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
一.望诊
(一)五色主病
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
(2)青灰,唇青紫,肢凉脉微
(3)面唇青紫
(4)面色青*(苍*)
(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
(2)午后两颧发红
(3)
3.*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
(2)面色*胖
(3)*疸
4.白色—金、肺—虚证(气、血、阳)、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2)面色?白
(3)面色?白虚浮
(4)面色苍白
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暗淡
(2)面黑干焦
(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
(4)眼眶周围发黑
(二)望目
“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珠肝风、目眦心血、白睛肺气、眼胞脾肉
1.目色
①目赤肿痛
②白睛色红
③两眦赤痛
④睑缘赤烂
⑤全目赤肿
⑥白睛发*
⑦目眦淡白
⑧目胞色黑晦暗
⑨目生翳
2.目形
①目胞浮肿
②眼窝凹陷
③眼球突出
④胞睑红肿
3.目态
(1)瞳孔缩小
(2)瞳孔散大
(3)目睛凝视
(4)昏睡露睛
(5)胞睑下垂
①双睑
②单睑
(三)望皮肤
1.斑疹。
(1)斑
(2)疹
三.问诊
(一)问寒热
但热不寒(里热证)
1.—实热
2.
①日晡潮热—下午3~5时热势较高—
②湿温潮热—身热不扬—
③阴虚(骨蒸)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发热—
④瘀血发热—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
3.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
——疟疾—伏于膜原(寒战与高热交替,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
(二)问汗
特殊汗出
1.自汗
2.盗汗
3.自汗盗汗并见
4.绝汗
5.战汗
6.*汗
局部汗出
1.头汗
2.半身汗
3.手足心汗
5.阴汗
(三)问大便
1.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2)溏结不调
①时干时稀—肝郁脾虛,肝脾不调。
②先干后稀—脾虚。
(3)脓血便
(4)便血
2.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2)里急后重: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
(4)大便失禁
(5)肛门重坠
(四)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
1.胀痛:气滞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证
4.灼痛:热证
5.重痛—湿
6.酸痛—①湿②肾虚
7.绞痛—①有形实邪,结石、虫积、气滞、瘀血;
8.空痛—虚
9.隐痛—虚
10.走窜痛
11.固定痛—①瘀血②寒湿(四肢关节)
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1)辨经络
①阳明—前额连眉棱骨。
②太阳—后头连项。
③少阳—头两侧。
④厥阴—巅顶。
⑤少阴—头痛连齿。
⑥太阴—全头痛
2.胸痛
①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痰、瘀等邪气阻滞心脉
②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肺痨
③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
④胸痛+壮热面赤+鼻煽喘促——肺热
⑤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真心痛
3.胁痛
(五)问经带
月经
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
虛:①脾气虚。②肾气不足。
实:①阳盛血热。②肝郁化热。③阴虚火旺。
(2)月经后期。
虚:①营血亏。②肾精不足。③阳气虚。
实:①气滞血瘀。②寒凝血瘀。③痰湿阻滞。
(3)月经先后无定期
虚—脾肾虚。
实—肝气郁。
2.经量异常
(1)过多
(2)过少
虚
实
(3)崩漏
(4)闭经
虚—①肝肾不足。②气血虚。③阴虚血燥。④血海空虚。
实—①痨虫。②气滞血瘀。③痰湿阻滞。⑤阳虚寒凝
4.痛经
(1)经前或经期胀痛或刺痛拒按
(2)冷痛,遇暖则减
(3)经期或经后隐痛
带下
1.白带
2.*带
四.脉诊
真脏脉
①无胃之脉: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②无神之脉:脉律无序,脉形散乱(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③无根之脉: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常见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
(1)相似部位——脉浮
芤脉和革脉都是浮而中空
记忆: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器将绝元气散
(2)相似部位——脉沉
脉浮细而无力,弱脉沉细软无力,二者脉位相反
记忆: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3)相似至数——脉迟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缓脉:缓脉虽为一息四至,但脉来怠缓无力——湿证,脾胃虚弱,常人——大脉
结脉:结脉不仅脉率不及四至,而且有不规则的歇止——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4)相似至数——脉数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热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促脉:不仅脉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规则的歇止——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5)相似节律——有间歇
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6)相似节律——无间歇
涩脉:脉律不齐,三五不调,往来艰涩,形态不匀——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散脉:脉律不齐,浮散无根——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
(7)相似脉宽——细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气血两虚、湿邪
濡脉: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虚证或湿困
弱脉: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微脉: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8)相似脉宽——宽
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阳明气分热盛
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实证,亦见于常人
(9)相似脉长——长
长脉:脉动应指超逾三部——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疼痛、痰饮,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实)
牢脉;沉实大弦长——阴寒内盛,疝气癥积
(10)相似脉长——短
短脉:脉动应指不及三部,且常兼迟涩——气虚或气郁
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惊恐、疼痛
(11)相似紧张度——硬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疼痛、痰饮
紧脉:紧张有力,如按绳索,在脉势绷急和脉形宽大两方面超过弦脉——实寒证、疼痛和食积
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12)相似紧张度——软
濡脉:脉浮细而软——虚证或湿困
弱脉:沉而软小无力——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缓脉: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13)相似流利度
数脉: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滑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动脉:短而滑数,厥厥动摇——惊恐、疼痛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如轻刀刮竹——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相兼脉
1.浮紧脉
2.浮缓脉
3.浮数脉
4.浮滑脉
5.沉迟脉
6.沉弦脉
7.沉涩脉
8.沉缓脉
9.沉细数脉
10.弦紧脉
11.弦数脉
12.弦滑数脉
13.弦细脉
14.滑数脉
15.洪数脉
五.脏腑辨证
还有什么想看的文章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哦~
END
胖大海医考
专注中医,更多干货
分享
点赞
在看
给小编充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