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连载十八益
TUhjnbcbe - 2020/11/6 17:37:00
白癜风口碑好的医生 http://m.39.net/pf/a_4342053.html
第五节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方药篇一、常用中药

地*——逐血痹,填骨髓

本品为玄参科地*属植物地*和怀庆地*的根茎。鲜地*经不同的加工炮制,就成了生地*、干地*、熟地*、地*炭。生地*和干地*均有清热养阴、除痹止痛之功效,但生地*较干地*性寒。

《神农本草经》记载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本草从新》载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治劳伤风痹”及“胫股酸痛。”《本草纲目》用生地*治老人风湿久痹,筋挛骨痛,方为“牛蒡根一升切,生地*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绢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温服二三盏,日二服。”今人有用干地*一味治疗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方法是干地*90克切碎,加水~毫升,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约毫升,为1日量,1次或2次服完。儿童用成人量的1/3~1/2。除个别病例连日服药外,均采取间歇服药法,即6天内连续服药3天,间歇3天,经1个月后,每隔7~10天连续服药3天。治疗12例风湿性关节炎及11例类风湿关节炎,多数患者疗效显著,关节疼痛减轻、肿胀消退,肢体活动障碍好转,血沉也有所降低。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地*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以地*水煎剂和醇浸剂10克/公斤每日灌服,连续5日,对大鼠实验性甲醛性脚肿有显著消肿作用。在地*、穿山甲、草乌,白花蛇、苍术与透骨草的酒浸剂对甲醛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观察中,发现地*的作用最强。现代名老中医姜春华教授用生地*治疗顽痹常投以大剂量,最多可达克。他认为生地*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具有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大剂量生地*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温痹清营、扶正祛邪、刚柔相济,疗效较西药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而且无副作用。

新病邪实、热*炽盛者可在清热解*药中加生地*50~克;久痹虚羸、精血亏损者可用熟地*15~20克,为防止其久服腻膈可用砂仁拌炒。生地性寒滑肠,脾虚及寒湿型痹证不宜应用。

秦艽——祛风除湿,舒筋通络

本品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等的根。味辛、苦,性微寒。功能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清热止痛。

《神农本草经》记载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名医别录》称秦艽能“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以秦艽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有治疗皮痹的秦艽地*汤(《类证治裁》)、治疗血虚筋痹的大秦艽汤(《医学发明》)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以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实现的。并具有镇痛作用,若与天仙子、延胡索、草乌等伍用可使镇痛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据报道,用秦艽注射液肌注治疗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对镇痛、消肿、退热和关节功能的恢复都有显著作用。

秦艽长于除下肢风湿,常与独活、木瓜、牛膝、伸筋草等伍用。无论病之新久、偏寒偏热之痹证均可应用,但因其性偏寒,故尤宜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等热象偏甚者,多配伍防己、知母、忍冬藤等同用;若偏寒者,须配羌活、桂枝、附子等。常用量为9~15克。

防己——利湿祛风,通络止痛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异叶马兜铃的根。粉防己又名汉防己。性寒,味苦辛。功能利湿祛风、通络止痛。

李杲:“《本草》十剂云,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湿热,通其滞塞……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下注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历来将防己分为汉防己、木防己,认为两者功用各有所长,如《本草拾遗》说;“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宣通。”

现代药理学研究,汉防己具有较强的镇痛、消炎及抗过敏作用,木防己有降温作用。汉防己甲素、乙素及汉防己流浸膏或煎剂均有镇痛作用,甲素的作用强于乙素;木防己碱有镇静、镇痛和降温等中枢抑制作用。木防己碱及异木防己碱皆可抑制实验动物加其他药物引起的关节炎,且有类似保泰松的效果。

一般说来,汉防己偏于除湿利水,木防己偏于祛风止痛。关节肿胀可用汉防己、宣木瓜、五加皮、薏仁米、泽泻等。一般剂量为6~15克。

寻骨风——祛风通络,治骨节痛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棉毛马兜铃的根茎或全草,别名猴耳草、清骨草、猫耳朵等。性平,味苦;归肝经。功能祛风活血、消肿止痛。

《饮片新参》曰:寻骨风“散风痹,通络,治骨节痛。”有用寻骨风制成流浸膏、浸膏片、注射液等多种剂型治疗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观察例,总有效率75%。还有用寻骨风汤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寻骨风30克(鲜草60克),红糖60克,米酒60克为1日量。先将寻骨风用文火浓煎后,置入红糖与米酒,待药液沸腾后,即可离火。将煎好的药液滤出,以不烫嘴为度,分成两份,在上、下午热服。

