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干咳无痰非尽阴虚,湿热痰饮亦可作 [复制链接]

1#

洪广祥论慢性干咳——湿热郁肺证

此证类似西医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本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类似咳嗽变异型哮喘。体检无异常发现,诊断主要依靠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嗜酸细胞大于或等于2.5%。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据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最近完成的一项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研究显示,在我国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是慢性咳嗽的首位原因(22%)。笔者观察,慢性干咳确诊为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者,其临床表现多见湿热郁肺证候。服用宣湿透热方药可获较好疗效。湿热致咳《内科学》教材中未作表达,其实在临床上也是咳嗽证中的常见证型,可能把它包含在痰湿咳嗽中。但这种表达是不尽合理的。因为痰湿咳嗽属内伤咳嗽范畴,以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或清稀为主要表现。而慢性干咳中的湿热郁肺证是以慢性干咳,有少许黏痰,同时兼见湿热证候为主要表现。故痰湿咳嗽与湿热郁肺咳嗽是不同的。因此在慢性干咳门中应单列门户。证候:慢性干咳或晨咳,有少许黏痰,伴胸闷和气道作痒,呼吸不畅,咯出黏痰则舒;晨起口黏腻,胃纳欠佳,喜热恶冷,大便软或不爽,舌质红,舌苔*白相兼厚腻,脉濡滑。病机:湿热郁肺,肺气失宣。治法:清化湿热,宣畅肺气。方药:麻*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生麻*10g,南杏仁10g,桑白皮10g,赤小豆15g,连翘壳15g,苍术10g,土茯苓15g,晚蚕砂30g,厚朴10g,法半夏10g,茵陈20g,枳实30g。麻*连翘赤小豆汤系《伤寒论》为湿热*疸偏表而设。近人又根据其组方特点,运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风水、皮肤湿热疹、湿热壅滞的水肿等。而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该方对湿热郁肺所致的慢性干咳也有较好疗效,通过对处方进行调整,已成为治疗慢性干咳湿热郁肺证的临床经验方。笔者认为,湿热郁肺证在南方地域发病较高,故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将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列为慢性咳嗽的首位,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域5%发病率。这显然与南方气候多霉湿有关。嗜酸性细胞的增值与霉湿环境、气候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从中医临床角度看,嗜酸性细胞增多的有关疾病,似与湿邪和湿热密切相关。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缠绵,挟寒者为寒湿,挟热者为湿热。中医药对湿邪或湿热所致病证有独特疗效,可以说是中医的一大优势。笔者应用麻*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慢性干咳湿热郁肺证,是基于该方既能清利湿热,又能宣畅肺气;既可外散表邪,又能内清“瘀热”,是一个表里双解,双向调节,治疗慢性干咳湿热郁肺的良方。笔者在该方基础上,再加苍术、厚朴,以苦温燥湿;茵陈、土茯苓擅长清利湿热,使湿热*邪由小便而解,并能健脾胃,助运化,绝湿源,为治湿热之要药;晚蚕砂味甘辛性温,有祛风湿、化湿浊的作用,王士雄谓其“既引浊下趋,又能化湿浊使之归清”。蚕砂与“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神农本草经》),且对变态反应的影响甚为明显,有较强抗过敏活性的枳实相配伍,对抑制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的变态反应,必然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金某,女,36岁,年5月13日初诊。患者每遇春季梅雨季节,易发咳嗽,以干咳为主,偶有少许黏白痰,发病已两年。去年夏秋季气候潮湿闷热亦引发咳嗽,多方治疗效果不显。经查阅既往治疗病历,除频繁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抗过敏药外,中医多数以“清肺热”、“化痰热”,甚至还应用“清燥润肺”或小青龙汤之类方药,也未能缓解咳嗽,故患者期望尽快结束闷湿气候以解除病痛。证见咳嗽频作,多为连声干咳,偶有少量白黏痰。伴咽痒胸闷,有时自觉全气道均有郁闷作痒感。晨起口黏腻,胃纳不馨,口中乏味,不欲饮。近日来心胸烦闷尤为明显,夜寐欠安,有“懊”、“不快”之苦,时欲深呼吸以减轻“气闷”。舌质红略暗,舌苔厚腻白*相兼,脉象濡缓,右寸浮细滑。证属湿热郁肺,肺气失宣,热郁胸中,气逆于上。治宜清化湿热,宣畅气机。方用麻*连翘赤小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生麻*10g,连翘15g,赤小豆15g,桑白皮15g,南杏仁10g,生甘草6g,生栀子10g,淡豆豉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藿香15g,白蔻仁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7剂,咳嗽已减3/5,心中懊消除,咽痒胸闷显著改善,厚腻苔减少过半,食欲增进。效不更方,原方续进7剂。三诊:咳嗽基本缓解,胸闷咽痒已除,腻苔已退,脉象细滑。患者评价说“这次找到了真正的中医看病”。笔者认为,这是患者对中医药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按:本案虽未作痰细胞学检查,难以确定是否属于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但从证候表现和病程特点看,属慢性干咳湿热郁肺证无疑。经应用清化湿热,疏畅气机方药治疗,效果甚为满意。处方中加藿香芳香化湿,除阴霾湿邪,助脾胃正气;蔻仁辛散温通,芳香理气,善行中上二焦之气滞,尤善行肺脾气滞,其与藿香相配,芳香化湿,辛散温通,调畅气机,更加相得益彰。白鲜皮、地肤子既能清利湿热,又能祛风止痒,有助于减轻因痒而作咳之苦。患者因湿热郁遏,热壅胸中,致使气机窒塞不通,而出现“烦热,胸中窒”之懊憹证,故配合栀子豉汤清胸中之热,宣上焦之郁,热清郁解,则心中懊憹自除。由于对本案例的治疗始终抓住湿热郁肺,肺气失宣的总病机,理法方药合拍,因而近期疗效甚著。(本文摘自《中医临床家洪广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方柏论小青龙汤

