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自驾游去了昆山千灯古镇。千灯镇原名“千墩镇”,后改为“千灯”,因用这个“灯”字更好,象征着光明的使者,象征着辉煌和富裕。灯是神奇的,从古延用至今,不断发生着变化。
古代陶灯盏古代灯盏千灯镇上有个“千灯馆”,年5月对外开放,馆内展出了盏古灯,分门别类,专柜陈列,真所谓“历十二朝,凝聚人类智慧;经五千年,熠射天地光明。”
参观了灯展,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灯火虽如豆,照世却辉煌”,古时的灯,是灯盏式的燃油灯,灯火很小。几千年来的文明与灯火分不开。
古代釉灯盏灯火虽小,但它产生了质变,驱走了黑喑,延长了白天,缩短了夜晚,人们在灯下可以工作、学习,人类不断进步,迈向文明。
古代灯盏古灯看起来很亲切、温馨,大部分都是简易的灯盏,材质有石、陶、瓷、青铜等,造型各异,也显现出祖先的聪明才智。
看着古灯,想起了我小时候也用过这样简易的灯,那时家住东辛农场,时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用过煤油灯。煤油灯可用墨水瓶当灯盏,用铜钱大小的圆铁片,中间穿上铁皮管,铁皮管里有棉绳当灯芯,插在瓶里,瓶里倒入煤油,擦着火柴点亮灯,晚间就可在灯下学习了。
煤油灯那时的经济条件差,又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点灯的煤油也是珍贵的,煤油又称着“洋油”,买洋油,需拎着油瓶到场部的门市部(供销社)里打。
晚上做作业时,家长催着快点做,为了节省煤油,经常说“别熬油了”,有时灯点时间长了,鼻孔里都是黑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卫生”。
后来,到年左右,场部居民家里装上了由柴油发电机供电的电灯,比以前进了一大步,不过电压一直不稳定,电灯泡里的灯丝经常**地喑下去又亮起来,还时常停电。
家庭老式电灯又过了两、三年,传来了好消息,农场装上了水泥电线杆,安装上了变压器,用上了高压电,电力是海州发电厂供给的。从此,电灯正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感觉心里也亮堂了,告别了灯火如豆的时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使用的电灯,一户只有一盏或二盏,使用的都是灯泡里有钨丝的白炽灯,电灯一般都是从房梁上吊下来,房梁上有接线盒,还另外装有拉线开关。
电灯拉线开关当年的电灯从接线盒里吊下来电线称“花线”,即为两股拧在一起的软电线,里面的导线是多股细铜丝,外面的绝缘层是橡胶的,最外面包着的是耐火材料编织层,紫色带有白色点点,故称花线。
控制电灯的拉线开关控制电灯的开关,都是独立的拉线开关,也装在木头房梁或檀条上,拉线开关的拉线拖下来,有一、两米长,这个长度往往不够长,还要另外接上细绳子拴在床头处,便于夜间开关电灯。
那时使用的电灯,灯泡有两种型式,一种是卡口的,还一种是螺口的。灯泡的功率一般有15瓦、25瓦、40瓦等,家庭一般用15瓦或25瓦的,这样经济省电。安全的接线原则是“火线进开关,零线进灯头”。
如今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立林,电力网有地上的、水上的、地下的,四通八达,照明种类五花八门,原来的老式电灯已见不到了,容易寻找到是记忆。当今晚间灯火辉煌,照明形成立体空间,美化、亮化得如入仙境。
苏州胥江夜景现在流行的热力图,说白了也是对灯火描述的延伸,是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和变化趋势的一个产品,也是基于大数据的一个便民出行服务。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