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口味排出物诊断辨证法奇法诊病系列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查排出物是指通过望、闻、问患者的排出物等的形状、颜色、气味、性质、数量、患者的自我感觉等,来判断其是否发生了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变原因、疾病性质等具体病情的一种诊病方法。具体来说,排出物诊病法又包括查眼泪、查鼻涕、查痰液、查涎水、查唾液,查呕吐物、查大便、查小便、查出血、查白带、查汗液等,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查 眼 泪

由于泪腺和副泪腺分泌的眼泪,不但有保护眼球不受病菌或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而且还能保持眼球表面的润滑,维护角膜和结膜的生理功能。所以,眼泪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对维护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眼泪也为人体津液之一,其正常与否,可以反映机体津液的盛衰。所以查眼泪对于诊断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含泪:正常情况下,瞬目动作不断地把泪液均匀地涂布于眼球表面,再经泪小管和泪囊,使泪液流入鼻腔。含泪见于面瘫或重症肌无力患者,常因眨眼障碍而见眼角蓄泪。

流泪:因眼部或鼻黏膜受到化学和物理刺激,如烟熏、异物入目、接触异常气体,或情绪激动、咳嗽、哈欠时,眼泪会夺眶而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于生理反射而引起。如果因眼内急慢性炎症、泪腺炎引起的泪液分泌过多,则是病理现象。另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脊髓结核等也可造成泪液增多。

溢泪:因泪道阻塞不通而引起的流泪称之为溢泪。最常见的病因是炎症,多伴有黏液或脓液流出。其次是外伤溢泪,肿瘤引起者较为少见。

鳄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因为鳄鱼在吞嚼食物的同时,眼睛总会反射性地流泪。有一些面神经损伤后的病人,如果神经纤维发生迷走性再生,则在咀嚼食物时病变一侧的眼睛也会像鳄鱼一样流泪,称为“鳄鱼泪”。

少泪:未满两个月的婴儿因泪腺尚不发达,故哭而无泪。年长儿或成人表现为泪液干少、欲哭无泪,或眼睛干涩、怕光羞明者,多因泪腺分泌障碍,或其开口阻塞所造成,如泪腺萎缩、沙眼或结膜囊瘢痕性挛缩,造成泪腺开口阻塞等。

白黏液鼻涕:鼻涕呈黏液状而白色,多见于慢性单纯性鼻炎。主要表现是鼻塞和鼻涕增多。鼻塞多为两侧间断性或左右交替性发生,有时为持续性,平卧时加重,侧卧时下侧较重。鼻塞严重时,可伴有鼻音、嗅觉减退、头昏脑涨、咽部干痛。

*脓性鼻涕:鼻涕呈*色脓性,常见于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风热感冒及鼻炎将愈时。这种*脓性鼻涕不但量多,而且还呈黏稠状不易擤出。对于小儿来说,鼻腔单侧流出*脓鼻涕,且恶臭者,还应该想到鼻腔内有异物的可能,因为小孩将异物塞入鼻腔内时间过长,刺激鼻黏膜,也能出现*脓鼻涕。

*绿色鼻涕:具有腥臭气味,常见于萎缩性鼻炎,特别是20~30岁女性,表现为鼻咽干燥,黏液腺分泌减少,分泌物不易排除,鼻腔内有大量的*绿色脓性分泌物积存,形成脓痂,阻塞鼻道,造成鼻塞,嗅觉减退明显,常伴有头痛和鼻出血。*绿色鼻涕也可由慢性上颌窦炎及慢性蝶窦炎引起。若具有特殊恶臭气味,应考虑是否为齿源性上颌窦炎。

*水样鼻涕:一侧鼻腔内呈间歇性地流出*水,多为上颌窦囊肿破裂流出浆液性囊液所致。

豆渣样鼻涕:鼻涕呈豆渣样,多见于干酪性鼻炎,此病并发感染时有很大臭味。

鼻涕带血:这是鼻癌最常见的症状。当癌症组织较小,仅局限在鼻腔或鼻窦内时,这个症状是唯一的“报警”信号,而且往往出血不多,有时只是涕中带血,所以常被病人忽视。因此,要特别注意,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有鼻涕带血,不妨请医生查一下。 

三、查 痰 液

痰是从气管里排出来的黏性分泌物,中西医学都对患者咳痰的情况很重视,并把痰检作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之一。

⒈风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泡沫较多、比较清稀的风痰。

⒉寒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清稀色白的寒痰。

⒊湿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数量较多、质滑色白的湿痰。

⒋燥证患者一般会出现数量较少、比较黏腻的燥痰。

⒌热证患者一般会出现黏稠发*、结成块状的热痰。

⒍阴虚火旺证患者一般会出现带鲜红色血液的痰。

⒎热邪犯肺证患者一般会咳吐腥臭痰或带脓血的痰。

四、查 涎 水

⒈口中流涎,从口角而出,如见于小儿,则为胃中有热,食滞,疳积,或是虫积证。

⒉成年人口角流涎,多为风痰上涌,若是风邪外袭面部经络的面瘫病,则伴见恶风发热,耳痛鼻塞等症;若是肝肾亏虚,阴虚风动的中风病,则伴见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头晕目眩等症。

⒊口中流涎清稀而量多,自行从嘴角流出,伴有纳呆腹胀者,则为脾胃虚寒,不能摄津所致。

⒋口中流涎白黏而量少,黏着不易吐出,纳呆口臭者,则为脾胃湿热,煎灼津液所致。

五、查 唾 液

肾寒证和肾虚证及脾胃虚寒证患者,一般唾液较多。

⒈脾虚湿盛者,可见多唾黏稠,伴见心悸头晕目眩。

⒉肾虚多唾者,唾液清稀,伴见心悸短气,全身水肿,尤以下肢为甚。

六、查呕吐物

呕吐物包括寒呕、热呕、食积、痰饮、呕血、呕苦等。呕吐物量多,气味酸臭,起病急暴,多为实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呕吐时发时止,呕吐物量少,气味不甚者,多为虚证。呕吐物为所进食物,发病急,伴见寒热者,多属外邪犯胃;呕吐脘痞,嗳腐吞酸,不喜饮食者,此为食滞内停;呕吐物为痰涎或清水,胃脘辘辘有声,多为痰饮停滞;呕吐泛酸,伴见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多为肝郁犯胃。

⒈热呕多见于胃热证以及肝经郁火的患者,其呕吐物较为浓浊且散发出酸臭味。

2寒呕多见于胃寒证以及脾肾阳虚的患者,其呕吐物多为清稀且没有酸臭味。

⒊痰饮多见于胃内停饮和脾失健运的患者,其呕吐物多为清稀如水的痰、涎。

⒋食积多见于食滞胃脘证和肝郁犯胃证的患者,食滞胃脘证患者的呕吐物中一般比较酸腐且带有未消化的食物;肝郁犯胃证患者的呕吐物中带有未消化的食物,但一般没有酸腐的气味。

⒌呕苦多见于肝气犯胃证和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其呕吐物一般为*绿色,味道较苦的水液。

