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诊疗概要
第二节风湿病常见症状
风湿病患者因体质差异、感邪途径不同、病机转变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症状,在复杂的病情中,抽丝剥茧,善于发掘疾病的内在规律,遣方组药,方能有的放矢,力专及鹄。症状表现是中医脉因证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状,是中医辨治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朱良春在风湿病的诊疗上,既重舌脉、审因,又重症状搜集,对风湿病症状学研究深入透彻,特别是对“疼痛”、“肿胀”、“僵直拘挛”等有其独特认识,更将其作为风湿病的三大主证(症)。
一、风湿病三大主要症状(一)疼痛
疼痛是风湿病的最主要症状之一,几乎所有的风湿病都会发生疼痛,如果能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有学者研究证明风湿病患者有疼痛症状者占了50%以上。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阳虚痛等,此六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疼痛是风湿病早期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的疼痛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往往是风湿病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关节的肿胀。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症状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属中医风湿病范畴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皮肌炎、银屑病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成人斯蒂尔病、痛风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西医疾病,均以疼痛作为主要症状。
1.风痛
症状表现:主证为肌肤、筋骨、关节酸痛,痛处游走不定,以上肢肩背部多见,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寒不热,脉浮,苔薄白。若兼夹寒邪者,疼痛更剧,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触之不温反凉,脉浮而紧;若郁久化热或兼夹热邪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见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薄*,脉浮而数。
审症要点:肌肤、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脉浮为主要特征。
症状分析:风邪善行而数变,故风邪袭表则痛无定处,以风痛为主。《*帝内经》称为“行痹”。正如《素问?痹论》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故多见上肢、肩背部疼痛;寒热不甚,故皮色皮温变化不著;苔薄、脉浮为风邪在表之候。兼夹寒邪者,因寒性凝滞,主痛,故疼痛剧烈、寒增热缓,脉浮而紧;夹热邪者,其肿痛灼热,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所言。
2.寒痛
症状表现:关节肌肉冷痛、疼痛剧烈,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局部自觉寒冷,触之冷,皮色不红,畏惧风寒,遇寒痛增,遇热痛缓,患者常兼有肢体关节肌肉拘急、屈伸不利。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紧。
审症要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拘急,脉紧为审证要点。
症状分析:寒痛为主者,《*帝内经》称为“痛痹”。《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性凝滞,人体感受寒邪,易伤阳气,人体阳气受损,失于温煦,故遇寒疼痛加重;寒性收引,肢体感寒,故见肢体关节肌肉拘急、屈伸不利;寒邪袭体故见舌质淡、苔白、脉紧之象。
3.湿痛
症状表现:肢体关节重着、疼痛兼有肿胀,肢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尤以下肢为甚;疾病缠绵难愈,或可见皮下结节,舌质淡,舌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弦滑。
审症要点:肢体肿胀、重着,舌苔白腻,脉弦滑为审证要点。
症状分析:《*帝内经》言:“湿气胜者为着痹,湿胜则肿。”湿邪痹阻,有形之邪最易阻碍气机,气血不畅,经脉不利,故见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肿胀;湿聚成痰,痰湿痹阻于筋骨关节,可见肢节屈伸不利;痰凝既久,聚于皮下或见皮下结节;湿性黏滞,故疾病缠绵难愈;湿为阴邪,易趋下位,故见下肢为甚;舌质淡、舌体胖、苔白厚腻、脉弦滑为水湿之征象。
4.热痛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皮肤疼痛,疼痛较重,得凉稍舒,局部红肿,触之发热,或自觉局部发热,兼见身热、汗出、口渴、斑疹。舌质红或绛,苔*,脉滑数。本症多见于风湿病急性发作期。
审症要点: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苔*脉数为审证要点。
