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479.html神阙灸配脐痹四针治疗周身痹痛3例
西班牙薛武德志
摘要
本文通过例举二则治疗肌纤维疼痛,一则周身痹痛的病案来探讨、突破并扩大教科书及古典书籍所记录的主治,进一步挖掘出神阙穴和脐痹四穴的更深层次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治疗原理。
关键词:神阙脐痹四针水分阴交肓俞祛湿止痛肌纤维组织炎
病案一
苏珊娜,女,48岁,年2月22日来诊。主诉:全身疼痛约5年,加重2年,右肩、右侧腰部疼痛尤甚。检查:起坐,弯腰及行走时右侧腰部痛甚,右肩部屈肘旋转时痛甚;舌嫩微胖有齿痕中有少许裂纹,脉沉缓无力。自述睡眠正常,大小便尚可,疲倦乏力,畏冷肢寒,无其他不适。西医诊断:肌纤维炎(Fibromyalgia),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中医诊断为:痹症。辩证为:风寒湿阻络证,气血亏虚证。第一次治疗处方为:主穴为灸神阙、脐痹四针(水分、阴交、肓俞);配穴为中渚(左),太溪、合谷、风市、足三里、阴陵泉。操作:神阙隔姜灸,脐痹四穴用0.30X40针直刺,其他用0.25X40针直刺,平补平泻,腰部、肩部做“运动”以“引气”至病所,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运动”病位来“引气”一次。针灸结束后疼痛大减。此后每周针灸治疗一次,处方为主穴配合配穴加减使用。每次留针40分钟。持续治疗7次,肩部疼痛消失,腰部疼痛与周身痛疼偶有少许发作,但疼痛已不明显。临床疗效属佳。
病案二
荷塞菲娜,女,75岁,年2月14日来诊,主诉:周身疼痛二十余年,现偶有盗汗,大小便尚可,年做过胆囊切除,无其他不适。刻下:四肢不温,周身疼痛不适,少气懒言,右上腹期门穴处开始疼痛至右侧腰部,按压痛甚,舌淡微胖苔薄,中间有少许细小竖纹。脉沉涩无力。西医诊断:肌纤维炎(Fibromyalgia)。中医诊断为:痹症。辨证为:心阳不足,肾阴虚,肝郁证。处方:主穴为灸神阙,针刺脐痹四针(水分、阴交、肓俞);配穴为:足三里、阳陵泉、风市、支沟、灵骨、大白等。操作:神阙隔姜灸,脐痹四穴用0.30X40针直刺,其他穴位用0.20X40针直刺,腰部处做“动气”,每15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分钟。配穴每次选取三、四个。每周一次,现明显好转,周身疼痛几乎消失,唯腰部偶有少许疼痛不适。
病案三
杰西卡,阿根廷人,女,41岁。年4月3日初诊,主诉:全身性疼痛约一年时间,加重一个月。诊查:周身关节疼痛不利、手指伸展不利,掌骨与掌骨之间的肌肉韧带皆有疼痛,膝关节后侧疼痛,久立后加重,双侧肩部外展时疼痛,右足少许浮肿,左足跗内踝处疼痛微红有少许水肿。舌体胖大,双寸沉细数,关脉浮数细,尺脉沉。辩证为风湿热痹证。治则为祛风除湿,清热消肿,通络祛痛。第一次治疗取穴:足三里(双)、阳陵泉(双)、鱼际上(双)、手三里(双)、风市(双)针,中渚(左),后溪(右)后,隐白穴(左),先用0.25X40的针针刺后,嘱病人做病位“动气”运动来“引气”至病所,每15分钟一次。取针后周身疼明显减轻,双侧肩颈部疼痛几近消失。第二次治疗为年4月8日,治疗时因近两日天气变化后,周身疼痛不适加重。处方为:双足三里,双风市、脐痹四针,神灯烤神阙处30分钟。同时加针中渚穴、阴陵泉、足临泣来治疗肩臂及膝部的疼痛。针后周身疼痛和肩部臂疼痛几近消失,行动气针法,以引气至病所。后于年4月10日、18日、24日,使用脐痹四针加神灯烤神阙、足三里、风市、阳陵泉,连续治疗三次。治疗结果:疼痛几近消失。为巩固治疗效果,又针灸治疗三次(五月份两次、六月一次)后,结束治疗。现疼痛若失,疗效颇佳。
病案讨论
病案一、二皆属于西医所说的纤维肌炎痛症,纤维肌痛(Fibromyalgia)是一种周身广泛性的疼痛,自我感觉为周身皆痛,按压亦可引发疼痛,纤维肌痛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有忧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健忘、神疲无力、头痛、颞颚关节障碍症等症状。在治疗上,西医无良好治疗方法。但是临床治疗观察发现,中医针灸疗法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两则病案的患者也正是因为不堪长期服用祛痛类、激素类药物,而来我门诊接受治疗的。在这两位患者的针灸取穴上都是以神阙穴、脐痹四穴为主通达全身综合治疗,同时在疼痛明显的部位上,使用其他穴位来对应治疗疼痛部位,其疗效颇佳。
病案三的病人为中医的风湿热痹证,此病人周身关节皆有不利疼痛,足部关节红肿疼痛,手掌软红微肿,肩关节伸展不利疼痛。在治疗上以经络取穴治疗法,使用阴陵泉、阳陵泉、及鱼际穴往上近关节处的鱼际上穴来对应治疗肩关节疼痛,鱼际上穴又可以对应治疗足部的疼痛。阴陵泉、足临泣又具有止痛去湿的功效[1],《玉龙歌》有“两足有水临泣泻”,使用足临泣穴来治疗足部的水肿,同时又可以治疗病人少阳经循行部位的疼痛;隐白穴具有引气到达足部来达到治疗的功效。使用脐痹四针结合神灯烤灸神阙穴来祛湿温阳、益气补血来治疗周身性的疼痛,而收得良效。
穴位讨论
神阙穴(ShenqueRN8),为任脉腧穴,在腹中部,脐中央。主治为:①腹痛,久泻,脱肛,痢疾,水肿。②虚脱。操作:禁刺,宜灸[2]。
神阙,又名脐中,气舍,维会,命蒂,前命门等。在《针灸甲乙经》指出灸神阙可以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疝,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其他《*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等经典著作,更是多处提到神阙穴的治疗方法和功效,多以治疗肠的疾病妇科疾病和泌尿等疾病为主。临床使用上,多使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来治疗以上诸病。现代医家使用多种药物进行神阙敷贴疗法,即脐疗法来治疗全身各处多种疾病,疗效甚佳。同时使用闪罐法,更是可以治疗荨麻疹,同样也是以局部来治疗全身其他部位的方法。