七、查 大 便

大便是由肛门排出的人体消化过的废物和食物残渣。饮食物入口后,经过食道到达胃,通过胃的消化和小肠的吸收后,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其水谷精微被人体利用,而食物残渣被输送至大肠,大肠再将食物残渣中多余的水液吸收掉,形成粪便,最后经肛门排出体外。由于从饮食入口到大便排出,需要许多脏器的参与,因此,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数量、是否带血、排便时的感觉、排便的次数等情况,可以了解体内诸多脏腑的病变,尤其是消化道的功能状况,以便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大便中除了部分水分外,其余为黏液、细菌和食物残渣。正常人的大便颜色发*,每天1~2次或2天1次,排便时顺.,其便成形而不干燥,润而不清,臭而不秽。无论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十分重视大便的诊察,并把大便检查作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之一。

(一)大便颜色

*色大便鉴别:

⒈健康人的大便呈棕*色,这是因为正常人的大便中含有胆红素的缘故,因为胆红素的颜色是*色的。

⒉中医认为,大便色淡*,为虚热;大便色深*,为实热;大便黏稠色*如糜,为大肠湿热。

⒊深*色大便多见于溶血性*疸,即红细胞大量破坏所产生的*疸。它常伴有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疟疾、血型错误性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素的中*、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

白色大便鉴别:

⒈白色或灰白色大便如同陶土,且与皮肤*疸并见者,说明胆汁的排泄受到了障碍,提示胆道有梗阻现象,可能患有胆结石、胆道肿瘤或胰头癌等类疾病。

⒉中医认为,大便色白,提示为大肠虚寒之征兆。

⒊灰白色大便还可见于钡餐造影后,由硫酸钡将粪便染成了白色。

⒋白色如淘米水样大便,即大便呈米泔水样无粪质的白色混浊液体,且量多。常见于感染了烈性传染病霍乱或副霍乱的患者。

⒌白色油脂状大便,若伴有恶臭,大便量多,常见于胰源性腹泻、消化道吸收不良综合征或一次性脂肪摄入过多。

⒍白色黏液状大便,如果大便像鼻涕胨样,色白透明。提示患有慢性肠炎、肠息肉或肿瘤。

⒎中医认为,若见大便如鱼脑色改变,提示有患湿热痢的可能性。

绿色大便鉴别:

⒈绿色大便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多泡沫。多见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

⒉中医认为,若见大便色绿,提示为肝郁克脾之征兆。

⒊绿色大便中混有脓液,则是急性肠炎或菌痢的表现。

⒋腹部大手术后或接受广泛抗生素治疗的病人,如果突然出现带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大便,并有灰白色片状半透明蛋清样伪膜,提示可能是金*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⒌婴幼儿剧烈腹泻也可见大便色绿。

⒍吃了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或肠内过高的酸性环境,也会使大便变成绿色。

红色大便鉴别:

⒈淡红色大便像洗肉水样,最多见于夏季,因吃了某些被嗜盐菌污染的腌制品。常见有沙门菌感染性腹泻。

⒉鲜红色大便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大便外层粘有鲜血,量少,并伴有解便时肛门部位剧痛,便后疼痛消失,多是患有肛裂。

⒊血色鲜红,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块,附在大便外层,与大便不相混,用水可将血液或血块冲走的,多是内痔导致的出血。痔疮出血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在大便后滴出或射出少量鲜血,稍后可自行停止。

⒋血色鲜红,并与大便混杂在一起,提示可能患有肠息肉、直肠癌或结肠癌等病变,直肠癌患者血便中常混杂有糜烂组织;而结肠癌的血便特点为鲜血、量少,并伴有大量黏液或脓液。

⒌暗红色大便由血液和粪便均匀混合而成,又称为果酱色大便。常见于结肠息肉、结肠肿瘤或阿米巴痢疾。如果大便呈酱样改变,且伴异臭无比者,则提示罹患中*性菌痢。

⒍中医认为,大便色红出血,要注意辨证。若兼见唇干口燥,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者,提示为风火熏迫大肠所致;若兼见面目发*,胸脘痞闷,便下不爽者,提示为大肠湿热蕴*所致;若兼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者,提示为肝肾阴虚所致;若兼见脘腹隐隐作痛,且面白无华,胃寒肢冷者,提示为脾肾阳虚所致。

⒎某些特殊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由于其凝血机制发生障碍,也可导致便血,这种便血一般呈暗红色,有时呈鲜红色,且常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的出血现象。

⒏正常人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口可乐、樱桃、桑葚等,也可出现暗红色大便,此属生理现象,应与上面的疾病区别开来。

黑色大便鉴别:

⒈黑色大便而且又黑又亮,如铺马路的柏油色,故又称柏油样便。它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症状,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黏膜脱垂、胃癌、肝硬化所致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疾病。是由于血液经过胃酸作用以后,而变成了黑而发亮如油的颜色。若其出血量较大时,血液来不及与胃酸充分作用者,亦可见暗红色稀便,甚则兼有呕血表现。中医认为,此证多因脾胃虚寒,气不摄血,或肝火犯胃,或胃肠湿热,或瘀血积聚等原因所致。

⒉正常人进食过多的肉类、动物血、肝脏、菠菜,或口服铁剂、铋剂、活性炭等药物,大便也可呈黑色。

⒊要鉴别黑色大便是由上消化道出血所致,还是由过食某些食物或药物所致,除了询问病史外,还可用水将黑便冲散,若显出暗红色,即为消化道出血;而食物与药物所致的黑便,粪便黑而不亮,用水冲散也不见红色,若经过二三天素食或停服药物后,大便颜色就可转为*褐色。

青色大便鉴别:中医认为,大便色青,提示脾虚,或因风邪从脐部进入肠胃所致。

(二)大便形状

稀水样大便:

⒈稀水样大便可见于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感染所致的腹泻者,如果同时有黏液、脓血出现,则应考虑急性肠炎。

⒉中医认为,便下如水,身重,腹不痛,肠鸣辘辘者,提示为湿盛。若见便泻稀水,色*绿而奇臭,且肛门灼热者,提示为湿热证。

⒊若大便水样似米汤,秽臭急重,发热,腹痛拒按、泻下不止者,并急促有压迫感,甚至腿足抽搐,形体消瘦,眼眶凹陷,呈失水状态,多为霍乱症,也可见于砷中*。

⒋赤豆汤样大便,见于出血性肠炎的患者。开始常为水样或蛋花样稀便,数天后出现暗红色赤豆汤样血水便,有特殊腐败腥臭气味,伴有剧烈腹痛及明显的中*症状,如精神委靡、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

⒌溏薄样大便常见于慢性结肠炎患者。

⒍小儿出现*绿色水样带白色小块(系未消化的脂肪等)和黏液样粪便,称蛋花样大便,每天可排5~10次。是由消化不良所引起,就要控制小儿的食量,喂少量淡茶水或含糖盐开水,一般2~3天后粪便可转为正常。

⒎小儿出现绿色絮状水样大便,每天达10次以上。常在着凉或食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发生,往往提示患了中*性消化不良,须及早医治。

⒏受寒后,或多吃冷食、喜吃油腻滑肠之物的人,其大便常变软或清薄。如果大便稀溏,黎明之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冷,称为“五更泻”,又称“鸡鸣泻”。中医认为,由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炙脾,大肠失煦,燥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所致。

