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
人的正常体温为什么是37度?人体体温维持在37度左右,是人类在地球上长期进化的结果,只有在37度的时候,人体才能以获取最少量的能量,却达到最大的行动力;而且人体里大量的酶,只有在37度体温下,才能正常工作,让人体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维持人体健康。
发烧
人体必须是恒温的,所有机能才能发挥正常功用。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中,维持体温的稳定。例如产热大时,需要通过排汗来散热;冬天我们有时会打冷颤,就是身体关节和组织摩擦来产热。当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烧。
发烧分感染性发烧和非感染性发烧。感染性发烧是病原体如细菌、病*等侵入人体后,人体为了将其清除出体外,而使体温升高来消灭外来入侵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非感染性发烧是指发烧不是由病原体侵入感染引起,而是无菌性物质或炎症作用引起,如坏死组织吸收,风湿热等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心力衰竭,中暑等体温调节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本篇主要讨论感染性发烧。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经常要碰到细菌、病*等病源微生物的入侵,在身体抵抗力不足时,就会引致发烧。
发烧程度
人体不同地方,对于发烧的定义稍有差异,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烧程度分为:
低烧:体温为37.3℃~38℃;
中烧:体温为38.1℃~39℃;
高烧:体温为39.1℃~40℃;
超高烧:体温为40℃以上。
正确认识发烧
小孩一发烧,家长便火急火燎了,心情就像过山车跟着小孩的体温上上下下,家里的主心骨不稳,全家就乱成一套。从不学习也不总结经验医院挂上针水省心些;有接触过一些知识的家长,有时也受不了煎熬,看着孩子体温不降,还是用上药了。
但其实发烧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坏事。新的病原体入侵,身体未有抗体,则身体就将体温提高来对抗细菌、病*,因为在37度体温下,细菌、病*可以非常舒适地生长繁殖,其繁殖速度非常快;而当体温升高后,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正常完成一次发烧,小孩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加强,以后面对同样的细菌、病*就有了抗体进行抵抗。
发烧会烧坏脑袋吗?
但很多家长谈烧色变,是因为他们担心发烧会把脑子烧坏了。包括我自己,在初为人父时,老妈的一句“别把脑子烧坏了”,就使我义无返医院。但其实发烧本身并不会把脑子烧坏。会破坏大脑的是脑膜炎、脑炎引起的颅内感染。细菌、病*等病原体入侵到颅内,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则可以引发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烧并伴有头疼、呕吐、颈部僵硬,甚至是昏迷。如果没有及时就医,及时救治,可能会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例如智力障碍、脑瘫、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等等。但这些严重的后果并不是因为发烧而引起,真正的元凶是细菌、病*导致的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可能也会有发烧的症状,但这个发烧并不是脑袋变傻的原因,而是本来就得了脑炎,才发的烧。
关于发烧退烧
发烧本身并不是病,而是身体通过提高体温,来抑制细菌、病*的繁殖。细菌、病*越厉害,身体的体温越高,以此对抗细菌、病*,等待身体抗体制造完成,消灭细菌、病*,身体才出汗降温。既然发烧是为了抵抗细菌、病*,没有消灭它们之前身体需要持续发烧来抵抗,那我们帮助身体退烧不就是与之矛盾的做法了吗?所以,细菌、病*好不容易停止繁殖了,结果我们把体温降下来了,细菌、病*的活性又恢复了,我们就是在帮倒忙。所以你会发现即使用了退烧药,体温还是会反复升起来。那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又要采用一些退烧方法呢?例如物理降温、退热贴、退烧药,这是为了缓解身体的不适,也为了防止高烧惊厥、抽搐,但其实它们对“发烧”本身是没有帮助的。
退热贴能退烧吗?
