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秋者,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在节气意义上,立秋标志着秋之气到来,但在人体感知气温变化上则不明显,确切地说此时的气候特点依旧呈现为湿热高温。
今天恰逢末伏的第一天,离秋凉还有段日子呢。夏暑气盛,酷热依然,因此中医把从立秋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为“长夏”。
今年立秋的时间是今晚22:02,是晚立秋。老话讲“早立秋,凉嗖嗖,晚立秋,热死牛!”后面还有24个秋老虎。(就是说立秋后大概还要热24天左右。)
立秋是下一年人体阴阳平衡的开端。今晚务必要早睡,在这么重要的节气熬夜,补一个礼拜也未必补得回来。此时做好“顺天时、因天序”可事半功倍。
立秋节气养生要做好三件事:护阳、敛阳、清暑利湿。
一,护阳养脾胃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时往往特别虚弱。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节发病,需及时预防。可多吃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猴头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补为主,忌食生冷。另外,每天坚持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二,敛阳暑湿退
“湿”不见得都要祛,为什么?对于“湿”和“气”,名医彭子益有独到见解:“火”在“土”上,即可生“湿”,“火”归“土”下,则可化“气”。大家想想,夏天相对潮湿,秋天自然变干燥,并未使用祛湿剂,时至秋天,“火(阳气)”回归“土”下,自然就不湿了!
因此,顺应立秋节气,天地气机的变化,做好敛阳的工作,可使暑湿自解,事半功倍。
此外,在护阳和敛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如“上火”。
这主要是因为,立秋之后金气下行,收敛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来,燥金不抵暑火,降气不胜,火反克金。此火上酌,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疾病。且上浮之雾气夹杂汽车尾气,人居其地,颇觉咽喉刺痒不适,即是此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1,立秋后,不少人因为内*加之外感风寒引起咽喉肿痛或声音嘶哑,急性期可采用中医针刺放血疗法,通过对少商、商阳等穴位放血,缓解病症。
2,初秋保健大穴:鱼际+曲池+迎香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温燥之气最盛,经常按揉肺经上的鱼际穴、大肠经上的曲池穴、迎香穴,可以起到润肺清热的作用,预防鼻炎、感冒等外感病。每天按揉1~2次,每次按揉3分钟即可。
如果您想收到“康芝堂中医调理会馆”推送的精彩内容及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