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最毒中伏天,连风都是湿热的,暑来ldq
TUhjnbcbe - 2021/2/21 16:36:00

一年最热三伏天,中伏又是三伏最热的时期,俗称“苦夏”。

此时雨水增多,水气上腾,湿气极盛。湿性重浊、粘滞,易与热结,湿热交蒸,湿遏热伏,使得汗液难以蒸发、排泄。

在中医里面,这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本来是正常的天气变化,但是,如果太严重,比如连天都是湿气,根本见不到太阳,都影响我们的身体了,那么它就变成邪气了。

中医认为,湿属阴邪,虽然它会和寒气结合,变成寒湿,也会和热邪结合,会变成湿热,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阴性的邪气。在这个天,我们必须根据情况,随时分析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本来应该是湿热多,但是,我这两天发现,寒湿的也很多,都是空调吹的。如果是湿热,那么舌苔应该是*腻的,舌质应该是红的,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这是区分的方法之一。

关于湿邪的性质,中医认为,湿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流动,妨碍脾的运化。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是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湿邪是怎么来的呢?

在中医里面,有两种湿邪,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过去多把湿邪归为长夏的主气,但是现在看,我们要灵活一些,气候这些年变化的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了,因为我们对大自然修改的太多了,把地下那么多的汽油都抽出来烧了,所以四季有些感觉乱了,所以,其他季节湿气重的也非常的多,比如这个天,我坐在房间里是感到浑身都是湿的。

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比如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了。

我们中医都怎么来去湿呢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此时能够做的去湿的方法,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我给大家提供几个。

一、增加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二、注意饮食

1、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2、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身体中寒气、湿气比较大,那么一碗滚烫、热辣的姜汤能够快速的令身体暖和起来,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并且迅速发汗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3、少盐

如果体内摄取了过度的食盐,那么很容易引起水肿,并且体内湿气增加。所以日常饮食最好不要放太多的食盐,这样有助于肾脏排水、去湿气。

三、不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

体内湿气增加,除了不爱锻炼、身体中产生的湿气之外,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长期处在一个潮湿、阴冷的环境,那么外界的湿气就会很容易入侵到我们的体内。去湿气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具体如下:

(1)不直接睡在地板上,特别是夏天的时候;

(2)阴雨天气减少外出的次数和时间;

(3)日常穿衣服、盖被子等等一定要选择晒干的,而不能够穿潮湿的衣物;

(4)洗完澡或者淋湿之后要立即擦干水分;

(5)卧室多开窗,令空气流通。

四、温煦

温煦对女人湿气特别适合。妇科病,大多数是由于寒湿、气滞血淤,经络堵塞、血虚……引起的。也就是体内的环境或气象不好,由于气象或环境不好,久而久之,当然就会气滞血淤,经络不通畅,代谢的垃圾产物无法排出,新鲜血液无法正常运送到,当然就会生各种各样的病了。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重精神调养。湿阻气机,热扰心神,湿热体质的朋友性情大多较急躁,心中时常感觉烦闷。应尽量克制自己过激的情绪,遇事保持平和的心境,培养乐观的情绪。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免责声明: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毒中伏天,连风都是湿热的,暑来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