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发热是指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邪正相争,恶寒与发热并见。由于感受外邪性质的不同,寒热症状可有轻重的区别。临床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
指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的症状。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是风寒表证的特征。2、发热重恶寒轻
指患者自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有轻微怕冷的症状。3、发热轻而恶风
指患者自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的症状。一般情况下,病邪轻者,则恶寒发热俱轻;病邪重者,则恶寒发热俱重。同时,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还常与机体正气与病邪的盛衰相关。外感病初期的表证阶段,有的患者虽然只有恶寒的感觉,并不觉得发热,但实际体温可能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很快就会伴有发热的感觉。因此,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恶寒一症,为诊断表证所必须具备的症状。但寒不热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特征。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1、新病恶寒
指患者病初即感觉怕冷,但体温不高的症状。2、久病畏寒
指患者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常兼面色?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但热不寒指患者只觉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临床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壮热
即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常兼满面通红、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2、潮热
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即每日因时间不同而发热的症状。(1)阳明潮热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亦称为日晡潮热。兼见口渴饮冷、腹胀便秘等症。阳明经气旺于申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常见于伤寒之阳明腑实证。
(2)阴虚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兼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即胸中烦、手足心发热而喜就凉处)等;严重者,感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者,称为“骨蒸潮热”。
(3)湿温潮热午后热甚,兼见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头身困重等。
此外,午后或夜间发热,亦可见于瘀血久积,郁而化热者;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温病见之多为热入营分,耗伤营阴的表现。3、微热
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发热时间一般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1)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或仅面部发热而体温不高,兼倦怠疲乏、少气、自汗等症。
(2)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3)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亦称郁热。
(4)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症,至秋凉可自愈,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常见于伤寒病的少阳病,或温病的邪伏膜原,为邪在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在此拿急性盆腔炎作为举例,来看一下不同辩证分型下的发热表现分型论治发热类型治法热*炽盛证高热,或壮热不退,恶寒或寒战清热解*,凉血消痈湿热壅盛证邪正交争,互有进退,则恶寒发热解*利湿,活血止痛湿热蕴结证邪正交争,互有进退,湿遏热伏,则热势起伏或寒热往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本文谨对中医问诊中,问“寒热”作简单梳理,该法对辨别患者新旧病、病因病机等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还会为大家带来更浅显易懂的病例分析帮助大家了解中医辩证和四诊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往期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