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有通畅气血、固元培本之用,穴位、经络的运行而达到控制汗出的作用,可改善盗汗。次晨取下,每日1次,4天为1疗程。
●龙骨、牡蛎粉适量,以醋或凡士林调和,每晚睡前外扑神阙、涌泉(双侧),胶布固定,有温通元阳、固表止汗之效。夜敷晨取,7天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2.饮食疗法●取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3.推拿手法●取穴:揉太阳50次,揉迎香50次,按揉风池5次,拿合谷10次,按肩井5次,揉足三里70~次,摩腹3~5分钟,揉脐3~5分钟。
●捏脊:按揉脊柱3~5遍,十日1个疗程,连续坚持治疗2个疗程。应对虚与实:治疗汗证的2个关键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甘肥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1.虚证●肺卫不固典型特点:自汗为主,或伴盗汗,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出汗部位: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
宝贝类型:平时体质虚弱。
原因分析: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主要治法:益气固表。
常用中药:*芪、白术、防风、牡蛎、麻*根等。
●气阴亏损典型特点: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出汗部位: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
宝贝类型: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的宝贝。
原因分析:气属阳,血属阴。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宝贝,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主要治法:益气养阴。
常用中药:人参或*参、麦冬、五味子、生*芪等。
●营卫失调典型特点: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出汗部位:多汗以全身为主。
宝贝类型:多为表虚,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的宝贝。
原因分析: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主要治法:调和营卫。
常用中药:*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
2.实证●湿热迫蒸典型特点: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出汗部位:汗出肤热。
宝贝类型: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的宝贝。
原因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舌质红,苔*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主要治法:清利湿热。
常用中药: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根、糯稻根等。“敬告各位友媒,请尊重作者及妈咪宝贝传媒版权,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得到同意后方可转载,并在明显处注明文出自妈咪宝贝传媒。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