神阙穴位于腹中与十二经脉相连,也与十二脏腑和全身相通。即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与五脏及其经脉相通;与六腑及其经脉相通;同时经络传感亦证明脐与直接与全身经脉相通[3]。神阙穴同时为先天禀赋所受之处,为人生命先天之源,为人体五脏六腑之根本,是丹田中元气、元阳、元阴所聚之处。在经络循行上,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在腹部挟脐上行,任脉经过神阙,任脉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脉气相通,是经络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机所在,为先天之本,所以灸神阙有通达全身,补益全身气血而治疗周身病痛的功效。临床上,常常单灸神阙穴即可达到治疗周身疼痛的功效。
脐周四针,为田从豁教授的常用的利水除痹方穴组,因为具有治疗全身痹痛水湿的功效,个人为简单易记而命名为脐痹四针,所选取穴位为双侧肓俞,水分和阴交,共三个穴名,四个穴位。
肓俞穴属足少阴肾经。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主治胃肠病,可针可灸[4]。肓俞为足少阴与冲脉交会穴,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针灸甲乙经》讲:“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灵枢·逆顺肥瘦》又有:“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因此,肓俞穴具有调理疏通全身经络及脏腑气血的功效。肓俞为肾经之穴,位于肾脉入膏膜之处,可滋肾阴补肾阳。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故肓俞穴又具有治疗肾虚诸病及骨痹疼痛的功效。
水分穴,别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主治腹痛泄泻,反胃吐食;水肿,腹胀,小便不利[5]等疾病。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水分穴内应小肠,因此具有泌别清浊,理气祛痛、疏通水道,运化水湿的作用,所以古代歌赋《席弘赋》有“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玉龙歌》亦有“水病之疾最难熬……先灸水分并水道”。
阴交穴,隶属任脉。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具有治疗腹痛,水肿,泄泻,疝气及妇科病[6]。阴交穴为足少阴与冲任交会穴,可振奋元阳,驱除阴邪,交通阴阳之气的功效。而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任脉与督、冲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任脉又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标幽赋》“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这儿的二交指的就是阳交穴和阴交穴。即阴交穴结合阳交穴,阴、阳陵泉,阳跷阴跷可以连接到四肢和头部;《玉龙歌》也有“水病之疾最难熬……,后针三里及阴交”;《针灸大成》也记录阴交穴可治疗“痛如刀搅,腹填坚痛……腰膝拘挛……绕脐冷痛……”等等[7],但不是非常明确其它功效。《针灸甲乙经》“水肿,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8]“痹症,使用水分穴、天枢穴、阴交穴,毫针刺法治疗74例后,临床治愈19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无效10例,得出结论发现临床症状均有相应改善,化验指标也有一定好转[9]。因此阴交穴还有水分穴皆具有治疗周身痹痛及补肾祛湿止痛的功效。
结语
肓俞穴、阴交穴、水分穴为挟脐的四个穴位(三个穴名),通过各类文献所记,具有祛湿止痛、滋肾温阳的作用,四穴围绕人体中心点神阙穴,具有通达全身的治疗作用。人体中心点的神阙穴,为人身元气之根本,灸治可以温补全身阳气、鼓舞人体元气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治疗作用。配合针刺脐旁四穴更具有扶元益气、健脾益肾、补益气血、祛湿止痛的功效,因此单用灸疗神阙穴,或配合脐痹四穴不仅可以治疗腹泻、腹痛、水肿等,更是具有治疗周身疼痛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薛德志,针灸祛湿法探讨与临床应用[J].中医药导报,,25(2):-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
[3]高树中,中国脐疗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1:8-10
[4]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
[5]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
[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2:
[7]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p>
[8]晋皇朴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9]张世雄陈燕平贾明珠,脐周三穴治疗痹症[J].中医杂志,.28(9):50-51
校核:王仲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