症状分析:人体感受热邪,邪热入里,或素体阳盛之人感受寒邪,从阳热化,邪热充斥于内外,气血壅滞,关节肌肉疼痛、红肿、焮热;热盛于内,身热汗出,热易伤津,可见口干口渴,热邪深入营血,或见斑疹;舌质红绛、苔*、脉数为火热之征象。
5.瘀痛
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皮肤疼痛日久,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痛甚,疼痛局部或见肤色紫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或可触及皮下结节;舌质紫暗,舌体见有瘀点瘀斑,脉细而涩,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审症要点:久痛、痛处固定不移,肌肤甲错,瘀点瘀斑,舌紫暗,脉涩。
症状分析:风、寒、湿、热、燥等邪气痹阻经脉,或因气滞、痰浊,或因气虚、阳虚寒凝,气血不畅,经气不利,不通则痛;血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性质为刺痛;夜间血行稽迟,疼痛更甚。肌肤甲错为血瘀内阻,新血难生难行,气血不荣所致;肤色紫暗、舌绛紫、脉涩为内有血瘀之征象。
6.阳虚痛
临床表现:肢节冷痛,痛处喜暖恶寒,时轻时重,身体畏恶风寒,肢冷不温,精神不振,身喜蜷卧,大便稀溏,小便清冷;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
审症要点:冷痛喜暖,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症状分析:阳气虚衰,寒从内生,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故疼痛,阳气亏虚,失其温煦故冷痛,喜暖而恶寒、时轻时重恰是阳虚之表现。阳气不能敷布于肢体,身寒不温,总喜蜷卧,阳虚神失所养,精神萎靡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皆系阳虚之征象。
(二)肿胀
风湿病关节肿胀是以关节周围浮肿而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状。关节肿胀以四肢关节为多,上肢常见于肘、腕、掌指及指间关节,下肢多见于膝、踝、跖趾、趾间关节等处;其他如胸锁、胸肋、肩锁关节也可发生,关节肿胀可见于单个关节或多个关节,更可对称发生,寒湿痹、湿热痹、顽痹、骨痹、浊瘀痹等多见关节肿胀。
朱良春先生认为,“湿胜则肿”,湿邪为肿胀发生之主因。患者或感受外湿,或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输布运化失常,水湿滞留关节而发肿胀。诚如《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经言“湿胜则肿”所说,肿胀究因,首重于湿;此外,风湿病久则湿聚成痰、血凝为瘀,终则痰瘀交阻,导致肿胀僵持难消,因此将湿邪、痰浊、瘀血留滞作为肿胀的主要病因。
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多见关节肿胀。
根据肿胀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肿胀主要有以下几类。
1.风湿肿胀
临床表现:多见于风湿病初期,关节肿胀部位不固定,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此起彼消,一处肿胀经数日逐渐消退,其他部位肿胀又起,或见恶风、汗出等症,舌苔白、脉滑。
审症要点:肿胀位置不固定、此起彼伏,恶风,舌苔白,脉滑。
症状分析:此证为感受风湿邪气所致。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湿之邪侵及肌体,肿胀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恶风、汗出为风湿在表之征象,苔白脉浮为风湿相兼之征象。
2.寒湿肿胀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而冷痛,患者自觉肿胀之处冷而不温,触之发凉,皮色不红,喜暖恶寒,遇寒加重,得热则缓。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紧。
审症要点:肿胀冷痛,喜暖恶寒,舌苔白腻,脉弦滑。
症状分析:此症主要为感受寒湿之邪而致。“寒胜则痛”,寒邪凝滞经脉骨节,经气不利,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湿胜则肿,湿邪流注皮肤、骨节故见肿胀;“阴胜则阳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失于温煦故关节、皮肤冷而不暖,喜暖恶寒;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紧皆为寒湿之象。
3.湿热肿胀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而热,肤色发红,扪之发热;或见身热、汗出、口渴、面赤、皮肤起红斑;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
审症要点:关节肿胀兼见红、痛、热像,舌红苔*腻,脉滑数。
症状分析:湿热之邪阻于经脉关节,故可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汗出、面赤口渴是热盛于内、热盛伤津的全身表现。热盛动血,湿热伤及皮肤血脉,可见皮肤起红斑;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4.痰瘀肿胀
临床表现:关节肿胀日久,难以消除,肿胀固定不移,肿胀按之如棉或硬如象皮,肿胀之处皮肤紫暗,皮下结节,其痛如针刺,疼痛夜甚。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滑或细涩。