⒐妇人经行之时若见大便溏薄,或如水样,经后即愈,称为“经行泄泻”,此因脾气虚弱,或脾肾阳虚,或肝木犯脾,清浊不分所致。

⒑若见泄泻便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者,提示为寒湿证;若见夏季泻如水注,头昏恶心者,提示为暑湿证;若见腹痛肠鸣,痛时即泻,便后痛减,嗳腐吞酸者,提示为食滞证。

黏液糊状大便:

⒈黏液样大便常见于肠炎、痢疾、血吸虫病等患者。不同部位发病,大便中黏液存在的形式也不同。

⒉黏液均匀地混在粪便中,可见于小肠发炎;如果黏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可见于大肠病变。

⒊黏冻样大便见于患有过敏性结肠炎的患者,常于腹部绞痛后排出黏胨样、细带状大便。

⒋在坚硬的粪便表面附有少量黏胨,则是痉挛性便秘的特征。

⒌部分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也可排出黏胨样大便。

⒍大便呈淡*色稀糊状,不带黏液,每天3~4次。多为小儿睡觉时腹部着凉引起,这时应采取保暖和减少食量的措施,或暂时少吃、不吃油脂食物和蔬菜,稍饮浓茶,即可恢复。

⒎大便呈糊状,颜色较淡,若将大便放入水中,大便有大量油滴浮在水面上,又称脂肪泻。说明婴儿吃得太油腻,或消化能力差,对脂肪消化不良。此时应调整饮食,吃得清淡一些,或喝些炒米茶(即大米炒*后煮成米汤)或山楂水,帮助消化吸收脂肪。

⒏脂肪样大便,大便呈灰白色,糊样或液状,外观如奶油,具有油光色彩,可在便盆中滑动,有腐臭,这是由胰腺功能障碍,胰酶分泌不足,食物中的脂肪不能消化吸收所致。

⒐脓性及脓血状大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阿米巴痢疾是以血为主,呈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

半稀半干样大便:

⒈食糜样大便多是因肠道蠕动亢进或肠液分泌增加所致,可见于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

⒉泡沫样大便,大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且含有多量食物残渣或完全未消化的食物。大多是由于进食过量或食物中含糖量过高所造成。

⒊散乱样大便,即一部分是成形大便,一部分是稀水样大便。这种情况常见于营养失调或有感冒及麻疹等病的小儿。

⒋肥皂样大便,小儿大便颜色像蛋*或接近白色,有的好像石块,这表示食物在肠道内发生腐败。在喂蛋白质比米、面、淀粉类食品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肥皂样大便,此时可增加一些糖类食品,如蜂蜜、白糖等。

⒌豆腐渣样大便,可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⑴患有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婴儿,常排*绿色带黏液的稀便,有时呈“豆腐渣”样。这是一种霉菌性肠炎,多见于体弱、营养不良的婴儿,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婴儿,患此病的婴儿多同时患有鹅口疮。

⑵新生儿肝炎,皮肤及眼白*染,小便呈深*色,而大便呈淡*色、灰白色豆腐渣样。

⒍婴幼儿大便似乳汁凝固的小块,有灰白或白色光泽,这是消化不良的先兆,喂乳时需要定时、定量。

干燥样大便:

⒈干结、粒状如羊粪状大便,大便坚硬,不易排出者,主要因手术后肠黏连、腹内肿瘤、肠套叠、肠痉挛等疾病引起。

⒉高热或久病之后,及老年人阴津不足,也可出现大便干结。

⒊儿童不喜欢吃蔬菜,缺乏纤维者也容易引起大便干结。

⒋中医学认为,大便干结多为内热或阴津不足所引起。

⒌婴幼儿大便呈颗粒状棕*色,多为饮水过少,或在热天衣着太厚,婴幼儿出汗失水过多所引起。

⒍若见大便先排时硬而边缘光滑,再排为稀溏者,提示脾虚,以肝胆系疾患多见。

⒎细条、扁平带状大便,提示罹患消化不良;经常排细条、扁平带状大便,或大便一侧扁中缺一块,或有沟纹,说明直肠或肛门狭窄或者生长有赘生物,要警惕直肠肿瘤,特别是直肠癌。

(三)大便次数

正常人的大便次数,一般每天一次。如果大便的性质正常(成条形状,轻松适中),每天大便在3次以内,或2~3天大便1次,也都属正常现象。

大便次数增多:

⒈大便次数增多而粪便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者,这是患了腹泻。它是因肠黏膜分泌与吸收发生障碍以及肠蠕动过快所致。

⒉腹泻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肠炎、痢疾、急性中*如桐油、河豚中*等。

⒊腹泻也可见于某些胃肠激素分泌增加、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另外,饮食不当,着凉以后所致的消化不良,也可产生短暂性的腹泻。

⒋在诊断腹泻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⑴注意病程和大便次数。如起病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多为急性腹泻;病程较长、腹泻次数较少,多为慢性腹泻。

⑵注意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如腹泻伴肚脐周围绞痛,多为嗜盐菌食物中*;腹泻伴左下腹疼痛,多为细菌性痢疾;腹泻伴右下腹疼痛,多为阿米巴痢疾和肠结核;腹泻伴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肠胃炎;腹泻后腹痛能缓解的,多为肠炎、肠结核;腹泻后腹痛不能缓解者,多为痢疾。

⑶注意腹部有无肿块,以及肝脾有无肿大。如腹泻患者,能在腹部触及肿块,应考虑肿瘤;如果触及肝脾肿大,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应首先考虑血吸虫病。

⑷注意伴随症状。如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多提示患有肠道细菌感染、食物中*、沙门菌感染等疾病;而慢性腹泻伴有发热者,常提示患有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一般而言,细菌性痢疾多见“里急后重”的症状,而肠炎则多无“里急后重”的症状。

⒌中医认为,腹泻、溏泄、便溏、下利清谷等,皆称为“大便泄泻”,总以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便次增多,每天4次以上,间隔时间缩短为其主要症状。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

⑴大便溏泄,泻出清稀样便,无秽臭气,且伴纳少腹胀,腹痛喜按者,提示为脾虚泄泻,此因脾虚失运,水停肠道所致。

⑵若见泄泻,泻势急迫,稀如蛋汤或*糜,或便溏不爽,或有脓血,其味腥臭者,提示为湿热泄泻,此因湿热下迫,传导亢进所致。

⑶若见泄泻,泻出*臭稀水,腹痛拒按者,提示为热结泄泻,又称为“热结旁流”,此因热结肠胃,便屎不下,大肠传导失职而致。

⑷若见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且伴有脘闷嗳腐,腹部胀痛者,提示为伤食泄泻,此因食伤胃肠,传导失常所致。

⑸若兼泄泻伴见情志不舒,腹痛,泻后而痛不减者,提示为肝气犯脾,此因肝郁乘脾,肝郁脾伤,运化失职所致。

⑹若见大便溏薄,水粪相混,形如鸭溏者,提示为脾虚兼夹寒湿之证。

⑺若见大便时干时溏者,提示多为肝郁乘脾,肝脾不调;若见大便先坚后溏者,提示多为脾虚。

⑻若见大便量多,且有未消化食物,秽臭不可近者,提示为宿食停滞。

⑼若兼大便完谷不化者,提示为脾肾阳虚。

大便次数减少:

