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座回顾丁元庆教授主要学术特色及辨治 [复制链接]

1#

胡春雨老师,女,医学博士,编审,《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中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执行副主编。

从事中医药学编辑工作24年,曾获《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工作“银牛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奖”。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4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

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丁元庆教授,从临床实践入手,学习运用经典理论辨治中医脑病的思路与方法。

10月18日,我们邀请到胡春雨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名为“丁元庆教授主要学术特色及辨治湿热头痛经验”的讲座。

本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丁元庆教授简介、主要临床学术特色、葛根芩连汤加减辨治湿热头痛及跟师感悟四个方面。

下面跟小郎中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丁元庆教授简介

丁元庆教授出生于年,山东日照人,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教授。

早年,师从李克绍教授研究《伤寒论》,并成为卢尚岭教授学术继承人。

丁教授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主编《精神病实用方》,著有《神经精神病经方论治》、《丁元庆临证辨思录》等。

自年起在日本《中医临床》杂志连载即景式医案至今,内容深受读者喜爱,并且丁教授十年从未间断,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二主要临床学术经验01

1.丁教授以《伤论寒》六经辨证为指导,创新性提出头痛六经分证方法,来辨治各种原发性头痛与难治性头痛,并取得较好疗效。

2.首倡“阳郁神颓志衰”是抑郁症重要病机的学术观点,采用宣阳开郁法治疗抑郁症,应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芪桂枝五物汤、白散、小陷胸汤等方剂进行辨治,疗效甚佳。

3.提出“火热灼脉-人迎脉积-中风”的发病病机假说,采用清热泻火、化痰散积法,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辨治人迎脉积火热证。经过十几年的跟踪治疗,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

4.系统总结营卫理论。以营卫为切入点,用中医理论阐述诸如血糖、血脂、血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病机,来有效地指导临床辨治。具体内容见《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版01-06期。

三葛根芩连汤加减辨治湿热头痛

1.头痛概述

头痛是以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可见于外感与内伤等疾病过程中。

2.头痛分类

头痛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其中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继发性头痛包括脑源头痛(由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原因引起)、颈源头痛(由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引起)、精神疾患(由抑郁症、焦虑症等原因引起)和感染或感冒引发的头痛。

3.六经头痛

六经头痛发生于三阴三阳,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六经头痛”不同于“六经病头痛”。“六经头痛”以头痛为主证或主诉,从六经角度认识研究头痛。而“六经病头痛”是不同体质的人外感时伴发头痛的症状,其中头痛仅仅是外感病的一个症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写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认为其为确定病证的依据。且六经头痛将三阴三阳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进行有机结合,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囊括了全部的头痛病证。

4.头痛总病机

在中医学上,头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涉及风寒、火热、气郁、痰阻、血瘀、经脉痹阻等,教授除“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外,还提出了“痛由心生”的新观念。

5.湿热头痛辨治

湿热头痛是由湿热壅滞清窍、阻滞经脉引起的头痛。在北方地区因天气干燥少雨,湿热头痛缘于外感者少,更多人缘自内伤。

(1)病因:

①饮食失宜(吃过量生冷食物、海鲜、辛辣香燥食物)而引起生湿、生痰、痰湿从热化,上扰清窍。

②情志内伤(焦虑多思、精神紧张、情志抑郁、急躁易怒)使得人体气机郁痹,产生火热、痰浊、淤血,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健运失职,酿生痰湿。

③先天不足,久病损伤(稟赋薄弱、素体脾胃气虚、劳倦过度、久病正虚不复)使得体内气机不畅,中阳不振,纳运失常,从而生痰浊、瘀血。

(2)病机:

湿热头痛的总病机为“湿热胶结,壅滞经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六经辨证论治,主要责之足阳明胃经,以内伤为主。”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3)临床表现:

①头痛头重,昏沉不爽,颈项拘紧,记忆力减退。

②体胖,腹胀,身重,呕吐,恶心,纳呆,口干口苦。

③大便不爽,溏垢挂盆。

④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或濡数。

(4)兼夹证:

夹气郁证:头痛发作或加重每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时,表现为头痛项背拘紧,精神紧张,胁肋胀痛或不适,舌质红,苔薄*,脉弦细。

夹痰证:体胖腹大,颈粗短,口中粘腻,晨起咳吐黏痰,头晕目眩,或伴有精神、神志异常,记忆力减退,舌质红,苔*腻,脉滑数症状。

夹瘀证:头痛反复发作,部位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或舌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或弦,或沉细、细涩。

兼阴虚证:易汗出,心烦易怒,口干口渴,舌质红绛,舌苔*,乏津,脉细涩。

(5)辨证论治:

葛根*芩*连汤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①药物组成:

葛根30g,*芩12~15g,*连6g,炙甘草5g。

②随证加减:

湿热并重加土茯苓30~90g,白鲜皮15g,苦参9g;

湿重于热加佩兰12g,防风9g,猪苓15g,茯苓15~30g;

热重于湿加连翘30g,滑石20g,栀子9g;

湿热夹郁证加郁金15g,川贝母98,香附15g;

湿热夹痰证加清半夏9g,牛蒡子15g,瓜篓15~30g;

湿热夹瘀证加丹参15g,川芎12g,僵蚕15g;

湿热伤阴证加石斛15g,天花粉15g,生地*15g。

③特色用药:

