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租,无奈的城市隐痛!
本报特约评论员乌琼芳
“每天洗澡至少排队两个小时,空气中永远弥漫着一股臭味”,这是在北京东三环8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租客25人;“屋里超过4个人站在地下,就已经转不过身来了!”这是在呼和浩特市东瓦窑附近约10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租客32人;“我们只能先安置身体,灵*却无所寄托”,一个刚毕业的群租大学生如是说……
群租的生活隐患不言自明,北京相关部门发出通知北京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单个房间不得超两人(有法定赡养抚养义务关系的除外),首要目的应该是尽最大可能避免群租隐患,但这恐怕不是房管部门一纸规定能管住的,必须说一说的是“群租”出现的根由。
房价、房租、房管,是城市的无奈,也是回避不了的群租现象背后的逻辑链条。高房价给了手握房源的房主狠赚钱的借口,无论他是以怎样的价钱购买的房子,只要房价不降,房租就会一直飙升,再加上流动人口的增加,租房需求激增,“租金”越发有恃无恐。面对高房租,囊中羞涩的租客们只好群租,哪怕相关部门一纸规定下来,挣不够钱的房主和掏不起钱的房客也能达成一致,共同想出“对策”隐瞒现状。
问题出现了,到底该怎么办?近几年国家调控房价的措施我们看到了,有效果,但“连锁性问题”成因更加复杂并未减少。至少面对越来越多的群租乱象,我们应该认识到,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了,多部门联管有时等于没人管,不如责任具体到某一部门,措施具体到每个环节,管则见效。要知道,群租客大多为年轻人,这个年龄的社会压力与心理成熟度都是容易导致极端事件出现的,职能部门不能等隐痛发作难以忍受才想到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