现代药理学研究,寻骨风水煎醇沉液可抑制大白鼠蛋清性关节炎和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对甲醛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消肿作用,对小白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的疼痛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

临床常用寻骨风治疗风湿病、骨痹之关节肿痛,汤剂用量为10~30克,洗剂、熥剂用量可酌情考虑。注意:阴虚内热者不宜服。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用。

乌头——温经散寒,镇痛蠲痹为要药

乌头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块根,附子是其多年生宿根的子根。其由四川栽培者名“川乌”,而各地野生称为草乌。乌头具有祛寒逐湿散风、温经止痛之功,为治疗痹证的要药。

乌头与附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计有乌头、附子及其加减方54个,李时珍《本草纲目》附方中应用乌头、附子者已达个。足见历代医家运用附子、乌头有着丰富的经验。云南、四川等地尚有以之作冬令温补剂食用者。以乌头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颇多,有《本事方》的川乌粥、《丹溪心法》的龙虎丹、《太平圣惠方》的川乌贴剂等。有报道用草乌注射液作肌内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含总生物碱2毫克),每日1次,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神经痛,总有效率为95%以上,大多于治疗6~10天后疼痛即见减轻,对重症风湿性关节炎,止痛效果尤为明显。现代药理学研究,草乌与川乌作用基本相同,前者生物碱含量达0.%,后者为0.%,均具有明显的镇痛和局麻作用。乌头与秦艽配伍,其镇痛效力可互相增强。

朱良春认为,川乌具有较强的温经散寒、镇痛蠲痹之功,是治疗风湿病疗效较佳的主药之一,凡寒证、痛证,必用本品。对疼痛剧烈而偏热者,可伍以甘寒之品如寒水石、知母,以制其偏。如舌红、脉弦大之阴虚内热证,则不宜用之。本品有*,宜用制川乌为妥。如用生者,必先煎2小时,以减其*。

朱良春指出,对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老年性关节病、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后筋肉拘挛和关节不利等所致之疼痛,伴有形寒肢冷,舌质淡或衬紫,苔白或腻,脉弦紧或弦缓者,均可用之。朱良春特别提醒:如热象较甚,红肿热痛者,则暂不宜用;尤其是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以及老年性心肺功能不全者,更需慎用。乌头碱及所含之其他成分可能有蓄积作用,如出现头昏、舌麻、流涎、心律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减缓,是乌头碱中*之征,必须立即停服,并用绿豆、干姜、甘草煎服,以解其*。用量:一般从小剂量3-5g开始,逐渐加至10~15g为宜,部分寒证,可加大剂量,但以不超过30g为宜。配伍上可与甘草等同用,生用需文火先煎30分钟以上。孕妇忌用,否则可能引起流产、早产,并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好药要善用、慎用,不可滥用。

乌头具有较强*性。因体质差异,其中*剂量相差悬殊,并与药物的炮制和配伍关系很大。已故老中医祝味菊素有“祝附子”之称,善用附子,最多用至90~克。也有报道将附片9克,水煮汤3小时后,连渣服下而中*者,这说明个体中*量差异很大。敏感者小剂量即可中*,耐受性强者使用大剂量亦无妨。据研究,乌头的总生物碱含量与其*性强度间无平行关系,而与药物配伍有关。日本花村训充报道附子与麻*合用中*。国内何永田氏亦有类似报道。在6例因附子与麻*相配伍而发生的中*者之中,他选择了4例,并将所配伍的麻*去掉,继续让他们服用原剂量的附子,服后并未发生中*;同是此4例,再服用原剂量麻*而去掉配伍的附子,服后亦不发生中*。报道者认为,产生中*的原因是附子与麻*的配伍。其机理有待阐明。何氏还选择了5例因服附子兼以饮酒(用10~25毫升的白酒做药引)发生中*者,让他们停止饮酒后继续服用原剂量附子,则不发生中*。由此推论,酒能增强附子的*性而导致中*。盖由乌头碱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乙醇能促进乌头碱吸收的缘故。药理实验证明,草乌经甘草、黑豆法炮制后,*性降低而不影响其镇痛效力。甘草、蜂蜜对草乌有解*作用,甘草、干姜与附子同煎也可减低附子的*性。因此,如法炮制、合理配伍可以有效地防止乌头中*。

古医籍记载乌头的煎法有二:其一,单用者先以水久煎,再加蜜煎。如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三升,煎令水气尽……”;其二,复方使用者,先以蜜另煎乌头,再将蜜煎与它药水煎取汁同煎,如乌头汤,先将川乌“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再将川乌蜜煎与其他四味药水煎取汁合煎。上述两种煎法,旨在消除乌头之*性,并充分发挥其药效。

未完待续

(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连载十八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