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最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苦;辛;性微寒
心;肝;肾经
(配个流行音乐)络石藤已经不是我们第一个认识的藤类啦,前面从牵牛(用籽)、天花粉(用根、果)、到野木瓜藤(藤、果),他们各有各的个性、入药部位和作用各不相同。藤类没有“很硬气”、“直冲云霄”的木部,却有随时应感应、加生爪石根的神奇机制,能借石、树、墙往上攀爬。也因为这种生存模式,使其入药后、具有不同的功效。(图片来自PPBC朱仁斌拍摄)络石藤与其他的藤类有何区别?有着雨伞一样的花骨朵、万字白花、飘着淡茉莉香、一年开花最多达天、植株中流着白色的液体……那可真的很特别,如果不是用药,用作观赏植株也非常常见。在中药书中,络石藤有通络止痛、凉血清热和解*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等风湿热证;也能治疗咽喉肿痛,皮肤疔疮肿*;在跌打损伤、及外伤出血中也有适配络石藤之处。试着一起,从络石藤的生境开始了解衪吧。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络石的生理及格物
KNOWINGLIFE
络石藤来自植株“络石”,其为木兰纲龙胆目夹竹桃科络石属、常绿木质藤本,藤长可达10米。一般在山野岩石上和攀伏在墙壁或树上生存,性喜温暖,湿润,半阴。不择土壤,耐一定干旱,但忌水涝。见下图,大半个国土都能见到络石的身影。
(图片来自植物智百度地图提供数据可视化)
从络石的“压条种植”(即将植物的枝条和茎蔓埋压土中,以生新根)方式看起:在2至3月、把3-4年的老藤分段埋入土中,深3-4cm,待至翌年被埋压的部分长出新根时,剪断与老藤的联系,另行移栽。也有从种子开始育苗,再移栽的。
(图片来自PPBC袁明灯拍摄茎生气根)
(图片来自PPBC马炜梁拍摄)
(图片来自PPBC李智远拍摄茎生须根)
络石藤有两种根,其一是茎生根。上图可以看到藤上生长了好多的气根,一是向外扩张寻找水分,二可直接吸收空气当中的水分;下图见另一种、气根演变成“攀爬须根”,接近土壤处会增长,逐渐变成细如发丝一般、插入土中、细细的墙缝当中,以助藤枝攀爬向上。
(图片来自PPBC徐永福拍摄主根)
另一种根,便是从种子生长起来的“主根”。上图可见主根形态为稍硬的细根,形如“散着的卷发”、能抓住少量的土壤,也能见到小如坚果的块根(储存营养)。
(图片来自PPBC徐永福拍摄藤攀的旋转)
爬树攀枝而上,更多是螺旋攀爬为主,见上图,从根向末枝看、为顺时针旋转状(右旋)。
藤枝截面圆形,在低龄藤枝上长有绒毛、而老枝无毛。绒毛意味着一是散发挥发性物质、有疏水之相,二是充满植物生长激素、能有助于让植株寻找阳光和水湿的落脚点。但,整体藤枝的生长并不快(在土壤、水湿、阳光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半年生长量在10-34cm之间),莫名想到《疯狂动物城》的水獭“闪电”。
(图片来自PPBC张成拍摄折老枝)
(图片来自外网VitoBuono拍摄折新枝带毛)
不仅是藤枝截面有白色汁液,连叶子扯断还可以看到如胶一样的白色丝丝,像极了胶水(可惜找不到图片)。络石的叶子对生、革质,纹路如羽毛,宽窄皆有,新生梗带毛、老梗无毛,有的叶脉色浅、有的因隐于叶色中,见下图。
(图片来自PPBC宋鼎拍摄)
(图片来自PPBC朱鑫鑫拍摄)
按不同的种,有的叶常青、有的是三色(绿白红)的叶子。据说,叶色的变化也与光照、生长状况相关,艳丽的色彩表现需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和旺盛的生长条件。室内一般越冬不落叶,室外容易落叶。
(图片来自PPBC周洪义拍摄)
络石开花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一片的白色花,飘着茉莉香,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仔细看花骨朵儿像是收着的雨伞(左旋收伞),而初放的花朵像“卐”字。
(图片来自PPBC张玲拍摄)
(图片来自PPBC朱鑫鑫拍摄)
花期开始自4-5月,然后生出左右半环的荚果。一开始尖端连在一起、成环,逐渐变长就分开两边、各自发展了。这与叶子的对生,形式类似。果熟期10,成熟的果褪去青色,干透裂开,里面会露出“白头发茂盛”的种子。
(图片来自PPBC吴棣飞拍摄)
(图片来自PPBC王挺拍摄)
平常能看到这种种子,现在才知道是络石的种子。它头上白色的毛发一样的纤维,能让种子像打开了降落伞一样、飘的更远,减少后代堆积争抢资源。
(图片来自PPBC冯琦栋拍摄)(图片来自PPBC刘昂拍摄)这就是络石植株的一生。其入药的部位为地面藤枝与叶子,一般在栽种3-4年后的秋末采摘,截成25~30cm长,扎成小把,晒干。右旋枝条,枝叶中流淌白色汁液,巽中有兑,对应少阳、少阴两扇能量出入之门。这让我想起同为“祛风湿热药”的秦艽,位在艮震。(左拧根,快速链接:细说中药
秦艽——搜风补润逼寒热,左拧达表利中湿)
(封面图来自PPBC李垚拍摄)
