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个兰州小学生的垃圾分类积分生活
TUhjnbcbe - 2023/4/11 21:04:00

在上海“最严垃圾分类”制度推行以来,垃圾分类在兰州的街头巷尾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在兰州谈起垃圾分类,许多人首先会把已经成为兰州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河家园作为一个好的典型来与其他生活小区比较一番。

其实,早在年夏秋季节,*河家园就已经完成了垃圾分类的升级改造,在全小区每栋楼的每个单元门口设置了自动化智能垃圾箱,并向每户业主发放了垃圾分类投放卡,引导住户自觉完成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投放。同时,该小区还在东西两个大门口内侧分别设置了“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以便出入小区的人们能够及时将手中的垃圾投放在分类箱中。

7月8日下午,记者在*河家园走访时,遇到了正准备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投放垃圾的业主宋先生和他的儿子宋小傲,通过对这对父子的采访,记者第一次意识到“垃圾分类积分制”对一个孩子的垃圾投放自觉意识会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爸爸不如儿子清楚垃圾分类能积分

7月8日下午6时50分许,*河家园的部分住户用过晚饭后,三三两两地下楼散步,有人顺手提上生活垃圾投入楼门口的智能垃圾箱。宋先生和他儿子宋小傲手提垃圾正准备去西门口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投放垃圾,途中和记者聊起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点点滴滴。

“起初,我对*河家园垃圾分类投放的做法并没有太多在意。特别是智能垃圾箱建成使用后,就觉得只是在‘易腐’和‘其他’上略有区分,其他分类似乎跟以往没有多大差别。”宋先生直言不讳地说,“甚至,我有时急急忙忙中也会将易腐垃圾投入‘其他’口中,有时候也将其他垃圾投入到‘易腐’口中,总感觉其实细分不细分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让宋先生对垃圾分类改变看法甚至做法的原因是,他的儿子宋小傲手中的一张积分卡。

“从*河家园启用智能垃圾箱之后不久,我发现儿子总会主动去楼下扔垃圾,以为是孩子懂事了能帮家长干活了,并没有在意其他的原因。”回想起儿子究竟是如何热衷于垃圾分类的事儿时,宋先生有些感慨地说,“突然有一天,儿子扔完垃圾回来时,大声地喊道,‘太好了,今天集了多分’。我当时一下愣住了,不知道儿子在说什么,也不知道他干什么集了多分。”

宋先生说,因此就有了他和儿子关于垃圾分类问题的第一次谈话。也正是通过这次谈话,他从儿子口中得知,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把垃圾按照种类分开投放,还可以在投放后“积分兑换物品”。也正是在这次谈话中,他才知道儿子已经自己去办了一张“垃圾分类积分卡”,而且已经用积分给家里兑换过洗涤剂、香皂等实用品。

宁可多走几百米但不能少集几十分

“叔叔,你问我吧,我爸爸还没有我清楚呢。”在记者与宋先生交谈的间隙,他儿子宋小傲插话说,“我爸爸连怎么能多积分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道我已经集过多少分了。”

在向记者介绍垃圾分类如何积分前,宋小傲大胆地向记者自我介绍说,他目前正在就读小学五年级,新学期开始就要上六年级了。

“叔叔,你知道我为什么现在要去大门口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投放垃圾吗?”宋小傲反问道,“因为在垃圾集中投放点投放,积分要比在单元楼门口投放多的多。”

“刚开始,我在家园大门口碰到垃圾分类宣传人员,听他们说垃圾分类可以办卡积分,积分达到一定分数还可以兑换东西,而且积分卡是免费办的,我自己就给家里办了一张卡。当天就把家里的垃圾拿到楼下投放,发现投放一次集5分,一天只能积分一次,我就经常自觉去扔垃圾兑积分。”当说到如何才能多积分时,宋小傲高兴地告诉记者,“后来,我突然发现在大门口集中投放点投放,是按千克计重积分,重量越多积分越多,我就把家里的纸箱子等纸质垃圾积存起来,两周多去投了一次,结果集了多分。”

“在自己楼下投放,既方便又省力,你为什么偏偏要跑到大门口去投放,这不是多费力气还累人吗?是不是不划算啊?”面对记者这样的提问,宋小傲用有些反驳的口气回答说,“才不是你说的那样呢!从我们家楼下到东西两个大门口,西门最远也就5、6百米,但我多走几百米却能多集几十分,这样不仅积分快,还能多换物品呢。我才不那么笨呢,宁可多走几百米但不能少集几十分,要不就太不划算了。再说了,多走几百米,还能锻炼身体呢。”

