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保罗 葛兰金没有想过,自己创作的1600只纸质熊猫雕塑能走那么远, 这些熊猫走遍了世界。我很希望它们能去北京展览,周游世界很久,也算回了家。 1600只熊猫诞生于2008年。那一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成立35周年,基金会主席是保罗的好友,希望他能帮忙设计一个作品。 WWF的会徽是二维的熊猫形象,既然是35周年,我想赋予更多意义。 保罗说,他向基金会提议以熊猫为主题,基金会给了他一个调查数据:世界上野生大熊猫仅存1600只。 人们都知道野生熊猫是濒危动物。但很少有人知道数量只有1600只,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保罗决定做1600只熊猫雕塑,让巴黎人知道这个事实。 一个人手工制作1600个雕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保罗说,35年前,他曾在泰国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学习纸质雕塑制作,村中的妇女都会这项制作工艺。当他设计出六款熊猫造型,就雇用了45位当地妇女来手工制作第一批熊猫雕塑。 制作纸质雕塑需要阳光,需要放在户外风干,不能有雨水。泰国是最适宜生产的地方。我们没有现代化工厂的设备和管理,只有最传统古老的手工艺。工作室也很简陋,妇女都喜欢坐在地上干活。 让保罗感慨的是,这些年,由于纸质熊猫雕塑在全世界受到欢迎,小村庄的妇女一直有活可干。每一批雕塑,都需要这45位妇女花费两个月时间精雕细作,为保证纸质雕塑传递的环保概念,保罗坚持不用任何化学颜料,就连雕塑的防水层,也仅以植物油反复涂抹完成。 熊猫在欧洲各国的展出,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状况。 在法国展览的时候,孩子很喜欢,但大人阻止他们碰,觉得那是艺术品。在德国展出时,我们索性把围栏拿掉,孩子全部冲进去,抱着熊猫拍照,有些顽皮的孩子还把熊猫当球踢。 保罗说,因为纸质雕塑相当脆弱,德国展览演变为一场灾难,但主办方很快成立了一家 熊猫医院 ,准备好颜料、米糊和纸浆,邀请孩子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一起修补那些受伤的、掉色的熊猫。 德国 熊猫医院 的成立,在艺术展览中乃是独一无二的特例。保罗认为,将展品所承受的灾难扭转为与公众的互动,是他见过的最好的艺术教育, 那之后,孩子认为自己是医生、护士,对待熊猫的态度都很轻柔。 保罗设计的熊猫形态只有六款,当这六款熊猫大规模复制为1600只,却拥有千变万化的形态。 把2008年、2010年、2012年和现在的熊猫相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神情都是不同的。 创作之初,他在动物园拍摄熊猫的姿态,观察它们的眼神,发现熊猫的眼睛是诠释其内心的窗口, 2008年的法国版,熊猫的瞳孔里散发着哀伤。但德国人希望让熊猫传递欢乐,我增加了眼白的面积,让熊猫形象偏向卡通化。 保罗认为,从各个国家对熊猫的形态需求上,能反映国民心态,也可呈现艺术在当地民众间的接受度。法国人对艺术有天生的崇敬,显得很有礼节;德国人相当热情,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台湾民众很有创意,1600只熊猫在台北展出,当地衍生出一系列文创商品,包括缩小版纸熊猫、T恤、马克杯、明信片、陶瓷盘、书签等。 相同的是,每一站展览结束,1600只熊猫都会在当地实施领养计划。目前为止,数万只熊猫已经进驻世界各地的普通家庭。
