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正常吗我的宝贝总是ldquo大汗淋漓 [复制链接]

1#
文/霜爽指导专家/刘鹏(山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不少宝贝会出现一种“不正常”出汗,即使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和睡眠时,及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也会出很多汗,甚至大汗淋漓,这让爸爸妈妈很奇怪,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宝贝案例:2岁的楠楠,特别喜欢淌汗,每天衣服都是湿湿的。有的时候,睡觉时也会大汗淋漓,自头至胸背,汗出不温,弄得小被子总是湿淋淋的。而且楠楠身体瘦弱,食欲不振。这让妈咪很担心,不知道自己的宝贝到底有什么问题。楠楠妈带着宝贝,找到中医专家,检查后发现宝贝肢体无力,唇舌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沉弱,原来宝贝身体虚,才会这么容易多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这种情况好多了。专家建议: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宝贝由于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一遇到天热、衣服过多、被子过厚、运动量大,都会更容易出汗。宝贝血气嫩弱,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宝贝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宝贝汗证2个典型症状:1.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多为阴虚、血虚;2.不分睡着还是醒着,无故汗出者,称自汗,多为气虚、阳虚。TIPS:小心区分3种非汗证的“汗”●器质性疾病:风湿热、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感染、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生理性多汗:炎热、衣被过暖、进食、恐惧惊吓、运动等引起的出汗。●药物引发出汗:一些宝贝因外用药过敏,从而引发出汗。专家建议: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若发现宝贝发汗,一定要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有的宝贝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有的宝贝由于汗多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引发其他的疾病。TIPS:应对汗证3个简便易行的中医方法1.外敷疗法

●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有通畅气血、固元培本之用,穴位、经络的运行而达到控制汗出的作用,可改善盗汗。次晨取下,每日1次,4天为1疗程。

●龙骨、牡蛎粉适量,以醋或凡士林调和,每晚睡前外扑神阙、涌泉(双侧),胶布固定,有温通元阳、固表止汗之效。夜敷晨取,7天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2.饮食疗法

●取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3.推拿手法

●取穴:揉太阳50次,揉迎香50次,按揉风池5次,拿合谷10次,按肩井5次,揉足三里70~次,摩腹3~5分钟,揉脐3~5分钟。

●捏脊:按揉脊柱3~5遍,十日1个疗程,连续坚持治疗2个疗程。应对虚与实:治疗汗证的2个关键

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甘肥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1.虚证●肺卫不固

典型特点:自汗为主,或伴盗汗,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出汗部位: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

宝贝类型:平时体质虚弱。

原因分析: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主要治法:益气固表。

常用中药:*芪、白术、防风、牡蛎、麻*根等。

●气阴亏损

典型特点: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出汗部位: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

宝贝类型: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的宝贝。

原因分析:气属阳,血属阴。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宝贝,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主要治法:益气养阴。

常用中药:人参或*参、麦冬、五味子、生*芪等。

●营卫失调

典型特点: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出汗部位:多汗以全身为主。

宝贝类型:多为表虚,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的宝贝。

原因分析: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主要治法:调和营卫。

常用中药:*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

2.实证●湿热迫蒸

典型特点: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出汗部位:汗出肤热。

宝贝类型: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的宝贝。

原因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舌质红,苔*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主要治法:清利湿热。

常用中药: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根、糯稻根等。“敬告各位友媒,请尊重作者及妈咪宝贝传媒版权,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得到同意后方可转载,并在明显处注明文出自妈咪宝贝传媒。更多精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