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临近,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马上到来,三伏贴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提及。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代表性治疗,是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的具体运用。因此因人而异,辨证施贴,合理取穴、用药、保证渗透,是贴敷的重点。
三伏贴调养概述:根据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原理,利用夏季三伏时节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人体经络气血旺盛,腠理(汗孔)疏松开泄之时,贴敷温阳散寒之药物,调动人体阳气,鼓舞正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调节人体的脾肺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使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共奏治病、强身的双重功效。
三伏贴适用证:肺气亏虚
1、肺气亏虚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2、临床表现: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三伏贴适用证:脾胃虚寒
1、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2、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三伏贴适用证:肾阳亏虚
1.肾阳亏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多因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所致。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1.腰膝酸软而痛是因为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
2.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功能减退;
3.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起因于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
4.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则由于肾司二便,肾阳不足,膀胱气化障碍;
5.浮肿,腰以下为甚源自于水液内停,溢于肌肤;
6.面色黧黑无泽由于肾阳极虚,浊阴弥漫肌肤;
7.畏寒肢冷,下肢为甚则因为阳虚不能温煦肌肤;
8.精神萎靡是阳气不足,心神无力振奋;
9.面色白,头目眩晕由于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清窍;
10.舌淡胖苔白,脉沉弱而迟均为阳虚之证。
三伏贴适用证:风寒湿痹
1、风寒湿痹因风寒湿三气杂至,致气血瘀滞,证见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是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
2、本病证可见于现代医学诊断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
三伏贴适用证:卫气不固
1、卫气不固又称表气不固。指卫外的阳气虚,不能固表,皮肤腠理疏松,易受外邪侵入而得病。
2、临床表现:平素神疲乏力体弱多病,自汗多,反复感冒,气短,免疫力低下等
三伏贴时间:一伏(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二伏(中伏)7月21日——7月30日
闰中伏7月31日——8月9日
三伏(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贴敷时间:
1)儿童首次0.5小时——1小时,二次根据皮肤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多不能超过2小时
2)成人首次1——2小时,二次根据皮肤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
三伏贴禁忌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如需预约请扫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