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晶报评真开听证会就不要怕扯皮
TUhjnbcbe - 2020/6/25 9:41:00

晶报评:真开听证会,就不要怕“扯皮”


一场符合程序正义的听证会,看起来效率不高,甚至还有“扯皮”成本绕不过去,但要看到的,还是目的正义的长远之功——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内的“高效速成”。


邓海建


有关价格听证会,有两则被舆论点赞的新闻:一是深圳的,说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举行了“深圳市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听证会”第二次会议。这也是深圳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同一项*府决策举行第二次听证会。二是北京的,说10月24日,北京市消协表示,一名被推荐的公共交通调价听证会消费者代表,因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是私家车,其代表资格未审核通过。人选更换在北京市消协代表选择中尚属首次。


两个“第一次”,传递了一个共同的意思:虽然有点麻烦,但还要好好办个听证会。


不过,就像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样,听证会上的新闻,也是各有各的说道:对于深圳的听证会,也有官员看出了后怕,担心这么搞下去,何时才能在决策上签字画押。民主倒是民主了,听证会开成连续剧,总是伤筋动骨的事。对于北京的代表甄选,民意甚至提出了“海选”的建议,但真要这样一轮轮下来,重构制度、增设环节,累得半死,最后可能还得接受一个“失控”的结果。一句话,效率咋办?


这显然是个矛盾。史蒂文斯早在《集体选择经济学》里说得很清楚,“要么有效率,但有独断;要么有民主,但无效率,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涉及权利的公共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习惯于将民主与效率当做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于是,在资源紧缺年代,基本上头也不回地选择了效率第一。这在分配领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是劳动要素长期被贱估的根源之一。


回到听证这个话题上来,为什么舆论要对这两则新闻点赞?道理也不复杂,这些年,公众对听证会成涨价会的质疑,未曾止歇。一方面是听证人选似曾相识。比如前些年成都有四名价格听证专业户,甚至有人七年里一共参加过19次听证会。另一方面是听证过程不少是屁股决定脑袋。国家行*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一些听证会群体的选择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指定的,背后都有利益集团或部门背景。结果,自然是听证程序被架空,演技当道,听而不“正”。但这样的听证会,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效率奇高:举手齐刷刷,掌声齐刷刷,“民意”齐刷刷。三五轮的对话,分分钟就搞定。


当然,并不是说一团和气的听证会一定就是彩排好的听证节目。民心所向,几无分歧,自然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就稳妥顺当些。但问题是,既然要听证,一般来说,就存在着议价的空间与可能,不然,何不叫做“涨价解释会”、“调价说明会”?


正因如此,真心要开个听证会,你就要适度宽容看似“扯皮”的机会成本。某种意义上说,它不是效率的对立面,而是尊重民意的附加值。


尤其在简*放权的当下,责任推诿造成的扯皮与程序正义耗费的成本,有时看起来非常类似,但实质有着天壤之别。一场符合程序正义的听证会,看起来效率不高,甚至还有“扯皮”成本绕不过去,但要看到的,还是目的正义的长远之功——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内的“高效速成”。


延伸阅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晶报评真开听证会就不要怕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