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勤快、爱干净,尤其是夏天的脏衣服,泡上水后,都会及时洗干净。偏偏有一次因为临时有事,衣服刚泡到水盆里,就接到电话,火急火燎地出门办事。第二天回家,才记起衣服还没洗。赶紧去看,令我诧异的是,衣服泡水后开始发热、发酵,使得水盆里的水也变热了,温度还挺高。
我一边洗衣服,一边思考为什么衣服会发热?
思路是这样的:脏衣服如果是干燥的、不浸湿的,纵然放上三五天,也不会发热。但衣服浸水后,加上夏天天气炎热,不及时洗涤,就出现了发热、发酵的情况。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水啊,水湿导致了衣服不透气,郁积而化热!
啊,我立即想到了人体的湿热型疾病……
啥叫湿热型疾病?
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这疾病的病因既有湿又有热,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这里说个最普遍的原因,根本在于湿阻气机!如果不慎淋雨涉水、居住环境潮湿,或者因为饮冷无度,脾阳受损,湿从中生,湿邪就会停留在人体内,阳气运行容易受到阻滞,不仅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反而在某一处越堵越多,生理的“阳气”就变成了病理的“热邪”,也就是常说的湿郁化热证。想想也是嘛,开车一堵好几个小时,你说能不着急上火嘛!不过没关系,有“生活教会你中医”的陪伴,即便堵车的路上我们也有意外的收获!
除阻碍气机外,湿邪还有个特点就是——湿性趋下,所以容易形成湿热下注,也就是说人体的下部容易出现湿热性的疾病,如妇科带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肠炎、脚气、湿疹,等等。正如这衣服,泡湿后遇上天气炎热,衣服内空气不能流通,郁积化热。
遇上湿热型疾病该咋办?
面对湿热型疾病,湿热胶着,缠绵难愈,很多医生觉得颇为棘手。在临床案例中,我们也见到了种种误治和误区。
误区一
许多医家认为是湿*,就采用清热解*的办法,以寒凉之药治疗湿热之病,比如苦参,*柏,*连,*芩,板蓝根,鱼腥草……这样用药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湿邪所化之热,但不久病情依然会反复发作,因为湿邪依然存在,人体阳气依然被阻滞。
↑鱼腥草原植物→鱼腥草误区二
当病情再次发作的时候,那些鲁莽的中医还执拗地认为是下药太轻,力道不够。于是加大用量,一派苦寒的药物用上后损伤了人体阳气,当这一缕阳气被消耗殆尽,湿邪则不会化热了,而是成为寒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会感到双下肢冰冷。
究竟该怎么做
这时候我们应当思考,是否治疗方案不对?
其实治疗湿热为患的疾病,就如同洗衣服一般,只需要洗干净后,及时将衣服晾起来,衣服中的水分流失掉,衣服就不会再发热发酵了。
要知道,湿中之热的来源归根还是在“湿”,因为湿阻气机、湿郁化热才来的热,所以治疗湿热证的最佳办法,主要不是针对“热邪”用药,而是要针对“湿邪”。运用好利湿的药物,让湿邪利去,则人体阳气自然会上升,人体整个气机才能正常循环,疾病才能彻底治愈。
单纯清热解*,就只能跟在疾病的后面跑,是很难治愈的。
究竟什么方能治疗湿热病?
在聚友的一再追问下,堂主这样说: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多传道,少传术,把这些热爱中医、真心想学习中医的爱好者向道上引,才是关键;在没有掌握道之前,过多的传术,大家按捺不住心急,随意自己给自己下药,是会埋下隐患!
当然,堂主面对着一群爱学习的孩子,还是给出了一个参考的方向,但希望大家不要以此为标准,而是通过一个药方去学习治疗湿热病的思路,也就是这个“道”。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是治疗湿热病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剂。治疗痛风、风湿痹痛颇有疗效。本方所治证候乃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或风湿化热而致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者,但以湿邪偏重为其特点。
《兰室秘藏》在“腰痛门”中载有该方,名“拈痛汤”;《医学发明》(节本)中也载有该方,方名“当归拈痛汤”。
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载该方,并且明确指出:“下之二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下之二方”即指当归拈痛汤和天麻半夏汤。
李东垣的弟子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也载有该方,并且几乎全部引用了《医学启源》中该方的主治与方解内容,同时附有治案。
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盛赞该方为“此湿热疼肿之圣方”。后世医家将该方广用于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治疗。
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
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
《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医学启源》中的记载是张元素为了说明“五行制方生克法”,为了说明临证制方遣药的法则而出的例方,是为“课徒”而出的示例方。既然是例方,临证使用时就不必拘泥,用好该方的较高境界当是用好其组方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