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全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快速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属于神经精神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本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男孩多于女孩,发病于2~15岁之间,90﹪的病例为10岁前发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程持续时间长,少数至青春期可自行缓解,也有部分难治性患者。
本病以肢体抽搐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但意识清醒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慢惊风”、“肝风证”、“抽搐”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缺氧、感受外邪、情志失调以及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常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其病位主要在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与脾、心、肾、肺等他脏均有关。肝为风木之脏,主筋,主风,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小儿“肝常有余”,肝有余则易扰动内风,肝风妄动而引起挤眉眨眼、皱鼻、噘嘴、摇头、仰颈、耸肩等不自主动作,以及口作怪声秽语等。抽动症主要是筋与肌肉的病变,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如若肝阳化风、脾虚痰聚,则风痰结聚,扰动经络筋脉,因此患儿会表现出筋肉的不自主抽动。此外,脾不足则气血不足、筋肉失养,所以部分患儿表现出肌肉震颤。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心主火,肾主水。小儿“心常有余”,加之先天肾水不足,则易水火不济,心神不宁而出现不自主的怪声、秽语。内风涌动,在肺则金鸣异常,故喉发异声。
一、肝阳化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小儿具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如若情志失调,病后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肝风上扰清窍,则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口出异声秽语。肝风扰动经络筋脉,则见肢体不自主抽动。
二、脾虚痰聚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壅塞胸中,心神被蒙,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脾主肌肉四肢,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肝旺脾虚,生风聚痰,肝风挟痰走窜经络,故头项、四肢肌肉抽动。
三、阴虚风动先天禀赋不足,真阴亏虚,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头摇肢搐。或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现代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凋、免疫病理损害、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其可能诱发因素有:围产期损害、季节性变态反应、食物中摄入过敏原、过多食用煎炸油腻之物、长期服用某些中枢兴奋剂等。但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1年,其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地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4.发病于18岁前。
5.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舞蹈病或病*感染后脑炎)引起。
二、鉴别诊断
1.风湿性舞蹈病6岁以后多见,女孩居多,是风湿热主要表现之一。症状为四肢较大幅度的无目的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生活经常不能自理,常伴肌力及肌张力减低,并可有风湿热其他症状。
2.肌阵挛肌阵挛是癫痈的一个类型。往往是一组肌群突然抽动,患儿可表现突然的前倾或后倒,肢体或屈或伸。
3.习惯性抽搐4~6岁多见。往往只有一组肌肉抽搐,如眨眼、皱眉、呲牙或咳嗽。发病前常有某些诱因,此症一般较轻,预后较好。此症与多发性抽搐症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患儿可发展为多发性抽搐症。
临床表现
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动,伴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患儿可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缺陷,往往伴随一系列相关的行为和情绪症状,其中包括强迫症、注意缺陷障碍、多动、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和猥亵行为。
抽动症的中医证候特征与临床表现如下。
1.肝阳化风肢体抽动,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面红耳赤。烦躁易怒,挤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大便秘结,小便*或短赤。舌红苔*,脉弦数。
2.脾虚痰聚肢体动摇不定,口出异声,面*体瘦,精神不振,神思涣散,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噘嘴唇动,时好时坏,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3.阴虚风动肢体震颤,口出秽语,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挤眉眨眼,耸肩摇头,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疗
