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唇风”?
唇风又叫“驴嘴风”,主要表现为嘴唇干燥、皲裂、有纵沟纹或裂沟、脱屑、出血、疼痛等症状而久治不愈,有时还会伴有真菌感染,形成假膜且不易揭去,表现为红肿、糜烂等症状。唇风以下唇较为常见,好发于秋冬季。
“唇风”的3大常见病机《*帝内经》里记载:“脾气开于口,其华在唇”。一般而言,唇风有以下3个常见病机:1.风火湿热,外犯唇口现代人过食辛辣厚味,加上烟酒刺激,致使胃经郁热,如果再受到风邪等外邪刺激,就会引动脾胃湿热之邪循经上蒸,结于唇部。.阴虚血燥,唇口失养如果脏腑火热内蕴,日久就会耗伤津液,以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嘴唇就会失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渴”,身体渴了,不光皮肤会干燥发痒,嘴唇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嘴唇开裂发痒之外,还会伴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身体燥热等症状。3.生化不足,唇口失养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不能生化气血,并上达至唇口,唇口就会失养。现代人贪食寒凉,常导致脾阳受损,而脾阳负责运化水谷,脾阳不足,就会影响水谷精微生化为气血。脾胃虚弱的人,除了唇口失养之外,还常见积食腹胀、四肢不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症状,女性还会白带清稀而多。如何取穴,从条思路出发思路1: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帝内经灵枢·经脉》是这样描述胃经的:“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说白了,就是胃经从嘴唇旁循经而过。按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我们应该首先在胃经上找穴位!▲左右条胃经正好把嘴唇包住首先,我们要知道,嘴唇之所以干痒开裂蜕皮,在多数情况下,与胃经蕴热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用小艾仙元气灸贴灸胃经的荥穴:内庭穴,因为“荥主身热”。同时,由于脾胃相表里,脾开窍于口,所以嘴唇出问题也跟脾经蕴热有关,我们可以加灸脾经的荥穴:大都穴。其次,针对嘴唇干燥的问题,建议用小艾仙元气灸液涂抹嘴角处的地仓穴,直接给嘴唇补充津血。思路:进一步灸贴如果这3个穴位灸了以后,好转还不明显,就需要进一步对因施灸了。01风火湿热,外犯唇口矩形色块针对湿热的情况,建议灸贴曲池穴。
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
既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表邪。
同时,曲池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
而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故此穴具有清热解*、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可泻除热*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患。
0阴虚血燥,唇口失养矩形色块在针对阴虚血燥的穴位中,首推然谷穴,它堪称专治阴虚血燥的“大补阴丸”。
阴虚血燥者多由火旺所致,然谷穴是肾经的荥穴,属火,而肾经属水,故而它滋阴泄热的作用正好可以平衡水火,特别适用于火旺引起的阴虚血燥。
而且,很多中医大家也认为然谷穴作为人体自身的大药,其滋阴补阴效果比大补阴丸还要好。
阴虚血燥者往往伴有心烦、失眠、口干等症状,灸贴然谷穴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使你不那么口干,还能稳定烦躁的情绪,让你睡得踏实。
03生化不足,唇口失养矩形色块上文说了,生化不足说明脾胃虚弱,尤其以脾阳虚衰最为多见。
针对脾阳虚衰,有很多穴位可以选择,比如中脘,比如神阙、关元、气海等中下焦穴位,不过在这里特别推荐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艾灸足三里可以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
不光能适用于唇口失养,还能适用于因脾阳虚衰以及胃经气血不和所致的面色无华、皮肤萎*、皱纹丛生等影响颜值的症状。
以上穴位,建议用小艾仙元气灸贴配合灸液使用,每天贴敷。不方便贴敷的穴位,可以用小艾仙元气灸液涂抹对应穴位,并轻柔按摩10分钟左右。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感谢广大粉丝的厚爱。每天我们会对10位粉丝,免费提供1对1中医专属调理方案。同时还有机会赢取精美礼品。请添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有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脏腑气血亦通过经络而外荣于皮肤。感受外邪,皮表首当其冲;脏腑气血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肌表。因此,望皮肤可了解邪气的性质和气血律液的盛衰,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望皮肤应注意观察皮肤的色泽,形态变化。正常人皮肤荣润有光泽,是精气旺盛,津液充沛的征象。常见异常表现如下:(一)色泽异常
皮肤色泽亦可见五色,与五色诊法基本相同,其常见而有特殊意义者,为发*、发赤与发黑。1.皮肤发*
面目、皮肤、爪甲俱*者,为*疸。其*色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因湿热蕴蒸所致;*色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因塞湿阻遏所致。
2.皮肤发赤
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因发生部位不同,名称有别。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名“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发于上部者多因风热化火所致,发于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所致,亦有因外伤染*而引起者。
3.皮肤发黑
皮肤*中显黑,黑而晦暗,称为“黑疸”。多见于*疸病后期,多由劳损伤肾所致。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阳虚衰患者。
4.皮肤白斑
局部皮肤出现点、片状白色改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称为“白驳风”或“白癜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二)形态异常
1.皮肤干枯
皮肤干枯无华,甚至皲裂、脱屑。多因阴津耗伤,营血亏虚,肌肤失养,或外邪侵袭,气血滞涩所致。
2.肌肤甲错
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若鱼鳞。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3.肌肤水肿
皮肤水肿有阳水与阴水之分:阳水以肿起较速,眼睑颜面先肿,继则遍及全身为特征,多由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所致;阴水以肿起较缓,下肢、腹部先肿,继则波及颜面为特征,多由脾肾阳衰,水湿泛溢所致。
临床中常见的皮肤病症有斑疹、水疱、疮疡、痤疮等病症。斑疹是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两者常并称,但也有实质上的区别。斑,指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可由外感温热邪*,热*窜络,内迫营血;或因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或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其中,若因外感热病,热入营血,迫血外溢而发,表现为斑点成片,或红或紫,平铺皮下者,为阳斑;若因内伤气虚,气不摄血所致,表现为斑点大小不一,色淡红或紫暗,隐隐稀少,发无定处,但不见于面、背部,出没无常者,为阴斑。
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常见于麻疹、风疹、瘾疹等病。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所致。麻疹为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多因感受时邪疫*所致。表现为出疹前先有发热恶寒,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根冰冷,或耳后有红丝出现,3-4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到胸腹四肢,色如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稀疏,抚之触手,逐渐稠密,2-5日出全,然后按出疹顺序逐渐回隐,留下棕褐色斑状色素沉着,并有糠麸样脱屑。根据麻疹的出疹次序,疹的疏密、色泽和兼症,可以判断病情的顺逆;风疹是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以初起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瘙痒不已,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其特征。
因皮疹细小如沙,故又称“风痧”。多因感受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所致;而瘾疹是一种以皮肤丘疹为特征的疾患。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边界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丘疹,并表现出剧烈瘙痒,抓挠后增大、增多,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的特点。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邪;或因饮食失节,肠胃积热,复感风邪;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血虚生风;或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
水疱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疱的表现,可有白培、水痘、热气疮、湿疹等之分。湿疹,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多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湿热内蕴,复感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郁于肌肤所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症。
疮疡和痤疮也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说,脸上的痤疮不仅夺走了美丽,也夺走了自信。这些皮肤病症又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该如何治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