谈话间,记者随宋小傲一起来到*河家园西门口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正如宋小傲小朋友所说,这里不仅把垃圾分为“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种类,还专门设置了“有害垃圾收集箱”,对电子垃圾、杀虫剂、过期药品、化妆品、灯管灯泡等种类都做了细分投放设置。最醒目的是,在这些集中投放箱的边上就特意设置了一个偌大的“积分兑换机”,内装洗洁精、香皂、矿泉水、垃圾分类塑料袋等等物品,以供积分达到一定分数的住户及时兑换。

积分兑换的物品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来到西门集中投放点,宋小傲先将纸质垃圾整理好,刷卡投放在纸质垃圾箱,智能垃圾箱屏幕显示积分43分,然后他把塑料垃圾整理好投入塑料垃圾箱,屏幕显示积分5分。

“这要是在我家楼下投放,只能集5分,这就是我发现的秘密,我爸爸根本不知道还有这回事。”宋小傲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叔叔,这下你明白我为什么要多跑路到集中投放点投放垃圾了吧?!”

垃圾投放结束,宋小傲特意刷卡看看自己近期垃圾分类积分多少。当看到积分已达多分时,他决定要兑换物品。经过熟练操作,他先用分兑换了一瓶净含量克的洗洁精,然后用分兑换了一块舒肤佳香皂。拿着自己兑换的物品,在孩子稚嫩的脸上不难看出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

“这个学期,我好多时候回家发现,家里有整叠整叠的酸奶盒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宋先生告诉记者,“当我问儿子怎么回事时,儿子只是说‘那是我积分用的,你别乱动,也别管’。每当此时,我就觉得,垃圾分类不仅让儿子有了自觉投放的意识,甚至都有些痴迷于投放积分了。”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吃午饭时,我发现当给同学们发酸奶时,总会有许多装酸奶的盒子胡乱堆在那里,我一想,把这些盒子带回家兑积分多好啊。”宋小傲似乎从记者脸上发现了些许疑惑,他主动解释说,“只要学校发酸奶的一天,我就会把酸奶盒子叠好装在书包里背回家,积攒得多了就拿去兑换积分,我的这个办法还不错呢!”

“积分兑换的物品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你觉得是不是呢?记者叔叔?!”在最后道别时,宋小傲向记者挥了挥手中的物品说,“我爸爸妈妈现在已经跟我一起积分了!”

新闻热评:

*河家园模式的示范性

这几天,垃圾分类的话题让这个城市的空气多了几分凝重。这时,宋小傲同学蹦蹦跳跳地走来,脸上洋溢着难掩的喜气。

这是一个“小手拉大手”的生动案例,它让垃圾分类这个生硬话题多了几分鲜活的趣味性。与这个案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样在这几天,“被垃圾逼疯的上海人”持续刷屏,甚至有报道说,有个女孩出于对垃圾分类的畏惧,取消了一次赴上海的旅游。类似报道制造的流量效应持续提升话题温度的同时,似乎也在表面上加剧着成年人的焦虑。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受到了新规则的挑战,甚至极有可能,也使一部分人的生活秩序出现短暂的混乱。

兰州小学生宋小傲的故事就像一枚小小的针,一下子戳破了“成年人垃圾焦虑”的幻像。自媒体上不约而同的垃圾焦虑更像是一种返老还童式的撒娇,或者只是对公共话题的一种表演性参与。它与个体的生活感受完全无关。宋小傲同学告诉我们,垃圾分类完全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个人体验也可以非常有趣。关键是你的规则设计要找到人心的痒点。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痒点就是积分换物。在成年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物品,在小学生的眼里就成了他敬畏秩序的奖赏,持续确认着他与社会的互信关系,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为他成长中重要的养分。相信很多成年人都会为宋小傲同学点赞,报道中的宋爸就是其中一个。我们相信,宋爸的“垃圾焦虑症”极有可能就此消失。

让规则设计具有趣味性,找到市民的兴奋点,给予市民更好的体验感,也当是垃圾分类这一历史性叙事的应有之义。以这个视角观之,*河家园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赛炳文)

文·图丨甘肃新媒体集团·掌上兰州记者刘有中

编辑丨杨倩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兰州小学生的垃圾分类积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