综上,络石藤枝体现出对水湿的“渴望”(吸取水湿);藤旋转、向上攀爬都体现对阳光的“渴望”(清热之性);叶肉质乃“巽入”之象,藤叶白色乳汁胶状拉丝体现出“粘合、连接”之性(嫩白之象为兑);苦能清解、辛香味充足又指向了有劲的“走窜力”;其对生之叶与果、旋转之藤与花,络石植株在向我们展现一种“相对、相连中带有解离”之感,故虽然表面上“性平”或“微寒”,而实则为动态平衡。
古籍节选按
OLDSAYING
《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本草经疏》: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气分。《名医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本草便读》:味苦性平,宣风通络。(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络宣风,以风在络中,则络道闭塞,况苦平之性,又能宣发者乎。)《本草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变白耐老……服之当浸酒耳。《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按:总零零星星的古籍中抓取重要认知,首先是络石藤能走”气分、主风“、其作用“可宣风通络”。
《名医别录》中记录有一特别的适应症——“大惊入腹”,我们推测一下络石藤“除此邪气”的具体通路与机制是什么:人受到爆惊后气乱、入腹而滞,气不出不入、反结块而不通;络石藤恰以“寻缝而扎根”的象,破除气结,又以苦降、芳香顺气辅助之故。
《唐本草》中言其可“疗产后血结”,另可外用于“刀斧伤”创口外敷封之,这与我们早前写过的”伸筋草“治疗金创似有同用,然机理不太相同。伸筋草所治疗为皮肉之伤,而络石藤封止的是更大而深的伤口。这里既解”血结“、又止外伤出血,正是络石藤”行止两用“的动态平衡功效所治。也提示络石藤仍可入血分,不仅是气分之药。
另,络石藤还可以治疗蛇*内攻导致的心闷,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蛇*已入五脏的挽救治法(具体解蛇*还需要加相关清热解*药物)。
《神农本草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药性论》:主治喉痹。
按:《神农本草经》示络石藤可对治肌肉坏死、表象为风热(红肿热痛),破溃为伤、非破为痈的病症。尤其是在咽喉部发生的“臃肿”、《药性论》提到的“喉痹”也都是如此。有趣的是,咽喉部正是阳明合少阴而化生的重要场所,络石藤在这里起到利通少阳、也给少阴开门的作用。
《本草经疏》: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本草经集注》: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按:有禁忌,说明有可喜的用处。《本草经疏》提到“阴脏人”,字面意思是五脏阴寒者,“畏寒易泄”指出五脏阴寒的程度,对标舌淡暗、日常怕冷、动辄便溏或拉稀者。为这类人搭配药方时,注意避开络石藤。说明络石藤虽味苦性平,仍然会清解与穿行,容易导致寒者更寒,可搭配温药一同使用。
故《本草经集注》中提到“杜仲、牡丹皮”作为药使,能让络石藤的功效加倍,其中杜仲能让肚脐后、腹中气震而暖,牡丹皮能清木性根部的压力以制其热,二者可以助络石藤发挥其“温而行”、“寒而清”两种方向的作用。
另,“恶铁落,畏菖蒲、贝母。”值得玩味:铁落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其有“平肝镇惊,解*敛疮,补血”之功效,有种在血分“往里拽”的感觉,制约络石藤行走穿行的功效,就像是被钉住的状态。菖蒲从头回降阴液、贝母宣肺散气,二者对心肺顶端的气血、具有调节作用,但也刚好与络石藤治疗喉痹促进少阴化生的功效、方向相反,故称为“畏”。
“恶与畏”能让我们更加清晰药物的作用位置与方向,掌握后也许“恶与畏”也可以搭配出疗愈利器来。
既往总结篇目请戳下面链接:
细说中药
清热解*药的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燥湿药总结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发散风热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清热凉血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清虚热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泻下药总结(八卦)细说中药
祛风寒湿药总结(部位)
祛风湿热药(正在更新):
细说中药
秦艽——搜风补润逼寒热,左拧达表利中湿
细说中药
粉防己——外焦下围血结热,汲水燥土富三焦
细说中药
桑枝——根于脾土升阳明,水湿调匀促转化
细说中药
海桐皮——治地湿热肝肾着,阳明水湿有序排
熊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