⒈2~3天以上仍不排大便,且粪便干燥、坚硬,甚则如羊粪状,排便困难,间隔时间延长,这是便秘的典型特征。便秘分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种,临床上以功能性便秘发生者居多。

⒉功能性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偏食、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食物中纤维素量过少,因而肠道所受刺激不足,反射性蠕动减弱,形成便秘。

⑵经常强忍便意,排便不定时,排便场合和排便姿势不当,以及经常服用强泻剂或灌肠等,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以致虽有粪块进入,但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而造成便秘。

⑶精神抑郁或过分激动,也会造成便秘。

⑷长期卧床或活动量太少,也会导致便秘。

⒊器质性便秘是因器质性病变引起,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部分性肠梗阻,如肿瘤、肠粘连、巨结肠等。

⑵肠道外疾病压迫肠道,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腹腔内巨大肿瘤或腹水等。

⑶直肠肛门疾病,如炎症、痔疮、肛裂等。

⒋中医认为,便秘有热秘、冷秘、气秘、虚秘等之分。

⑴热秘又称为“阳结”,其症见大便秘结成深褐色,数日不通,腹胀且痛,发热口渴等,提示为里实热证,多因肠胃实热,热盛津亏所致。

⑵冷秘又称为“阴结”,症见大便秘结,面色苍白,身冷肢寒等,提示为里寒证,因脾肾阳虚,寒凝气滞所致。

⑶气秘者多见于久病、产后或老年人,症见大便或硬或软,数日不通,解下困难,虽有便意,努挣不出,甚则汗出、心悸、气喘吁吁等,提示因肺脾气虚,传导无力,或气液两亏,肠道涩滞所致。

⑷若见大便秘结,且伴有腹痛拒按、烦躁不安、小便清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提示因瘀血,血阻气机,传化迟滞所致。

⑸若见大便干结,且伴见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提示为阴虚,津亏肠燥所致;若在热病之后见大便秘结,甚则十日半月1次,但无腹胀疼痛之感者,多由阴血亏损,大肠燥结而为患。

(四)大便失禁

⒈若见大便不能自控,滑脱不禁,甚则便出而自不知者,提示为大便失禁,又称为“滑泄”,主要见于虚证之人,多因久病体虚,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⒉若见大便时时流出而己不知,甚至脱肛不收,形瘦神委,倦怠乏力者,提示因脾虚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所致,多见于年老体虚,久病不愈者。

⒊若见大便滑泄不禁,时时流出黏液便,且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腰酸冷痛,遗精者,因脾肾阳虚所致,或脾阳不振,中宫虚寒,健运无权,湿走大肠;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滋养脾土,脾不化湿,多见于久泻久痢之人。

⒋另见有疫*痢者,大便失禁,下利脓血,高热神昏,乃热*炽盛,内陷心营,窍闭神昏,大便自遗,此为里实热证。

(五)大便不爽

⒈若见排便时不畅通爽快,而有艰涩难下之感者,乃因肠道气机不畅,清化之力失常,当降者不降,故便出难尽而不爽快。

⒉若见便下艰难,粪便干燥或呈颗粒状,腹痛拒按者,提示为大肠热结证。

⒊大便黏浊垢腻,排便困难,或先硬后溏,或腹泻与便结交替出现,口黏而渴者,提示为大肠湿热蕴结所致。

⒋若见大便成形,唯排便涩而不爽,努挣难出,汗出气短,神疲乏力者,提示为脾肺气虚证。

⒌若见老年人排便艰难,粪便干燥或呈普通便形,形寒怯冷,腰膝酸软者,提示为脾肾阳虚证。

⒍若见大便艰涩难行,头晕目眩,心悸不寐,或午后潮热者,提示为阴血亏虚证。

⒎若见大便艰涩,窘迫后重,欲便不得,矢气较多,嗳气频作者,提示为肝脾气滞证。

⒏若见排便不爽,便中完谷不化,酸臭难闻者,提示为食积于胃,气机不利。

(六)大便脓血

⒈若见大便量少,所下如黏冻,黏腻非常,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兼,甚至夹有新紫脓血者,称为“大便脓血”。

⒉若伴见腹痛、里急后重者,为痢疾之主要症状。其病因系感受湿热疫*之气,或素有寒湿内蕴,又复感外邪。但又有不同之证候。

⒊若见脓血相杂,赤多白少,量少黏稠,滞下不爽,肛门灼热者,提示罹患大肠寒湿证。

⒋若见下利白多赤少,清稀而腥或如豆汁者,提示罹患大肠寒湿证。

⒌若见便下脓血色紫,或血水样便,且秽臭异常,壮热神昏者,提示罹患大肠疫*证。

⒍若见下利稀薄,带有黏液白冻,或混有微薄血水,腹痛隐隐,四肢不温者,提示罹患下焦虚寒证。

⒎若见下利血水或赤白相兼,发热烦渴者,提示为暑入厥阴。

⒏若见下利赤白黏冻,虚坐努挣,腹痛绵绵,午后潮热者,提示为阴虚内热。

⒐若见下利时发时止,发作时痢下黏垢,赤多白少,状如果酱,或纯下污浊紫血,臭秽异常者,此乃正虚邪留,虚实夹杂,日久必气血两亏。

⒑若见下利脓血,饮食不进,恶心呕吐者,提示为脾胃败伤。

(七)大便气味

⒈若见大便酸臭者,提示为食积病。

⒉若见大便腥臭者,提示为肠寒证。

⒊若见大便恶臭者,提示为肠中积热。

(八)里急后重

⒈若见腹痛窘迫,时时欲泻,且欲泻之势紧急而不可耐者,称为“里急”;若见排便时,便量极少,又感觉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或欲便又无者,称为“后重”,二者合称为“里急后重”,提示罹患痢疾病。

⒉若见大便腹痛,且里急后重,下利脓血者,称为“湿热痢”,此因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所致。

⒊若见腹痛剧烈,且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壮热神昏者,提示罹患“疫*痢”,此因感受疫*之邪,热*壅滞肠道,气机不畅所致。

⒋若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且白多赤少者,称为“寒湿痢”,此因寒湿留滞肠道,气机阻滞所致。

⒌若见腹部胀痛或窜痛,痛即欲便,便后痛减,排便不爽者,此因肝气郁滞,横逆犯脾所致。

⒍若见腹痛隐隐,里急后重,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少气懒言者,提示因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所致。

⒎若见腹痛绵绵,且里急后重,痢下赤白兼夹,肛门空坠,口干唇燥,午后潮热者,提示为津伤血虚之征兆。

(九)肛门灼热

⒈若排便时,肛门有火热感者,称为“肛门灼热”。多因热便从里而出时,熏灼肛门所致。

⒉若见腹泻,肛门灼热,且伴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小便短赤者,多为火热泄泻,又称为“火泻”,多因里热蕴结,津液不化,湿热并走大肠而致。

