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草堂膏方的实践与思考》第期
1、病理
对于痛风,我们一般是从风湿热痹来着眼。
可是大日散阴膏是一个通治伤寒阴证的膏药,在笔者的临床中,却治疗了不少痛风患者。而且祖上所言也很明确——这个膏药对治一切历节、鹤膝、走注、漏肩、瘫痪、麻木疼痛,及跌打损伤等。
历节风,就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痛风范围。
那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古人在千年以来,对于历节风的临床与认识:
《济生方》说:“白虎历节由体虚之人将理失宜,受风寒湿*之气,适筋脉凝滞,血气不流,蕴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便,其病昼轻夜重,其病彻骨,如虎之齿,故名白虎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历节痛不可屈伸……诸肢节疼痛,身体虺赢。”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白虎历节风,痹病之一症也。其原因皆由风寒湿入于经络,致气血凝滞,津液稽留,久而怫郁,坚牢,荣卫之气阻碍难行,正邪交战,故作痛不止也。”
《诸病源候论》说:“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
所以,我想,对于痛风引发疼痛的治疗,应该还是先着眼于“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的机理。先把疼痛拿住。
2、常用穴位
治疗该病,除用大日散阴膏在疾病初步萌发、复发之际,及时贴敷患处,截拔病邪外。笔者通常取下面几个穴位,用散阴或玉平(拔*)药油进行按揉。
分别是:膻中、内关穴(若有时间,可加按揉心包经其它穴位),(若有时间,可加按揉肝俞穴、三焦俞穴)、足三里穴、解溪穴、昆仑穴。
每处穴位,用药油搓热后,用力按揉50次;每日1—2次。每次也就是十几分钟时间。
按揉看似麻烦,但是能更有效吸收药油,加快气血活泛,有效且更快速痊愈。
3、
疼痛拿住之后,患者轻松,也有了信心,再进行源头脏腑治疗,常见四种症状,具体辨证再治疗:
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
证候分析:风湿热邪,袭入机体,伤及卫表,则发热、汗出、咽痛;入于经络,痹阻气血,则足趾关节红肿热痛;风引湿热,走窜经络,则游走性痛;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湿热痹之征。
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袭入经络,寒性凝滞,故痹阻气血,致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寒伤阳气,血运衰少,故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为风寒湿痹之征。
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证候分析:痰瘀互结,滞留经脉,气血瘀阻,则见关节刺痛,多发结节;痰瘀为阴邪,夜晚阳气不足,痰瘀痹阻益甚,故疼痛加剧,发作频繁;痰瘀久痹,痼结经络,骨节经气不通,失于气血濡养,则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为痰瘀痹阻之征。
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邪恋日久,伤及正气,脾肾阳虚,气血失于温运测面色白,手足不温;肾虚则腰隐痛,腿酸软;虚则不耐劳作,劳则症重,卧则症减;肾气亏虚,固摄失司,肾阳虚损,不能蒸腾气化,故夜尿频多;精微流失,形体衰惫,则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千草堂膏方的实践与思考》第期作者:千草堂朱四
禹州千草堂,专注中医外治八十年,四代传承。
朱大夫
老猪在打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