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苦降泄,寒清热。具有良好的袪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经配伍亦可用于风寒湿痹。
络石藤
Luoshiteng
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相关名字:
石鲮、明石、悬石、云珠、云丹、石磋、略石、领石、石龙藤、耐冬、石血、白花藤红对叶肾、对叶藤、石南藤、过墙风、爬山虎、石邦藤等。
产地:
主产于江苏、湖北、山东等地。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袪风通络,凉血消肿。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质硬,断面淡*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cm,宽0。7~3。5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主治病证:
1.风湿热痹。
本品善袪风通络,苦燥湿,微寒清热,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每与忍冬藤、秦艽、地龙等配伍;亦可单用酒浸服。
2.喉痹,痈肿。
本品入心肝血分,味苦性微寒,能清热凉血,利咽消肿,故可用于热*壅盛之喉痹、痈肿。《近效方》以之单用水煎,慢慢含咽,治热*之咽喉肿痛、痹塞。与皂角刺、瓜蒌、乳香、没药等配伍,可治痈肿疮*,如止痛灵宝散(《外科精要》)。
3.跌扑损伤。
本品能通经络,凉血而消肿止痛。治跌扑损伤,瘀滞肿痛,可与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桃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鉴别用药:
络石藤与海风藤均能袪风通络,常用于风湿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
但海风藤性微温,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络石藤性微寒,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
2.《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藤茎含络石苷,去甲络石苷,牛蒡苷,穗罗汉松树脂酚苷,橡胶肌醇等,叶含生物碱、*酮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络石藤甲醇提取物对动物双足浮肿、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所含*酮苷对尿酸合成酶*嘌呤氧化酶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能抗痛风;煎剂对金*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肠及子宫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鲜络石藤g,水煎洗双膝以下,早晚分洗,治疗小儿腹泻例,有效率%(中医外治杂志,1,4:48)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相关阅读每天学习一味中药——海桐皮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桑枝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豨莶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