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汗证的分经论治
TUhjnbcbe - 2021/3/13 18:22:00
广西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6372.html
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其病因主要为病后体虚、情志因素、饮食偏嗜等引起,按脏腑、气血、阴阳、虚实辨证可分为肺卫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证型。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现举例如下。

阳明头汗

魏某,男,40岁。头颈部经常出汗2年余,汗出涔涔,蒸蒸而出,甚则发如洗状,进食时汗出尤甚;体态偏胖,平素多食易饥,口干喜冷饮;舌红、苔*,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侧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今胃热炽盛,充斥表里,邪热循经上扰,逼津外泄,故以头颈部汗出为甚。此时切不可见汗止汗,唯有清热生津之法。《伤寒论》云:“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方以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5g,粳米10g,川牛膝15g,玄参12g,*连6g,栀子6g,炙甘草6g。5剂后自感效果明显,汗出减少,只是进食时稍有汗出,再服10剂后,汗出自止。

厥阴手心汗

陆某,女,21岁。手心多汗3年余,每于学习紧张或压力大时加重,平时心烦不寐,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纳谷不馨;伴嗳气,下肢怕冷;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其支者,循上臂内侧入肘中,下前臂两筋之间入掌中。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条达气机。厥阴为病,邪气循经外泄,故而热则手心汗出,而厥阴经又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诸病源候论》云:“阴阳各驱其极,阳并与上则热,阴并与下则寒。”证属阴血亏虚、心肝火旺,治宜补血柔肝、滋阴潜阳。

方以天王补心丹加减:酸枣仁15g,柏子仁15g,生地*20g,川*连12g,当归10g,玄参10g,麦冬10g,天冬10g,桔梗10g,茯苓15g,炙远志10g,龙骨15g,牡蛎15g,糯稻根15g,浮小麦15g,生甘草6g。10剂后,出汗情况明显好转,心烦不寐,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等症状亦有改善。

少阴胸汗

赵某,男,31岁。经常性胸部出汗3月余,夜间出汗,汗湿上衣,心中烦闷,心神不宁,少寐,口干咽痛;纳食尚可,大便偏干,小便清长;舌红、苔少,脉细数。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于心系。手少阴心属火,主藏神,主血脉,为一身之主;足少阴肾经从肺处络心,注胸中,循咽喉,系舌本,肾属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在上,肾位下,同属少阴,关系密切。本证为心火亢盛,肾水亏虚,心火不得下蛰于肾以暖肾水;肾水无法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心火独亢,蒸液外出,逼津外泄,故见胸中汗出、心中烦闷、心神不宁、口干咽痛。“阳有余,以苦除之;阴不足,以甘补之”。治宜泻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

方以*连阿胶汤合栀子豉汤加减:*连10g,*芩10g,白芍药10g,阿胶(烊化)12g,栀子10g,淡豆豉12g,通草12g,甘草梢6g,肉桂(后下)3g。服药5剂,心中烦闷渐除,胸部汗出减少,再服5剂后,症状自除。

少阳腋汗

王某,男,25岁。腋汗6年余,每于激烈运动后加重,汗出发*而油腻,甚则沾衣着色;心情抑郁,不善言语,表情迟钝;口干口苦,二便尚调;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弦细。

足少阳经循行两腋,腋下汗出常为胆经湿热或肝胆热盛,郁热偏盛,循经内扰而发,加之情志失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加重病情。治宜疏肝理气、清胆利湿。

方以蒿芩清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g,青蒿6g,淡竹茹10g,法半夏10g,淡*芩12g,苍术12g,碧玉散(包)10g,栀子10g,郁金12g,赤茯苓10g,生甘草6g。服药3剂,腋下*汗明显减少,口干口苦症状好转。

汗证是临床上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的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等疾病,西药对汗证的治疗实无良药,而中医治疗汗证在辨证论治时如根据出汗部位进行分经论治,往往立竿见影,收效甚佳。

本文来源:《上海中医杂志》年第44卷第8期,作者:龚伟伟等。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汗证的分经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