⒊若见腹泻,发于夏秋之季,并见肛门灼热,排便不爽,便多臭秽,口黏而渴者,提示罹患湿热泄泻,此因湿热蕴结大肠所致。

八、查 小 便

小便,俗称尿,它是人体代谢排出物之一。是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由肾脏产生,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中医认为,水液入胃,经过脾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肺的输布,于是升清降浊,水液中之浊而无用的,由肾脏总理,经三焦注入膀胱,而由前阴排出,所排出的就是小便。尿液的排泄本身是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之一,由于从水液的纳入到小便的排出,要依靠许多脏腑的功能。换句话来说,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可引起小便的变化。因此,现代医学通过观察小便的颜色、性状、尿量和成分改变以及尿液的通利与否等情况,不仅可以反映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而且可以反映人体多系统的许多异常现象。中医在临床诊断疾病时,也常通过观察小便的变化,作为辨证、辨病的重要依据。

诊察尿液时,应注意观察小便的颜色(*、白、红、黑等)、尿量(一般或多或少)、透明度(是透明还是混浊)、蒸气、尿花、气泡、浮皮、沉渣等的情况,询问排尿次数的多少、排尿时的感觉以及排尿过程中有无异常,闻尿的气味(臭秽或甘甜)等的各种情况。由于尿的颜色、排尿次数与尿量,可受年龄、季节、温度、出汗以及饮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而略有不同,故诊察小便时,除注意上述因素外,还须注意 询问受检者服用药物及饮用食物等情况,以免造成误诊。

所以尿液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十分重视小便的诊察,并把尿检作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之一。

(一)正常尿液

正常的尿液应该是淡*色透明的液体,无沉淀混浊现象。器皿里可以见底,尿液的比重范围在1.~1.(新的标准)。蒸气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及泡沫等都很均匀,沉淀物分布也均匀,表面有极薄的浮膜,如夏季草地水洼里的水平面一样。蒸气散尽后,尿液渐变冷,则尿液表面似从容器周围向中心收缩,淡*而清晰,尿色最深不应达到橙子皮那样的深*。尿中96%~99%是水分,其他部分是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酸、肌酐等)。刚解出的小便应有特殊的青草芳香味,放久后则因分解而出现氨气味。

(二)异常尿液

⒈实热证患者的尿液一般比较短赤。

⒉虚寒证患者的尿液一般比较清长。

⒊尿血和血淋病患者的尿液一般带血。

⒋石淋患者的尿液中可带有沙石。

⒌尿浊患者的尿液一般比较浑浊。

⒍膏淋患者的尿液可像猪油一样滑腻。

(三)鉴别易误诊的尿液

⒈假寒真热的尿液呈青白色,漂浮物多且厚,似为寒证,但实为热证。

⒉假热真寒的尿液呈深*色,气味小,尿中却无漂浮物,状似热证,但实为寒证。

⒊虚热、血热、肾热、肝热、脾热的尿液呈红色紊乱变化。

⒋胃溃疡等与麻风或风湿类疾病的尿液呈紫色紊乱变化。

⒌隐热证、比较重的寒性风湿病类疾病的尿液是呈青色紊乱变化。

(四)尿热时辨别尿液蒸气要领

辨尿的蒸气需在新鲜尿液中即刻进行观察,久则蒸气消失。尿的热度与蒸气反映出排尿者的身体内部情况。蒸气适度,蒸气维持的时间长短适中表示排尿者身体健康良好。

⒈尿热时诊察尿液蒸气大小。尿液蒸气大(蒸气多),为里热亢盛热病或疔*内生;尿液蒸气过多而维持时间不长,为高热病;尿液蒸气小而持续时间长,为低热病、隐性热病或陈旧热病(阴虚火旺);尿液蒸气小而蒸发时间短,为贫血、低血压或虚寒证;尿液蒸气时大时小,为寒热错杂证。

⒉尿热时诊察蒸气时多时少。尿液蒸气呈间歇性逸散者或蒸气时多时少(蒸气时大时小),为寒热综合征。

(五)辨别尿液颜色要领

尿液颜色的变化,能反映很多病症。观察尿液颜色时,应取新鲜的尿液标本,亦即尿液刚排出时,立即进行观察,久置后尿色会有变化。

尿液的颜色主要来源于尿色素,正常新鲜尿液是呈*色的透明液体。尿液颜色的深浅随尿色素含量和尿量多少而改变。当饮水多时,尿液被稀释,尿液呈浅*或无色;反之尿液浓缩,尿液呈深*色。

在观察颜色时,要注意病人的尿与正常健康情况尿液颜色的差距。

尿液的颜色也与食物和药物有关。当身体患某些疾病,使用某些药物或食用某些食物时,尿液会出现*、红、棕、绿、蓝和白等多种不同色彩的改变。

⒈一般来讲,健康儿童的尿液呈水白色;健康成年人的尿液呈*色而有亮泽;健康老年人和孕妇的尿液均呈浅蓝色。

⒉无色尿是由于尿液被稀释,正常尿色素减少,尿比重降低所致。常见于尿崩症、慢性间质性肾炎、多尿症和糖尿病病人,或中医辨证为虚寒证的患者。如果短期内大量饮水或大量输液也会出现无色尿,不能认为是病态。

⒊尿液*色可见以下疾病。

⑴人体发热及代谢旺盛时尿中色素增多,尿色加深。出汗多饮水少时,尿色也可呈深*色。如果尿色异常发*,连泡沫都呈*色时,应考虑是否为*疸。*疸是在患病*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溶血病、胆石症和胆囊炎等时出现的症状。尿液呈*色,且混浊,浮皮较厚者,有痛感,为未成型热证。

⑵食用蔬菜胡萝卜,中药*连、*柏、大*或服用甲硝唑(灭滴灵)、痢特灵、利福平、维生素B2(核*素)时,尿液也可呈*色,但一旦停止服用,*色尿随即消失,无须多虑。

⑶尿液呈淡*色,量多,可能为尿崩症、多尿症、糖尿病或中风等。

⑷尿液呈麦秸*色,为热性病中消化道溃疡、泌尿系统炎症。尿液呈金*色,为热痰壅塞咽喉病、热性水肿病。多见于热邪伤津,或阴虚火旺,或见于*疸。

⑸尿色较正常偏*或呈深*色甚则为橘*色,这是肝胆疾病的预兆。因为肝胆病变时,胆汁到肠道的路被切断时,而反流入血液,就只能从尿里排出来,尿液中胆汁含量增加,尿色就会变*。特别是在肝炎早期,尽管眼睛巩膜和全身皮肤还未出现*疸,但可以看到尿液的颜色呈金*,多为肝炎的早期信号。

⑹尿液深*色,生理性时见于饮水少、出汗多;病理性时见于急性*疸型肝炎或胆道梗阻或胆结石,多数情况下说明体内脏腑之热较盛,为湿热证或实热证,如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肺热亢盛、心经炽热、胃肠实热等;少数情况亦可见于虚热证,如肝肾阴虚等。