发烧了,很多爸爸妈妈就给小孩额头上贴一张退热贴,希望以此能帮助小孩退烧。但其实退热贴有效吗?网上有人用退热贴、冰袋、自然降温三种方式做过实验,发现退热贴的效果并没有比自然降温的效果好多少。一张小小的退热贴,并不能降低整个身体的体温,它只能降低脑门上的表皮温度。人体内的温度是会通过血液的流动达到平衡的,所以这点降温对整个身体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因为这样,国内的医学指南,并没有提到退热贴对小孩退烧的治疗效果。
关于儿童退烧药
那么,是否应该使用退烧药?为了防止小儿高温惊厥、抽搐,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使用退烧药。目前对孩子相对安全有效的退烧药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它们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退热药。那么如何选用这二种退烧药呢?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代表品牌泰诺林
它是一种相比较而言较为安全的儿童退烧药,也最为常用物。它优点在于口服30分钟后,退热效果立竿见影,而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少,安全性比较高。针对0到2岁的孩童,医生一般推荐此类药物,而且可以和牛奶或果汁同时服。但是这类药物虽然退烧起效快,但在控制体温上的时间会比较短。
★布洛芬:代表品牌美林
它是一类比较新的退烧药物,胜在其安全和退烧速度快,还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的效果。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它的副作用很少,相比较对乙酰氨基酚,它对胃肠的刺激较小。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9摄氏度,使用它会比对乙酰氨基酚的效果更好。一般用于3岁以上发烧的孩子。
上述二种药物主要做成二种形式,一种是口服药,一种是肛塞的退热栓。口服药主要是通过胃部吸收来发挥药效,但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口服药相对退热栓安全,但是见效没有退热栓快;退热栓是通过直肠直接发挥药效,能让体温短期内快速下降,避免对胃肠形成刺激。
使用退烧药是为了缓解孩子的不适,减少孩子由于发热引起的不舒服感觉,不应一味要求宝宝体温要退至正常,炎症没消退之前,反复发烧是常见的。
那么体温多少度的时候可以给退烧药?标准用法是体温38.5以上可以给退烧药。但按照我的经验,在补充营养素的情况下,高温至39.5度都不一定要给退烧药。具体方法请见以下部分。
儿童发烧的调理
√大量喝温热水
水是最好的消炎药。多喝水可以发汗散热,此外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机体丢失的水份以免脱水。
√榨新鲜果汁喝
发烧了榨一些新鲜果汁给孩子喝是非常有帮助的。苹果、橙子、梨、胡萝卜、雪莲果等。水果里的水分是自然界里最纯净的水,果汁可以马上被人体吸收,水果里丰富的维生素可以马上被人体利用。
√减少衣被
发烧时不应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盖太厚的被子。这种传统“捂汗”的方法不利于散热退烧,反而会因过热导致高热惊厥。对于许多小婴儿来说,只要减少衣被就能使体温降低。
√物理降温
用毛巾蘸温水(37℃左右)搓拭动脉节点,脖子、腋窝、肘关节、腹股沟、腘窝(膝盖后的窝窝),帮助身体带走一部分热量。在没有畏寒的情况下,也可以泡澡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另外,可以用冷毛巾敷在前额,毛巾变热后再用冷水浸后重新敷用。
√维生素C
人体对病*、细菌的免疫机制:
T淋巴细胞是人体的侦察兵,发现身体有外来入侵物,则报告给人体,巨噬细胞出动进行吞噬;
但病*、细菌繁殖速度非常快,巨噬细胞也吞不过来,B淋巴细胞就出马从记忆库里调用抗体来缠住病*细菌,由巨噬细胞进行吞噬;
但身体里可能没有针对这种病*、细菌的抗体,需要制造,这时身体就会分泌干扰素干扰病*、细菌繁殖,而身体生产干扰素的主要原料就是维生素C;
当干扰素也无法抑制病*、细菌,人体只好通过发烧来抑制病*、细菌了,因为人体温度越高病*、细菌繁殖越差;
等到新抗体制造出来后,病*、细菌被消灭,人体出汗降温,完成发烧周期。
所以感冒发烧多补充维生素C,大量水,一般二天就好。维生素C针对细菌、病*引起的发烧都有很好的效用。维生素C抑制病菌的生长,消除病*及病菌的*性。
√B族维生素
病原体入侵,T淋巴细胞发现后报告给人体,人体要动员各种防御*进行抵抗,而这种动员激素就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而生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必需物质,就是B族维生素中的泛酸。
发烧时,身体调动整个机能来提高体温,所以发烧时人体非常疲倦。B族维生素是能量代谢的点火器,发烧时补充B族维生素可以调节人体的能量。
发烧时胃口差,是因为体温升高酶无法正常工作。B族维生素是酶系统的辅酶原料,补充B族维生素可以改善酶缺乏情况,改善胃口。
√益生菌
益生菌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恢复正常的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繁殖;同时益生菌有助于肠道有益菌合成部分B族维生素。
√松果菊
松果菊的显著特点是短期内迅速提高免疫力,可以显著提高干扰素α2的水平;服用松果菊后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以及免疫单核细胞的数量明显提升。感冒发烧时补充松果菊可以快速提升免疫力。
关于用药送医
在过去8年里,我家里没有备过退烧药、退烧贴。小孩的发烧我们基本采用以上方法调理。老二在7个月左右发烧,我们也是使用维生素C、B族维生素、益生菌、物理降温的方法处理的。
当然,在这里我要强调,本篇没有让大家轻视儿童发烧的意思,对于发烧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是为什么孩子一发烧,我太太基本整天在家里陪的原因,要定时给他们补充营养素、督促他们喝水、榨果汁给他们喝、擦拭身体、量体温。在我们的经验中,二个孩子的发烧,基本是经历二个晚上和一个白天就退烧:前一个晚上体温升高,孩子发烧了;第二天整个白天是最难熬的时候,体温起起伏伏,有时去到高温39.4℃,有时降下来又上去;到了晚上,基本体温比较稳定,处于收尾阶段;第三天早上起来,烧退了,孩子恢复活泼状态。
孩子发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