审症要点:肿胀刺痛,固定不移;肿如棉或硬如象皮,皮下结节;紫黯舌、脉涩。
症状分析:久病入络,聚湿成痰,痰瘀胶滞,其肿胀形成日渐,故其肿胀日久、难以消除。痰瘀等有形之邪位置固定,故肿痛固定不移;痰瘀互结,死血凝痰阻于关节皮下,故其肿胀或软如棉或硬如象皮,或见皮下结节。痛如针刺、疼痛夜甚、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为血瘀之象。
5.气虚而肿
临床表现:肢节肿胀,按之凹陷不起,劳累后加重,恶风自汗,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审症要点:肢节肿胀劳累后加重,倦怠懒言、舌淡、脉沉细无力。
症状分析:气血津液失于运化,水湿流注肢节故肿胀,按之凹陷;劳则伤气,故劳累后肿胀更加严重;气虚卫表腠理不固,故恶风自汗出;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与沉细无力之脉象均是气虚之象。
(三)僵直拘挛
朱良春认为,僵直拘挛,关节屈伸不利是风湿病晚期之征象,不仅疼痛加剧,而且患者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僵直拘挛可发生在单关节或多个关节,预后因病情而异,轻者可以完全恢复如常,重者可发展成为关节僵直、畸形而致残。所以朱良春先生对具备僵直拘挛临床特征的风湿病以“顽痹”称之。僵直拘挛在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顽痹、浊瘀痹、骨痹、皮痹等多种疾病过程中均可出现。本症概括起来主要有寒湿痹阻、湿热闭阻、痰瘀痹阻、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
风湿病中以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多见此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也可见之。
1.寒湿痹阻
临床表现:肢节屈伸不利,或伴冷痛、肿胀,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肢冷不温。舌质淡、苔白,脉弦滑或脉沉细无力。
审证要点:关节拘挛疼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弦滑或脉沉细无力。
症状分析:寒湿外侵肌肉、筋骨、关节,寒性收引,感寒则肌肉筋脉收引拘急,屈伸不利。“阳气者……柔则养筋”,寒邪易伤阳气,阳气亏虚,筋失所养,亦致肢节屈伸不利。肢节冷痛肿胀、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乃寒湿之象,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内生寒湿之象。
2.湿热痹阻
临床表现:肢节屈伸不利,或伴关节红肿热痛,身热,口渴而不欲饮,汗出。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
审证要点:肢节拘挛热痛,身热,舌红苔*腻,脉滑数。
症状分析:湿热之邪痹阻肌肉、筋骨、经络、关节,使之受损,故见关节屈伸不利。《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即说明湿热之邪侵及筋脉可以导致肢节屈伸不利。关节红肿热痛、身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3.痰瘀痹阻
临床表现:关节屈伸不利、或疼痛肿胀日久、昼轻夜重,肤色黯滞,皮下结节。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滑或涩等。
审证要点:关节拘挛疼痛日久,夜晚加重,肤色紫暗,舌暗脉涩。
症状分析:痰浊瘀血留滞于肢节,气血不畅,筋骨不利,故致肢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肿胀。痰浊互结,结于皮下,可形成皮下结节;入暮气血运行渐迟,故夜晚加重,血行瘀滞,则肤色黯滞不泽。舌质暗、脉滑或涩为痰瘀之象。
4.气血不足
临床表现:肢节屈伸不利,四肢无力,甚则肌肉萎缩,肢体酸痛,面色不华,心悸不寐,毛发稀疏,爪甲不荣,妇女经血量少。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审证要点:肢节拘挛无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无力。
症状分析:风湿病日久,气血暗耗,肌肤、筋骨、关节失于滋润濡养,故肢节屈伸不利,肢体酸痛,四肢无力,肌肉日渐萎缩。血虚不荣于面,则面色无华,血虚,血不养神,故心悸不寐。妇女经血量少、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5.肝肾亏损
临床表现:肢节屈伸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见肢冷不温,畏寒蜷卧;或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质淡或红,少苔,脉沉无力或细数。
审证要点:关节屈伸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症状分析:屈而不能伸,其病在筋,伸而不能屈,其病在骨。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荣,或屈伸不利。精气不足,则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虚失于温煦,则见肢冷不温,畏寒蜷卧;阴虚火旺,则见五心烦热、盗汗咽干,舌淡脉沉无力及舌红少津、脉细数分别为阳虚、阴虚之象。
未完待续(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