及静脉点滴药物使用。如清热解表合剂(院内协定处方)、抗感颗粒、金莲花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双*连颗粒、双*连口服液、清热解*口服液、连花清温胶囊,双*连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预防并发症。
2.病因治疗:
(1)抗病*药物大多数上呼吸感染由病*引起可用三氮唑核苷(病*唑)10-15mg/(kg·d),口服或静脉点滴,或2mg含服,每2小时一次,每日6次,3-5日为一疗程。
(2)抗生素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常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抗菌素类。咽试子培养阴性结果有助于指导抗菌治疗。若证实为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应为10-14日。
3.对症治疗: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冷敷、温湿敷或冰盐水灌肠、吲哚美辛片灌肠、中药直肠滴入。发生高热惊厥者可予以镇静、止惊等处理;咽痛可含服咽喉片。
(四)针刺疗法: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头痛加太阳,咽喉肿痛加少商。用泻法,每日1-2次。用于风热感冒。
(五)灸法:取大椎、风门、肺俞。用艾柱1-2次,依次灸治,每穴5-10分钟,以表面皮肤温热为宜,每日1-2次。用于风寒感冒
(六)推拿:开天门-次;推坎宫-次;揉太阳-次;揉耳后高骨-次。疏风解表、止头痛。风寒感冒加推三关次,发汗解表。风热感冒加揉曲池穴1分钟。感冒恢复,捏脊5-10遍,三捏一提3-5遍,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揉板门次,运内八卦次。
(七)拔罐:取大椎。拔5-10分钟,每日1-2次。用于风寒感冒。
(八)穴位贴敷:感冒夹滞者以调胃化食散(院内协定处方)贴敷神阙穴。
(九)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锻炼。
(2)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2、调护
(1)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可用食醋50ml,加水熏蒸20-30分钟,进行空气消*。
(2)发热期间多饮热水,汤药应热服。饮食易消化、清淡,如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冷饮、油腻食物。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三、疗效评价标准
1.证侯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发热、头痛、乏力、鼻塞、咽部不适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发热、头痛、乏力、鼻塞、咽部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发热、头痛、乏力、鼻塞、咽部不适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无效发热、头痛、乏力、鼻塞、咽部不适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症状判定标准
2.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善。
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
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
(二)中医治疗效果
四、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难点分析
1、难点
(1)、对于一些时邪感冒,容易出现急危重症,需要及时处理并预防急危重症的发生。
(2)、中医特色治疗个别患儿不大接受,并且有些家长存在一些怀疑心理。
(3)、中药在治疗本病有特殊疗效,但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明确。。
2、确定理由
(1)小儿年龄较小,体质较弱,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时邪感冒具有时间性病邪剧烈,容易发生变证,需要及时处理,并早期的预防,一提高临床疗效。
(2)临床上采用的外治法针灸、拔罐等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性,有些患儿对疼痛较敏感,不耐接受。
(3)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已经得到较多的认同。但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尚缺乏规范化研究的数据,表现在:目前研究未细化体现中医药真正的优势点;缺乏科学的疗效方法,致使结论难以信服。
3、解决方法
(1)掌握本病病机演变是动态演变的过程,无论是标证还是本证,依据病情变化的重点早期治疗、早期预防。
(2)扩大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宣传效果,探索及改进方法便于患儿及患儿家长接受。
(3)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积极增加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动物模型的新药药理学研究,采集规范化研究的数据,为开展进一步科研提供技术支持。
4、期望结果
(1)通过运用针灸、拔罐、推拿、穴位贴敷多手段中医特色疗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临床便于操作,增加患者依从性,疗效突出。
(2)通过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使诊疗方案进一步优化,必定将临床方便可行的中医临床路径进一步向基层或社区单位推广,提高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生活质量,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中医知识,中医秘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