⑺尿液色深*如浓茶,常提示肝胆疾患,如*疸病、急性*疸型肝炎、胆道梗阻或溶血病等。

⑻尿液*赤,可见于高热汗出或有吐泻症状的病人,多因津液损伤所致。若尿色*而混浊,多为下焦湿热的征兆。

⑼尿液*而稠,有絮状沉淀,为热盛或有肿瘤包块。尿液腻*色,为胆囊炎。

⑽尿液色褐*如浓茶,提示乳糜尿或脓尿,多为湿热证,常见于脾胃或肾与膀胱的疾患。

⑾尿液呈枸橼*色,为热性微盛。

⒋尿液红色可见下列疾病。

⑴血从小便排出,尿色因之而成淡红、鲜红、红赤改变,甚或夹杂血块者,医学上称为“尿血”,又称为“溲血”、“溺血”、“血尿”等。化验检查尿中有红细胞。出血较少,只能在显微镜下查出红细胞的血尿叫镜下血尿;出血较多(一般每升小便中含血量超过1毫升时),能够用肉眼看出来的血叫肉眼血尿。一般来说,健康人的尿中不含或有时含有微量红细胞(即偶尔有1~2个),尿中经常出现红细胞,即使是极微量,也应加以注意。

⑵尿液淡红带血,无痛感,伴面色萎*、食少乏力者,为脾气虚证;有痛感,伴有神疲乏力,腰酸腿软者,提示脾不统血,肾失封藏,为脾肾两虚证。

⑶尿液鲜红带血,有痛感或无痛感,伴颧红盗汗、骨蒸潮热、头晕、口干、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多提示肾阴亏损,相火妄动,灼伤脉络,常见于肾小球肾炎。

⑷尿色鲜红或紫红,排尿时尿道痛涩,有灼热感,多为实热;尿色鲜红,无痛感,而伴有骨蒸劳热,多为虚热。

⑸尿色鲜红,无痛感,伴心烦、口苦,为心火旺,移热于小肠。

⑹尿色鲜红,无痛感,泡沫多而大,并伴有骨蒸劳热者,为虚热证、中风病症;尿液呈红色,无痛感,泡沫小,蒸气多,漂浮物也多,尿浑浊浓稠,为血中有热,见于心血管病症、妇科炎症和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尿液呈红色,无痛感,无泡沫,见于血液病或传染病。

⑺尿液呈红色而混浊,无痛感,且尿中絮状物沉于尿液底部,见于肾脏、膀胱疾病。

⑻尿液呈红色,是泌尿系统及其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的一个信号。泌尿系统任何部位有损伤出血均可引起血尿,常见于急性肾炎、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全身性疾病、某些传染病、肿瘤等。尿中从头到尾都有血(全程血尿),表示病变部位在膀胱、输尿管或肾脏,开始时尿中有血,中后段尿无血,则表示病变部位在尿道。

⑼尿液短赤带血,色鲜红或呈暗红,甚或夹杂血块,伴尿道灼热疼痛,多因膀胱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尿色暗红,无痛感,为内有瘀血的信号,当肌肉受到严重的挤压伤、血紫质病时,尿液也可呈暗红色。

⑽中老年人出现无痛性血尿,或者说没有任何症状出现的血尿,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重要信号,尤其应高度警惕。

⑾在罹患全身性疾病中,血尿亦常为脾肾亏虚,不能统摄血液之征兆。多出现于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病患之中。

⑿若见出现疼痛性血尿,且伴腰腹绞痛,或尿中夹有沙石者,中医称为“石淋”,提示罹患尿路结石。

⒀若见血尿伴尿频、尿灼痛者,提示罹患湿热血尿,为急性尿路感染之征兆。

⒁尿液深赤带血,有灼痛感,伴口舌生疮。多因心火亢盛,移热小肠,灼伤络脉而致。

⒂血尿无痛感,伴低热、盗汗者,多提示有泌尿系结核。

⒃尿液由清白无痛转为红*色有痛感,浓度大,有臭味者,是由寒转化热证的表现。

⒄尿液呈红*色,没有沉淀物的尿液,有痛感,为热性水肿病扩散症。

⒅尿液呈红*色,质稠且味臭,为燥热或扩散伤热、血热病症。

⒆尿液呈红茶色而清稀,有痛感,为疟疾或食物中*。

⒇尿液呈火焰色,有痛感,预示凶险。

⒌尿液赤色可多见以下病症。

⑴尿液呈赤色,为热证或血液亢盛。

⑵尿液呈赤色而稀,为疾病晚期之象。

⑶尿液呈赤色而无沉淀,预示干性亢热。

⑷尿液呈赤色而有白色沉淀,为好转迹象。

⑸尿液呈赤色,有*沫或有云状*色沉淀,预示险恶。

⑹孕妇四五月后,尿液呈赤色,摇动后有白色沉淀而下落,预示胎儿健康。

⒍尿液紫色可多见以下病症。

⑴尿液呈紫色,如紫草汁,为*水病、麻风病。

⑵尿液呈紫色,烟雾状,为胃肠溃疡、肝脾胃肠肿瘤。

⑶尿色紫暗,为血瘀。无痛感,为胃穿孔、胃出血、胃癌的征兆。

⑷尿液血色紫暗,尿血常夹带血块,伴尿痛、排尿不畅、少腹胀痛者,提示因少腹脏器损伤等多种原因而致瘀血内结,影响膀胱的气化,血不循经。

⒎尿液褐色可多见以下病症。

⑴尿液呈褐色且5天不变,多为恶性疾患,预后不良。

⑵尿液呈褐色,有沉淀、泡沫,为脑膜炎或死亡前兆。

⑶尿液呈棕褐色,如同酱油颜色,多为肝、肾疾病的征兆。见于急性*疸型肝炎、急性肾炎、肾脏挤压伤等;也可见于严重烧伤、输血时血型不合而导致的溶血现象,若在吃了蚕豆以后出现者,则为蚕豆*病人等。

⑷尿液呈棕褐色,多在睡醒后出现,则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特征。

8.尿液黑色可多见以下病症。

⑴尿液呈偏黑红,漂浮物分布均匀,为肝脏疾病。

⑵尿液呈黑色者,为疔*症、蛊症及中*症。

⑶尿液呈黑褐色,是中*症。

⑷尿液呈绿色,未成型热证合并疫疠症。

⑸尿液呈棕黑色,多在病人运动后出现,是患了阵发性肌红蛋白尿,同时伴有肌肉无力,可逐渐发展为瘫痪。

⑹尿液呈暗红黑色,则为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征兆,常见于恶性疟疾病人。医学上称黑尿热。是恶性疟疾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由于病人血浆中有大量的游离氧、血红蛋白与定氧血红蛋白,随尿排出而造成尿呈暗红或黑色。

⑺有少数病人服用左旋多巴、甲酚等后,也会引起排黑尿,停药后即会消失。

9.尿液绿色可多见以下病症。

⑴尿液呈绿色,为黑胆质、黏液质疾病,麻风病。

⑵尿液淡绿,为糖尿病。

⑶暗绿色的小便,有时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或注射亚甲蓝等染料试剂后。

⑷尿液呈橄榄绿色,为痨病征象。

⑸小儿尿绿,预示生命垂危。

⑹尿液呈绿色而兼红,尿液清澈透明,漂浮物位于尿液中部,为脾脏疾病。

⑺尿液暗绿色,则尿内可能有绿脓杆菌滋生,或胆红素尿放置过久,氧化成胆绿素所致。

⒑尿液青色可多见以下病症。

⑴尿液青色,如沼泽中的水,见于肾源性水肿病。

⑵尿液呈青色(或白色),而无泡沫者,为寒性水肿病。

⒒尿液蓝色可多见以下病症。

⑴尿液呈蓝色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等以及原发性高血钙、维生素D中*的患者,特别当尿液腐败时更显著。

