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医之后,总有家长或朋友让我看化验单。”
其实我想说:
每一次这样说,他们就会反驳我——
“呀,你在学校都学了些啥?怎么连化验单都不会看?”
好吧,今天让我来证明一下自己。介于我还没有学过《诊断学》,我将用仅有的基础课知识来给大家讲讲,普通化验单里的常见细胞都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以及指标不正常时代表着什么。仔细看哦!(我随便找了一张化验单)
这张化验单就是我医院,医生让“化验”的基本内容了。你一定知道红细胞和白细胞吧,那我就从它们谈起吧——01红细胞如果你看过显微镜下的血液,你会发现——满眼都是红细胞。(你以为显微镜下的红细胞是这样的)
(其实做半天玻片,能看到就不错了。这张是Giemsa染色。对了,我们上课还要自己扎自己,观察自己的红细胞)
(嬷嬷,扎!)
(电镜照片,可以更加清晰的看清红细胞的形态——双凹圆盘状)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就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对机体循环、代谢有重要意义。它的生成过程很复杂,要经历髓性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的发生过程,才能在循环系统中发挥作用。(红细胞形成过程)
与其相关的常见病是贫血,在我国,通常认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g/L,孕妇Hbg/L即为贫血。贫血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缺铁性贫血(缺铁),还有巨幼细胞贫血(缺乏VB12或叶酸)等等,需要进一步检查诊断。(内科学中对于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红细胞数也可以增多,临床上称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地区居民和某些肿瘤和肾脏病患者多见。02白细胞
白细胞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则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
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机体抵抗感染的先头部队。细胞核呈分叶状(见下图,深染的细胞核一片一片的~),叶数与细胞衰老程度正相关。当机体遭受严重细菌感染时,骨髓产生大量新生的中性粒细胞入血,此时的中性粒细胞分叶少,称核左移;如果出现核右移(分叶增多,表示衰老细胞占多数),则骨髓造血功能可能发生障碍。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以吞噬细菌为主,死亡后变成脓细胞(不要再问我**的鼻涕里有什么了……)。所以,当它的指标升高时,你大概率是被细菌感染了(化脓性细菌居多,如金*色葡球菌等)。当然,某些细菌(G-居多,如伤寒杆菌)、病*(流感、病*性肝炎等)、原虫(疟疾)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也可能减少。达到一定指标时,要怀疑粒细胞缺乏症等疾病。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这种颗粒可以释放酶,杀灭细菌。同时,其内的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与芳基硫酸酯酶一起抑制过敏反应。
因此,当患有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和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是数量最少的白细胞。含有嗜碱性颗粒。这种颗粒中含肝素、组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主要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参与过敏反应(过敏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你发现了吗?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生理反应可以被嗜酸性粒细胞抑制,我们机体的部队不仅种类多,而且调控有序~)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里它最“胖”。一般在血液中停留12-48小时,然后进入其他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种类多、功能复杂,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等)及某些血液病均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HIV(人类免疫缺陷病*,即艾滋病病*)攻击的T淋巴细胞和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都是淋巴细胞家族中的成员。
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主要见于病*感染,如腮腺炎、麻疹、柯萨奇病*和风疹等。以及部分成熟淋巴细胞肿瘤。
(淋巴细胞)
血小板
是骨髓巨核细胞(注意是巨核细胞不是巨噬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它的作用大家很清楚——参与凝血与止血。在医学中,凝血与止血是两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生理过程。
血小板过多会促进血栓性疾病,血小板过少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紫癜性疾病等。
(血小板)
其他非细胞检查
血沉(ESR):又称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红细胞形态和血浆成分的影响。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急性心梗可见血沉加快,血沉减慢的情况较少见。
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一种,在我们机体受到外伤、急性感染等情况时出现变化。在细菌性感染6-8小时后开始升高,比白细胞反应更加迅速,在病*性感染中升高不明显。因此,医生可以通过CRP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or细菌),对症、对因治疗。
03其他检查
除了一般的血象检查,检验科还可以检查好多好多种血液、体液成分(我已经把我会的都写上了,想知道更多的话,我明年学了《诊断学》可以再写几万字……)。我们血浆中的各种蛋白质也可以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比如,前两天我学习了免疫病之后开始怀疑自己有病……然后就做了这个检查。
(这是风湿免疫科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测,如果其中某项指标异常,可以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依据)
其实医学生这种的“疑病”现象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来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相关文章已经在写了)启动效应描述的是生活中的某些刺激能唤醒或激活我们记忆网络中的特定联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增强效应。医学生之所以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病,是因为刺激(书中描写的症状)激活了我们记忆中的某些片段,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只不过是书本中无意的刺激启动了我们内心的担心,让我们觉得事情更为严重。这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百度搜病的后果也属于这种现象。总之,我写得这些关于血细胞的知识只是医学中关于这些细胞的最基础介绍。大家绝不可以单一的根据某种细胞的变化来判断疾病!!(这些血象检查的偏高或偏低是有生理性和病理性指标的,真正严重的疾病往往伴随着多项指标的异常和生理反应)。不过发现医院,医生会给你最专业的解释。毕竟,我还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刘医生……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我也不知道下期写什么,我要睡觉了
敬请期待O~
李继承,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8-45.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DavidG.Myers.SocialPsychology.11thedition.PostandT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