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化学教师殷奇手持电焊工具,对照自己绘制的图纸反复“雕琢”,不多时,一个研究固体电解质导电的化学实验装置初现雏形——这是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一中盘龙校区高二年级理化办公室里的一幕。
在殷奇身后,研究化学平衡的数字实验装置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能测试装置整齐摆放在教具柜中,已经成为她教学中的必备器材。这些由殷奇独自设计、独自制作的实验器材,已经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没有实验器材就自己做”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是在通电的情况下,通过观察灯泡亮度判断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
可在现实中,受采光、实验器材等因素影响,不同学生对灯泡亮度的感知是不同的。
“这个实验我们做了几次,都得不出书上的结论,奇姐给我们解释了实验出现偏差的各种原因。”学生李心彤本来以为知识点学过了,这次实验也就过去了。可是一个月后李心彤发现,殷老师吃力地提着一个大箱子,告诉全班学生重新做电解质溶液导电实验。
李心彤和同学们后来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殷老师决定把教材中这一定性实验变成定量实验。殷奇用锂离子电池、LED灯珠、高精度电流电压双显表、香蕉插座和灯笼型插头等材料组装成实验装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准确测量食盐水、食醋甚至蒸馏水的导电能力,把孩子们心中的困惑一扫而空。该装置在全国中小学自制教具比赛中收获二等奖。
“奇姐总喜欢攻关困难的事。”已经毕业的学生卢冬辉说,化学平衡状态这节课在教材中是没有安排学生实验的,这一节内容非常抽象,也是贯穿整个平衡体系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殷奇制作设计出研究化学平衡状态的数字化实验装置,以此执教的《基于氯气与水反应的数字化实验研究化学平衡状态》参加湖北省第六届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后来殷奇又因此荣获“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的称号。
现在,殷奇又将目光聚焦在固体电解质的熔化上,她希望将以往只能通过看视频了解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做实验真真切切地观察到。
“这不是奇姐破解的第一个难题,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只是被她破解的其中一个难题。”学生对殷奇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学生有需要,殷奇就一定会努力解决一切困难。
与学生成为“亲人”和“朋友”
办公室外,学生李心彤和陈熙俊从走廊外经过,他们看着全神贯注的殷奇,从窗外大喊一声:“奇姐快点,要做实验啦!”殷奇抬头,三人相视一笑。“快了、快了。”殷奇点头答应。简单的沟通,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多是朋友的情谊。
对殷奇,高二(10)班的50名学生给予高度信任。“老师个子不高,看上去柔弱,但为了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李心彤说。
在殷奇班上,殷奇的关爱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
年3月30日,殷奇到北京参加培训回来,行李箱里除了生活物品和培训笔记,还塞满了58袋冰糖葫芦,因为班上有58名学生。
年5月31日,高考前一周,殷奇为56名孩子亲笔写下人生祝福,祝福他们顺利高考,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为班级学生个性化定制钥匙扣,期待学生万事顺遂;自己买来水果,给住校学生以关心……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学生视殷奇为姐姐,她也把学生当亲人。
学生越“困难”她就越关心
在11年的执教生涯中,殷奇始终坚持一个习惯:对班级暂时落后的学困生给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