⑵尿液呈蓝绿色有时也见于服用吲哚美辛(消炎痛)、水杨酸、阿米替林、美蓝、靛卡红、木馏油、氨苯蝶啶,注射亚甲蓝针剂等药物之后均可出现,停药即可消失。但是这种颜色的尿多与服药有关,非疾病所致。

⑶尿液呈天蓝色,为凉证或寒性痰壅塞咽喉病。

⑷尿液呈浅蓝色,为伏热证。

⒓尿液混浊又称“尿浊”,或“溺浊”,指小便混浊不清,而排尿时并无尿道涩痛的症状。尿浊呈乳白色如泔浆者,中医称为膏淋、白浊。本症虚实皆有,虚证因于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肾阴亏虚,阴虚内热,热移膀胱,气化失常,清浊不分;或脾虚气陷,或为脾肾两亏,脾虚气发,不得统摄、升清;或肾阳虚衰,虚不藏精,精微下流,故尿液白浊而不浓,一般无尿痛。实证因于下焦湿热,影响膀胱气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以致尿液白浊而浓,可伴见尿频、尿痛等症。

⑴尿液呈白色由多种原因引起,有时也可出现白色混浊的尿,这是过量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如大白菜、白萝卜、苹果、甘蔗等;尿呈米汤样是尿中含有大量盐类结晶,放置后易沉淀,多发生于儿童或寒冷季节,喝水少,或过食寒性食物之人。并非病理现象,把这种尿放到试管中稍加热,即可转清者,为酸性,多为尿酸盐结晶;加热后仍不能转清,而加酸后很快转清者,为碱性,多为磷酸盐、草酸盐和碳酸盐结晶。中医认为,多因胃强脾弱,或脾虚湿盛,清浊不分所致,并非“肾亏”,要注意多饮白开水。

⑵尿液色白如牛奶,最常见的是丝虫病或淋巴管堵塞的病人排出的乳糜尿。由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脂肪皂化后的液体),不能从正常的淋巴管引流到血液循环中去,只能逆流至泌尿系统的淋巴管中,造成泌尿系统中淋巴管内压增高,曲张而破裂,使乳糜液溢入尿液中,而出现乳糜尿。多见于中医脾肾气虚,痰湿瘀阻之证。

⑶尿色白似米汤水样,或呈脓样混浊,并有腥臭味,是泌尿系统感染的征象。严重的泌尿道化脓性感染引起的脓性尿,多为下焦湿热证。如果尿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化验检查又发现尿液中存在大量蛋白、上皮细胞、颗粒管型等,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核、淋巴管炎或严重的肾结核等。

⑷如果尿液呈乳白色,且厚沫浮于尿上,预示着病情险恶。

⑸早期尿浊,提示湿热内蕴;晚期尿浊,则提示虚证或虚中夹实,如脾虚夹湿或肾虚等证候。

⑹尿液混浊如米泔水,色浓而腥臭,为下焦湿热所致,常见于膀胱炎;若伴有尿痛或沙粒状物排出者,为湿热下注,为泌尿系结石。

⑺尿后有米泔样液体流出,或尿液混浊伴有黏液,或白如糊状者,常见于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⑻尿后有米泔样液体流出,且小便涩痛,排尿不爽者,或尿液混浊而浓,伴尿频、尿痛者,多为湿热下注。

⑼尿液与精液时时排出,小便短赤,尿液不清,尿道口有淡红色黏浊物,头目晕眩,五心烦热者,为阴虚火旺、肾亏。

⑽尿后有精液流出如绦条状,伴腰背酸痛,畏寒肢冷者,为肾虚失藏。

⑾尿液混浊,色淡清而绵长,为肝肾阳虚,或脾肾阳虚、膀胱泌别失职、脂液失约的标志。 

⑿尿浊不浓无味者,偶伴尿痛,为虚证。病在膀胱多为肾阴亏虚,或肾阳虚衰,或脾虚气陷,或脾肾两虚。

⒔尿液呈混合色,为合并症、多种疾病之征象。如有同时患两种疾病者,尿中可能反映出两种或更多的颜色。

(六)尿液的气味与疾病

正常人刚排泄出来的尿液有股草青味,但一般来讲气味不大,特别是健康的儿童基本没有异常气味。如果一次吃了大量的肉类和海鲜的话,尿会有腥臊气味;如果吃了大量的水果,尿会有甜丝丝的气味,这些都不能算异常情况。但是以下情况则属于异常。

⒈尿液无气味或微有腥臊气味,病人小便清长,又十分怕冷者,多属寒性疾病,或肾虚不能化气。

⒉尿液有臊臭味,见于以下多种异常情况。

⑴尿液气味臭秽,尿液气臭熏人,不堪复闻者,为热盛之证。

⑵尿液浓,味臭者,为转化热证、陈旧热证、疫疠。

⑶尿液中闻到臭秽的气味者,为体内湿热下注膀胱。

⑷尿液气味令人作呕者,为高热使体内产生代谢性废物增多,出现难闻的尿液。

⑸尿液带有腐败腥臭味者,则多见于膀胱炎及化脓性肾盂炎;患有膀胱结肠瘘的病人,尿中常带有粪臭味。

⑹尿液气味如焦味者,为胆汁失调。

⑺新排出的尿液就有氨味,是膀胱炎或尿潴留的表现。

⒊尿液气味甘甜如苹果香味(排除一次性摄入大量水果或糖类),则为糖尿病的征兆;有烂苹果味(即酮体芳香味)者,为酸中*引起的酮尿,常见于糖尿病后期之酮中*,病情就比较严重了。

⒋若其尿中含有某种食物气味者,则见于过食该物之伤食症。

(七)尿量多少与疾病

一个人尿量的多少和喝水、食物以及气候等因素有关。如夏季出汗多,尿少;冬季出汗少,尿多。患病时,尿量也会发生变化。正常人一天的尿量为~毫升,其中男子每天~毫升,女子~毫升。

⒈一昼夜小便量超过毫升就为多尿。

⑴生理性多尿常见于大量饮水、寒冷刺激、饮酒、饮茶、输液、服用利尿剂或进食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后。

⑵病理性多尿。①现代医学认为尿量增多者,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也可见于肾炎时尿浓缩功能障碍以及黏液性水肿、肢端肥大症、脑或脊髓肿瘤等疾病。②中医认为,小便清长量多,且伴畏寒喜暖者,多为里虚寒证之征兆,因寒则津液不见外泄而水湿下流膀胱。