本方的临床辨析使用,我以十个字加以概括和把握,即水寒咳喘肿,气呕利渴噎。水和寒是本证的病理基础,咳喘肿是其主要临床症状,气是产生多种或然症的原因,而呕、利、渴、噎,则是其多见的或然症。文献中普遍把小青龙汤证定为外感风寒,引动内伏水饮。其实从临床验证看,外感风寒并非必要的发病条件,而水邪才是发病的首要原因。所谓水饮,绝不局限于内在伏饮,那仅是拘于体质因素的一种。其他如冒雨行走,游泳涉水,贪食瓜果,暴喝饮料等皆可造成水气内停,干肺致病。临床大量咳嗽不止者,皆无外感寒邪病史或风寒犯表症状,而有上述病史,即是明证。那么,是不是寒就无关紧要呢?当然不是。本证寒既可为发病原因,又是病性,同时更是临床辨证眼目。因为没有咯痰清稀、遇寒则作、饮冷则剧等类见症,是不会用小青龙汤的。至于咳喘肿,则是其临床最为常见的几个症状。它的咳,既咳嗽咯吐清稀痰,又可干咳无痰;既可呈“咳逆依息不得卧”,又可咽痒则咳,遇冷则咳,而咳后一如常人。因此,对本证的咳嗽,以咽痒和遇冷则作为主要指征,而由于咳吐清痰和咳嗽剧烈程度不具特异性,反居于次要地位。本证的喘产生于饮邪所激,故可突作,且常因触风犯冷导发。可喘咳并见,也可仅喘不咳,而多有背部寒冷,喜饮温热等特征性伴随症。本证的肿,可以为明显的肿,而更多的是仅面目轻微浮肿。这种浮肿也许为很多医家所忽略,而它却可以作为本方证的重要指征。小青龙汤的病位在肺。以上诸症即水饮风寒之邪干犯肺脏,影响肺之清肃、宣散、沉降和通调功能所致。而该方的主治范围并不止于此,尚有呕利噎渴热等仲景称为“或然症”者,它们的病位并非在肺,而小青龙汤仍能治之,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应归咎于“二级病因”气了。气流全身,水随气行,变动不居,留于何处,即现何症,这就是该方肺经以外症状较多的原因。临床表明,这些或然症多随主症出现,因此,并不必将之单独作为使用指征。◎病案举例如刘某,女,50岁。因咳嗽反复发作年余,以咳嗽变异型哮喘入院。经消炎、镇咳、脱敏治疗咳仍如故。以夜间为甚,干咳不止,咽痒即咳,咳掣胸痛,邀我会诊。诊其脉沉数,舌淡、苔白。我即处以泻白散、黛蛤散、瓜蒌贝母散和抗敏汤(乌梅、五味子、防风)合方治疗,服药3剂咳嗽即止。次年旧症复发,求我以原方治疗,不料连服10剂不效。因其口渴咽痒咳嗽较剧,又改用沙参麦冬汤加粟壳等,药后仅小效而复如故。我颇感棘手。交谈中患者道出自己是游泳爱好者,联系到病人咽痒,遇风则咳,恍然大悟,这不正是小青龙汤证吗?为何被干咳、渴和用抗敏药有效等表象所惑。随即改用小青龙汤加味:麻*12g,白芍20g,干姜10g,五味子12g,甘草10g,桂枝10g,半夏10g,北细辛10g,蜂房10g,蝉蜕10g。服药3剂咳止,咽痒停,再服3剂痊愈。(本文摘自《刘方柏百方大解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燥热咳喘辨证要点

