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花信风丨牡丹
TUhjnbcbe - 2021/5/14 15:10:00

天香染衣湿,

国色酒未醒。

摄影青色

谷雨三候丨牡丹,荼蘼,楝花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在怡红院的夜宴中,宝钗掣得牡丹,题曰:“艳冠群芳”。书中用了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来比喻薛宝钗的雍容典雅、丰美大气。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来自晚唐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这倾国倾城的牡丹花,便是谷雨初候的当令花信。

壹丨

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

摄影青色

芍药属大约有35种,多分布于亚洲的北温带地区。中国有11种,主要在西南、西北地区。其中牡丹的原生地,就在巴蜀与汉中的山野。

牡丹最初的名字并不叫牡丹,叫木芍药,盖因其花叶像芍药,枝茎为木质。二者虽同属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但牡丹是灌木,芍药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芍药出道更早,是中国人最早栽培的花卉之一,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培植。

而牡丹栽培历史要比芍药短得多。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牡丹才有零星种植,最早并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作为药用植物栽培的,入药部分为根皮,称丹皮。

到了唐代,牡丹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开挂“花”生。

初唐时节,牡丹是皇家贵族与僧庙里的宠物。到了中晚唐,长安家家户户以及道路两旁都种牡丹,牡丹是名副其实的国花。

摄影青色

李肇《唐国史补》说:“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玩为耻”,谁不赏牡丹,就不跟他玩。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得就是牡丹花。

自古名花与美人,总是分不开的。

那一天,牡丹开得正好。唐明皇看着身边丰肥明艳贵妃,忽然来了兴致,命李龟年宣来李白,让李白赋诗。

这李白,平日里虽然傲岸不屈,装着牛逼哄哄的样子,但在帝王面前,马屁功夫也毫不含糊。

他当即拍出三个连珠屁,也就是著名的《清平调》三首。三首皆写得风流蕴藉,但最广为流传的,还是第一首的那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贰丨

白居易也爱极了这牡丹。他将牡丹比作西施:“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

摄影青色

都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白居易说人中西子,花中牡丹。牡丹出场,桂花、兰花啥的,都洗洗睡吧,没你们什么事了。

在另一首牡丹诗中,老白看到牡丹将谢,担心明日风起吹落了它,“夜惜衰红把火看”。苏东坡秉烛看海棠花,估计就是学他的。

真是一对花痴。

《摭异记》记载:太和年间,唐文宗在内殿欣赏牡丹花之际,突然询问身旁的程修已,到底京师士人所写的牡丹诗,哪一位写得最好、最优美?

程修已认为,应以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最为传神。自此,国色天香一词便为牡丹专用。

唐人为何如此钟爱牡丹呢?

牡丹原本只是山野之花,最早也只有白、*、紫三色。明代福州长乐人谢肇淛说,牡丹在唐朝以前寂寂无名,所以只能抱芍药大腿,叫木芍药。长乐人就是长乐人,能一针见血的,绝不用两针。

摄影青色

南北朝时期,牡丹是以药用的身份见载于《神农本草经》,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相当于铁蛋、二丫之类。名字土,也不被看重。士人觉得不好听,改为木芍药。武则天当*,才有个正式的名字,叫牡丹。

大唐正是国运昌隆的时期,帝王意气风发,以雍容富贵为美。而牡丹的美,雍容端庄,华贵不凡,甚合帝王心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喜欢吃猪蹄,下面的人连走路都学猪蹄。领导爱牡丹,下面的人恨不得管牡丹叫娘。牡丹花能在唐朝大红大紫,也是合情合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牡丹占了花期的便宜。

牡丹是暮春的花卉,花期一般约10天左右,故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说。此时,正是百花凋零、人心寂寞的时候。古代没有那么多的花,绿肥红瘦,连柳絮都被古人翻来覆去、看个没饱没厌,牡丹盛开,更是填补了唐人晚春的寂寞。

叁丨

中国人培植牡丹,最早的动机是药用。

摄影青色

牡丹花味苦、淡,性平。药用价值最高的,是其根皮,称牡丹皮或丹皮,是有名而常用的中药。宋代医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说,牡丹“惟山中单叶红花者,根皮入药为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说法:“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

丹皮入药,可清热凉血,活血化淤。用于温*发斑,吐血衄血;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跌扑伤痛,风湿热痹。等病症。

牡丹花很早也入于食用。

明人许浩《复斋日记》里有一个故事,说五代后蜀的兵部尚书李吴,常将牡丹花分送友人。还将当时的一种有名的糕点同赠,并且说:“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稼艳(花木茂盛而鲜艳)。”

酥,指的是牛酥。是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即为*油。

酥煎,是用酥油煎牡丹花瓣制成的一种食品。酥油止渴润燥,养阴清热,益气血,加上牡丹花的芳香,应是一款风雅而又营养的美食。李吴不忍暴殄天物,要友人等花谢后,再做酥煎。

摄影青色

苏东坡也写过两次牡丹酥煎。

一首是《雨中明庆赏牡丹》:“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

苏轼是美食家,当然也知道牡丹酥煎的美味。这次到明庆寺来,硬忍着,没有把牡丹花摘下来做成美食品尝,因为这里的牡丹开得太美了。不忍心。

另一首是《雨中看牡丹三首》中的第三首:“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这回他没忍住。理由是,牡丹花若是落了,掉地上弄脏了不雅。说是落蕊,其实人家还没落,吃货就是吃货,为了一口吃的,真会找理由。

我苏威武。

肆丨

元朝有一位才艺双绝的倡伎,艺名叫珠帘秀。

摄影青色

人们只知道她的艺名,真名未知。《青楼集》说她“姿容姝丽,杂剧为当今独步”。元代后辈艺人尊称她为“朱娘娘”。

珠帘秀有一首小曲叫《醉西施》,曲中写道:

“寂寞几时休,盼音书天际头。加人病*鸟枝头,助人愁渭城衰柳。满眼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也风流。”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人相思、也许是单相思之苦的曲子。

曲中的牡丹,指的是良辰美景、花前月下。意思是说,如果能与良人一起,在风景如画的地方散散步,就是死了,也是舒坦。后来,牡丹花下死,做*也风流被汤显祖用在《牡丹亭》,意思就变了。

再后来,牡丹变成勾人的美色,良人变成好色的风流*。为了辩解自己不是单纯的好色,风流*们还补上一句:“人不风流枉少年”。不是我好色,关键是因为年轻。太年轻了。

牡丹说:我要少年干屁。我又不缺花肥。

摄影青色

这句话的原作者,那位珠帘秀姑娘,若是地下有知,她的曲子被人如此曲解,那棺材板谁都按不住。她摇摇晃晃都要起来规劝你:做人必须要厚道。

(摄影青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信风丨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