怎样从植物世界来认识真主的存在首先让我们注意植物的根,植物的根是从土壤吸收养料的机构,土壤里的矿物质和水分,渗过根毛、根皮进入维管,由微管把它转送到基部。其次再看植物的茎。...在全能的真主所创造的万物中,植物占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没有植物,人类和动物就都不能生存。植物不仅满足了我们食物的需要,而且满足了我们生活中许多其他方面的需要。例如:谷类、豆类、蔬菜、干果和香料调味无一不是来自植物,各种药品也是从大量草木植物中提取的。还有树林可用作燃料、家俱、绳子和篮子,木材则可用于建筑。由此可见,生命的整个过程都要依赖植物。然而,尽管在我们周围有着数不尽的植物,可是当我们走过它们身旁时,我们只是草率地看上一眼,却从来没有想到从植物中学到些什么。全世界的植物不下40余万种。它们千姿百态,功用各异,奇妙无比。首先让我们注意植物的根,植物的根是从土壤吸收养料的机构,土壤里的矿物质和水分,渗过根毛、根皮进入维管,由微管把它转送到基部。其次再看植物的茎。茎是根和叶中间的桥梁,它不仅负责将叶子送到较高的地方,同时它还把各种叶子的位置调整适当,使它充分去利用日光。植物的叶子是制造养料的地方,它吸收了阳光,利用碳酸气和水,制造本身需要的东西。在生活组织上,它把根部安排成原料的采办机关,叶子便是制造厂。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叶子的反面,散布着绿色的斑点,用放大镜看起来,就是一个个小孔,它是由两个月牙形的细胞围成的。这种孔能够根据太阳光热的影响,自由伸缩。为了防止水分的大量蒸发,它还根据本身水分的贮藏情况,操作启闭。再如,一般植物,经秋摧霜打,便要枯*落叶。然而,松柏、冬青之类,为什么在冬天既不枯*也不落叶呢?原来它的叶面有一种蜡质,封闭气孔,严防了水分的蒸发。因此,它在严冬还能够保持美丽的绿色生命。伊斯兰学者启发人们说,给植物的根、茎、叶赋予这样奇妙的机能,又在不落叶植物的叶面上布置蜡质而防止水分蒸发的,便是伟大的真主。 伊斯兰学者又让人们去观察植物的传种方法。据研究,植物传播花粉的方法,大体上分虫媒和风媒两类。风媒花没有色香和蜜汁,昆虫不愿接触此类花,因此它依靠风传播花粉,为了便于它的传播方式,它产生的花粉,既干又轻且多,例如薄公英的种子等等。虫媒花具有美好的颜色、香味和花蜜,能够引诱昆虫替它传播花粉。最引人寻味的是,有些花的构造异常特殊,只适合一种或几种昆虫采蜜,如金银花的花冠,成为细长的管状,蜜蜂不易进去,可是蝴蝶的长口器却能介入。也有一些花冠,蜜蜂容易深入,它经过曲折的道路,达到蜜腺,但是蝴蝶和蛾类的口器,却是没有办法。因此,有些虫媒花开放的时间,就应和着虫的活动,早晚不同。例如,有些花早晨开放,蜜蜂早晨活动去采蜜;也有些花中午开放,这便应和了蝴蝶的活动时间,对蛾类适合的花,到傍晚才开。伊斯兰教学者反问道:谁给风媒花赋予了轻干的特性,而创造了有利于传播方式的条件呢?为什么虫媒花的开放时间恰恰迎和了昆虫活动时间呢?难道这不是伟大真主的有意安排吗? 伊斯兰学者又让人们注意植物的功用,从中求证真主的存在。世界上的植物千差万别,比如营养丰富的蔬菜,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世界各地,气候不同,旱涝不均,因此大地上的土产供应,因地制宜,成熟季节,也因时调整。因人类口味不同,甜酸有别。其功用各有特色,有充饥的,也有解渴的;有富于营养的,也有单纯调味的。谈到水果,哪一样不是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成熟在不同的季节里,供人类应时享受?再看!各种花草,也生长在不同的气候里,供人类四季欣赏,例如春天的迎春梅、夏初的牡丹、秋天的菊花、严冬的冬梅,百花争艳,使人赏心悦目。对植物世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毫无疑问地将引导人们确认真主的存在,否则的话,植物世界就不可能有如此典范的秩序,如此宏伟的计划,如此深刻的构思。这种考察将加深我们的信仰,实际上,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会是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当知识与信仰结合时,当宗教与科学结合时,这是完全可能的。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