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症候分类
分为“风痹”(亦称“行痹”)、“寒痹”(亦称“痛痹”)、“湿痹”(亦称“着痹”)。即《内经》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热气胜者,为热痹。”
1、行痹是风寒湿痹的初期症状,肢体关节疼痛,以游走不定为特点,肘、腕、膝、踝关节屈伸不利,伴有发热、恶寒等表症。
2、痛痹肢体疼痛较剧,痛似针刺,保暖则减,遇寒加剧。
3、着痹肢体关节疼痛,以重着麻木为特点,痛有定处,甚则关节肿胀,活动不利。
4、热痹发病急、关节红肿疼痛,呈游走状,活动不利,伴发热、多汗、口干。
二、病位分类按邪气外侵,渐次至深,分为“五痹”,内合“五脏”。即《素问·痹论篇》所指出的“……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1、偏寒型偏于上肢者以上肢关节为甚,如肩、肘、腕、指及颈部关节的病变为主。偏于下肢者如髋、膝、踝、指等关节。
2、偏于腰骶部即寒痹而偏腰骶关节均痛。
3、偏热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肌肉筋脉疼痛,或皮起红斑,痛不可近,遇冷则舒,体温增高或自觉身热,或口渴喜饮,舌苔*或*腻而糙,脉象弦数或细数。
4、篇虚型其特点为病程较长、体质偏差,肢解筋脉疼痛。
5、偏实型除关节疼等症外,有恶寒无汗,而体温高,舍苔薄白,脉弦紧或弦。
痹症病机
1,主要病机为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性质有偏胜,临床分为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两大类。其中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则为痛痹,湿邪偏胜则为着痹,热邪偏胜则为热痹。?
2,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
病若不解,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痹阻;而湿热痹阻证,经治热去湿留,或阳虚阴盛之体,热从寒化可转为风湿痹阻或寒湿痹阻之证。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以祛邪痛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以舒筋通络。其中,治风宜结合养血活血,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久病正虚者,应重视扶正,以益气养血,培补肝肾为法。
五龙通络汤治疗痹症总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散寒活血以通导痹阻的络脉,行气促进气血的运行缓和不通则痛的症结,温经祛风以清除隐伏躯体的寒湿外邪。
第二:补肝益肾强筋健骨运脾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津液源于脏腑化生封藏,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消除引起痹症的根源,以期治病溯本求源,
第三:培本固原、宁心定志增强免疫通过调补本源加强身体素质,增加抗邪能力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实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念!
痹症是怎么患上的?
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人们常常在寒冷环境中工作,会导致寒邪入机体内,久而久之下肢凉、痛、强直,活动受限。
不良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被风吹,雨淋,久座潮湿地或凉地;湿地睡觉或吹电扇、空调均可致患风寒病;疲劳和热身运动后,受凉寒气侵入,形成各种疼痛症候;汗后表皮开受凉,使凉气入内,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疼痛症候;情绪不好着凉会引起寒气入经。
体质虚寒。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怕冷、怕风,吃不了冷食、冷饮;夏天穿不了短裤、女士穿不了裙服等。这种人群特别容易被风湿病侵袭,而患了风湿病之后,风寒症使体质更虚,常形成恶性循环。
预防: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接诊医师王世龙
导航:北京泽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