他(印会河)认为燥热咳喘的特点是: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黏,甚难咳出,常咳逆连声,状似顿咳,咽喉干痛,甚则引起干呕或咳血。印老对清燥救肺汤证的咳吐白色泡沫有特殊的体验,认为见到咳吐白色泡沫,难以咳出,质轻而黏者,是“肺热叶焦”所致,比干咳无痰更为燥热。其与属于寒饮的水泡痰不同,寒饮水泡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致,因寒而生;肺燥咳吐的白色泡沫中间不带痰块,胶黏难出,白沫之泡,小如粟粒,轻如飞絮。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完全不同,应严格区别。(本文摘自《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水火交结,水偏盛(大结胸)证与“痰热壅肺证”相鉴别

本证与痰热壅肺证均可现发热、心烦、气促、咳喘;若后者痰涎壅盛,则亦可出现类似本证的卧则咳喘加剧、使患者感到难以平卧,甚而自觉气壅喘促有类胸满,故本证当与痰热壅肺证相鉴别。首先,痰热壅肺证患者常频频咳出大量*浓痰;本证则由于其饮热搏结的病所并不在肺,而在上焦焦膜之内,故其痰涎很难从喉头与气道排出,临床表现为虽有咳喘,甚至喉中痰声漉漉,患者也自觉喉中或气道痰涎甚多而欲痛快咳出,但能咳出的痰涎却甚少;只有当上焦焦膜饮邪满溢渍入于肺,才会突然一阵咳出大量稀涎,咳出之后患者的气促与咳喘至少可得到暂时缓解,甚至自此以后病情得到转机而向愈;有部分成年患者与大多患儿可咳逆频作,痰涎甚难咳出,终至水饮从中焦渍入于胃,在咳剧时呕吐出大量的粘涎,使胸满气促及咳喘得到明显的缓解。其次痰热壅肺证不会出现胸背板闷、更不会出现胸背疼痛的现症,不可能会因胸背胀痛而状如柔痉;而这些症状体征,却是本证必具的主症或部分患者可出现的典型症状。若在临床上发现痰热壅肺证的患者出现胸背板闷胀痛,即说明此患者不但肺有痰热,且兼有上焦痰热结胸,治疗时则应兼顾肺与上焦焦膜,而不是单纯地祛除肺中痰热。(摘自姚梅龄《经典焦膜病证辨治举隅——水火交结,水偏盛(大结胸)辨治》)

饮气嗽

饮气嗽者,其症喘咳上气,胸膈注闷,难于偃卧。许仁则云: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入肺,便成咳嗽,此而不治,则为水气。(本文摘自《金匮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