7岁以下(含7岁)者,以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操作为主。
一、基础方清肝经次。摩囟门5分钟,掐五指节5次,揉五指节50次。清肝经能开郁除烦、平肝息风;摩囟门与掐揉五指节均能镇惊安神,摩囟门还能开窍醒脑。
二、辨证加减
1.肝阳化凤
治则:清泻肝火,息风镇惊。
处方:揉总筋次,掐小天心5次,捣小天心20次。
方义:揉总筋清心经热、镇惊止痉,与基础方中的清肝经合用,加强清泻肝火、息风镇惊的作用;掐、捣小天心以镇静安神。
2.脾虚痰聚
治则: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处方:补脾经次,运内八卦次,揉膻中次。
方义:基础方中清肝经以平肝息风。本方中补脾经以健脾化痰,运内八卦理气化痰,揉膻中以祛内伏风痰。
3.阴虚凤动
治则:滋阴潜阳,柔肝息风。
处方:补肾经、揉二人上马各次。
方义:补肾经滋补肝肾、除虚火,揉二人上马滋阴补肾,二者结合基础方中的清肝经,增强滋养肝肾、育阴潜阳、柔肝息风动。
7岁以上者,以成人推拿的常规经穴操作为主。主要操作部位:头面部,背腰部及下肢。
1.头面部:推攒竹、推坎宫各5-10次;点按或按揉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印堂,运太阳各分钟;五指扫散整个头部至头皮有热感。
2.背腰部:推揉督脉、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依次点按华佗夹脊穴各5~10遍。
3.下肢:主要操作足三阴经在小腿的循行部位。先用拿捏、按揉、滚法等手法放松下肢2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拇指按压与按揉法操作足三阴经在小腿的循行部位15分钟;最后点按足三里、阳陵泉、丰隆、悬钟、三阴交、太冲、太溪及涌泉等穴位各1分钟。
预防与护理
1.教育孩子平常不要模仿他人的不良习惯和怪动作。
2.饮食宜清淡,不过食辛辣食物或兴奋性、刺激性饮料,避免吃含铅多的食物。
3.家长需要观察引起患儿发作的诱发因素,避免诱发因素出现或发生。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游戏机。
4.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精神刺激,防止儿童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
5.注意休息,保证患儿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6.关怀和爱护患儿。向患儿耐心讲清病情,并给予安慰和鼓励。不在精神上给患儿施加压力,不责骂或体罚患儿。
7.父母不要过度焦虑与过度保护患儿,尤其不要把焦虑情绪暴露在患儿面前。
按语
本病病程较长,部分患儿到青春期症状会自行消失,但也有部分难以治疗。推拿治疗有一定疗效,对于7岁以下患儿疗效较好,但疗程相对较长,需坚持治疗。必要时,可采用配合针灸、中药内服等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临床上需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相鉴别,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常表现为:多动多语,难以静坐,自制力弱,但无肌群抽动现象,且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有关资料报告,抽动症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可同时伴发,儿童抽动症中有25﹪~50﹪合并有多动症,多动症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之前。
小结
本病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快速抽动伴有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临床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属于神经精神性疾病。男孩多于女孩,90%的病例为10岁前起病。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智力测试基本正常。以肢体抽搐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但意识清醒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慢惊风”、“肝凤桓”、“抽搐”等范畴。
本病病因较多,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缺氧、感受外邪、情志失调,以及其他疾痛等因素有关,常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脾、心、肾、肺等均有关。其病机主要有肝阳化凤、脾虚痰聚与阴虚风动。西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调、免疫病理损害、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采用推拿治疗时,7岁以下患儿以小儿椎拿特定穴的操作为主,采用清肝经、摩囟门、掐揉五指节为基础方。中医辨证为肝阳化风者,以清泻肝火、息风镇惊为治疗原则,在基础方上加揉总筋、掐小天心、捣小天心等操作;脾虚痰聚者,以健脾化痰、平肝息凤为治疗原则,在基础方上加补脾经、运内八卦和揉膻中等操作;阴虚风动者,以滋阴潜阳、柔肝息风为治疗原则,在基础方上加补肾经、揉二人上马等操作。7岁以上患儿以成人推拿的常规经穴操作为主。主要操作部位为头面部、背腰部督脉与膀胱经下肢部的足三阴经在小腿的循行部位。
旌阳康腾诊所作为德阳首家大型高端的亲民、便民诊所,经过长期准备,由我诊所的儿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专家和康复治疗师共同组建了“小儿推拿”专业组,以温馨的价格在基层社区开展“小儿推拿”,为你宝贝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图为康腾诊所的“小儿推拿专业组”今天上午在“三只猪儿童SPA”为孩子们免费作小儿保健推拿,宝宝们很享受、父母都很满意!
目前康腾诊所“小儿推拿”推广价格:40元/次/30分钟,作满10次可赠送一次。咨询。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