葛根:味甘,性辛、凉,入脾、胃经,疏风通络,宣畅气机,清除阳明胃热,是足阳明经的引经药。食欲良好,初诊时用至30g;如有脘腹不适,可从小剂量(12g或15g)用起;若出现胃中不适,甚则恶心呕吐,影响正常饮食,可酌加竹茹、旋覆花、清半夏降逆和胃。叶天士有“葛根耗胃汁”之虑,故胃痞时用葛根务必注意。

土茯苓:亦名禹余粮、冷饭团,味甘、淡,性平,能祛湿热、健脾胃、通经络。《本草拾遗》亦言:“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临床安全有效,但用量必须要大,30g、60g、90g皆可酌情使用。

滑石:味甘、淡,性寒,入胃、膀胱经,寒可清热,滑能利窍。湿热之证尤其在大便不爽时须用滑石,取“滑可去着”之用。纵使大便爽快或是便溏、泄泻之时仍可用滑石,取其清热利湿、利小便之力,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

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经,能够清热解*、除湿止痒。《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白鲜皮“主治头风”。《本草正义》论述白鲜皮“能通行经隧脉络”、“主头风者,风湿热之在上也”、“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也”。

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能够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止带。用治偏头痛时,可以从小量6g、9g试用。据《名医别录》:“利九窍,除伏热。”且《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有言:“寒清肝火,苦除肝湿。”

后来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一则病案:

李某,女,51岁,年2月24日因头痛复发来诊。2年前曾因“头痛”来诊,服中药后头痛缓解。今年因春节期间劳累、饮食不节(过食油腻厚味),导致枕部隐痛复发,每于情绪不佳时加重,伴有耳鸣、记忆力下降、情绪烦躁、精力减退等症状。现因照顾孙子睡眠减少,纳可,二便调。月经2个月一至,经色、质、量无异常,末次月经时间为年2月16日。舌质暗红边有齿痕,中布裂纹,苔*厚腻,脉沉细弦。检查血生化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3.29mmol/L。

该病症西医诊断为紧张型头痛,中医诊断为湿热头痛。

辨证属湿热壅滞,气机不畅,络脉瘀痹。

治宜清利湿热,活血通络。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药根20g,*芩9g,*连6g,丹参12g,土茯苓30g,天麻15g,薄荷12g,蝉蜕15g,僵蚕12g,当归15g,天南星6g,生地*12g,川芎6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

李女士于年3月8日复诊:后枕部疼痛及耳鸣明显缓解,烦躁减轻,精力、体力明显改善,记忆力欠佳,服药期间月经量较前增多,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干燥,脉细滑微浮。

处方:上方去川芎、天南星,加玉竹15g、石斛18g、麦冬30g、龟板30g,14剂,水煎服,日1剂。

此后患者未再来诊,电话随访至今头痛未作。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方剂:

方中葛根宣畅气机,清除阳明胃热;*芩、*连苦寒清热除湿降下;葛根与*芩、*连配伍辛散苦降,气机调畅则湿化热清,加土茯苓进一步健胃清化湿热;天麻、薄荷、蝉蜕、僵蚕能通络祛风止痛、清热化痰,其中薄荷芳香辛凉行散,内透筋骨,外达肌表,贯穿经络;蝉蜕轻清升散,善走皮腠,两药相合升散之力倍增,更利调畅气机;僵蚕味咸性平、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为最,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当归、生地*养血和血。

二诊时湿去热微,继以养阴清热以善其后,因川芎、天南星气味辛烈、口感不佳且易引起恶心呕吐故去之,而加玉竹、石斛、麦冬、龟板养阴善后,俾阴液足,经脉得养而头痛自止。

四跟师感悟

下面是胡春雨老师跟从丁教授临床学习得到的经验和心得。

1

尊师重道,继承为务

学校60周年华诞,丁元庆教授带领弟子向李克绍教授及各位建校元老塑像献花,缅怀先辈,表达敬仰,激励弟子,明理崇德,勤奋读书。

2

齐鲁青未了,经典永流传

值我国第34个教师节之际,医院中医经典科隆重举行“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揭牌仪式。

3

情系杏坛50载,潜心岐*终不悔

在导师卢尚岭教授80寿诞之际,举办“山东省名老中医卢尚岭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以卢老治学精神激励后学。

4

潜心育人,启发创新

年,丁教授与张安玲教授共同创建麗東書院,创新中医传承模式。坚持每周四晚在麗東書院主办研究生讨论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参与者理论基础、临床技能、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

医者仁爱,关怀为先

就诊前先与患者亲切打招呼;老幼患者加号优先;诊断细节(手暖听诊器、为ICU患者盖衣被等)

6

日理临床,精勤不倦

早来晚走,老师每天利用门诊前45分钟,去病房会诊重症患者,或为学生串讲伤寒论;根据临床发现问题,及时查找文献,寻求中医辨治方法;及时总结老师经验,发表学术论文。

7

重视经典,师古不泥

阐释伤寒少火被郁与杂病肝气郁结之不同;临床辨治,要看天看人再看病。

8

勤于思考,积极探索

串讲脑病学,补充烟酒作为致病因素,损脑伤脉的致病机制,完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9

提高能力,增强自信

胡老师现在能较快发现稿件的学术问题(何首乌的应用,内经、伤寒论引文的错误)并提高了初审稿件的质量。

//结语//

在讲座的最后,老师教导我们:做人,要爱人知人,爱身知己;做学问,要穷尽经旨,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以传承为途径,以创新为目标,为国修业;做事,要严谨求实,不务虚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诚信仁爱、知书达礼、多闻博识、文明上进的合格中医人。

让我们一起读书明理,临证求真!

图文来源:中医学院学生教学信息中心

编辑:刘雪

审核:胡涣雨

主编:张一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