⒉一昼夜小便量少于毫升就称为少尿,少于毫升称为无尿。

⑴生理性少尿常见于饮水过少、出汗过多、食盐过多等。

⑵病理性少尿。①现代医学认为尿量减少者,常见于急性肾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严重呕吐、腹泻、高烧、大量出汗的病人,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门脉性肝硬化、腹膜炎及某些损害肾脏的药物中*,或由于前列腺增生、宫颈癌压迫两侧输卵管等原因所造成的尿路梗阻的病人。②中医认为尿少而伴有水肿者,提示罹患水肿病,此乃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若尿少而*赤,且伴身热口渴者,多为实热或汗吐下损伤津液,津液亏少,尿失化源所致。

⒊正常成年人日尿多于夜尿,一般人夜间排尿1~2次,尿量~毫升,或不排尿。如果夜间排尿次数增加,达4~5次或更多,尿量超过白天,尿比重又偏低,则称为夜尿。

⑴生理性的夜尿常由于睡前大量饮水、喝茶、喝咖啡、吃西瓜等,或由于服用利尿药物后引起。

⑵病理性的夜尿。①现代医学认为夜尿增多者,常见于肾脏病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②中医认为夜尿增多、尿频、小便清长、腰膝冷痛者,提示因肾气不固,肾阳虚衰,阳不化气所致。若见尿频而短*,且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者,提示因肾阴亏虚所致。③若见白昼小便正常,唯独夜间小便次数及尿量增加者,提示因阳气虚弱所致。④夜尿频繁增多,甚至小便失禁者,也有因素体阳虚或年高久病,肾阳不足,膀胱失约,摄纳无权所致。⑤或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虚弱不能充养肾阳,致使脾肾两虚,下元温摄不固,而见夜间阴盛之时尿量增加。

(八)小便困难

⒈尿液排出不很顺利,且常伴见小便短少者,称为“小便不利”。

⑴若见小便不利,眼睑及四肢水肿,且伴咳嗽喘促者,提示因风邪袭肺,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所致。

⑵若见小便短少不利,身肿以腰以下为甚,且神疲体倦,脘腹胀满者,提示因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不行所致。

⑶若见小便不利,身肿以腰以下为甚,且伴腰膝冷痛,形寒肢冷者,提示因肾阳虚衰,膀胱不能气化所致。

⑷若见小便短赤不利,且伴口苦黏腻,纳呆腹胀者,提示因湿热内阻,三焦水道不通所致。

⑸若见小便不利,且伴胸胁不舒,嗳气吞酸者,提示因肝气郁滞,湿热内阻所致。

⑹若其小便不利时由外伤引起者,则多有痛感,可问及外伤史。

⒉若见小便排出困难,甚至点滴难出者,称为“小便不通”,又称为“癃闭”。

⑴若见小便点滴不通,或其量极少,且伴短赤灼热,口苦口黏者,提示因湿热蕴积膀胱,气化失调所致。 

⑵若见小便排出不畅,甚至点滴不通,且伴咽干烦渴,呼吸急迫者,提示因肺热壅滞,不能通调水道所致。

⑶若见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其量甚少而不爽利者,提示因中气不足,清气不升而浊阴不降所致。

⑷若见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且伴情志忧郁者,提示因肝郁气滞,不能疏泄,水液排出受阻所致。

⑸若见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且伴排出无力者,提示因肾阳不足而气化无力所致。

⑹若见小便点滴而下,或时而通.,时而阻塞不通者,提示为瘀血败精成块,阻塞于膀胱尿道之间所致,或由跌打损伤,瘀血成块引起。

⒊若见小便排后仍有余沥点滴不净者,称为“尿后余沥”。

⑴若见小便余沥不尽,次频而清长,且伴腰膝无力,动则汗出喘促者,提示因肾气虚衰,膀胱不固,开合失职所致。多发生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衰,或房劳过度者。

⑵若见小便余沥点滴而出,时作时止,遇劳即发,且伴神疲纳减者,提示因中气不足,失于升举所致。若见小便频数,尿后余沥点滴不净,且伴尿道灼热疼痛者,提示因湿热蕴结于下焦,气化失司,膀胱失约所致。

⒋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称为“淋证”。

⑴若见尿液浑浊,尿中时夹有沙石,且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者,称为“石淋”,此因湿热下注所致。

⑵若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有滑腻之物,尿道热涩疼痛者,称为“膏淋”,此因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⑶若其膏淋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淋出入脂,体瘦无力,腰膝酸软者,提示因肾气亏虚,不能固摄所致。

⑷若见小便涩滞,少腹满痛,或少腹坠胀,迫切作痛,尿有余沥者,称为“气淋”,前者多因肝郁气滞,膀胱气化不利;后者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不能摄纳所致。

⑸若见小便热涩刺痛,尿中带血,甚则夹有血块者,称为“血淋”,属实证者多由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所致,尿色紫红;属虚证者多因肾阴亏耗所致,尿色淡红。

⑹若见小便不甚赤涩,淋漓不已,且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者,称为“劳淋”,此因脾肾两虚,湿浊留恋所致。

(九)小便失控

⒈若见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尿出者,称为“小便失禁”,又称为“尿失禁”。

⑴若见小便失禁,随时自遗者,提示因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下焦虚寒,膀胱失煦,难以制约水液所致。

⑵若见小便失禁,且伴饮食减少,神疲乏力,喘促咳嗽者,提示因脾气虚,肺气不固,中气不足所致。

⑶若见小便失禁,尿短尿*,滴沥而出,尿道灼热刺痛者,提示因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约束不利所致。

⑷若见小便失禁,尿色*而短涩,且伴腰酸腿软,骨蒸盗汗者,提示因肝肾阴亏,虚热内扰,膀胱失约所致。

⑸若见卒中不语,神识不清,小便失禁者,提示罹患脱证,为神气逆乱所致。

⒉在睡眠之中小便排出者,称为“遗尿”,又称为“尿床”,多见于少年儿童。

⑴遗尿多因脾肺气虚,或肾阳不足,膀胱虚寒,水失约束所致。

⑵若见遗尿,且伴四肢不温,小便清长频数者,提示因肾阳虚,阳虚膀胱不固所致。

⑶若见遗尿,且伴久咳,吐涎沫者,提示因肺气虚弱,治节无权,不能约束下焦所致。

⑷若见遗尿,且伴潮热盗汗者,提示因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所致。

(十)尿液的泡沫与疾病

尿的泡沫即尿液的尿花、气泡。这里指刚排出来的新鲜尿液。尿液泡沫的检查方法:用一支小棒搅动容器中的尿液,观察尿泡的数量、大小、颜色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从而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健康人的尿液,只会有少量的气泡,颜色应与尿液的颜色一致,而且大小均匀。

尿液泡沫色泽变化:

⒈尿液泡沫呈*褐色,为*疸征象。⒉尿液泡沫呈乳白色,为肺部疾病。

尿液泡沫大小变化:

⒈尿液泡沫呈大泡状者,为精神病。尿液泡沫色青,大如牛眼睛突出者,为风病、肾病或膀胱病。

⒉尿液泡沫细小而呈*色,迅速消失者,为胆病。尿液泡沫细小,状如唾液入水,长时间不易消散者,为痰病。

⒊尿液泡沫大小不等,并呈多种颜色(彩虹色)者,为中*病。尿液泡沫大小不等,呈红色、红赤,消失时间中等者,为坏血病。尿液泡沫如鹰入鸽群骤然四窜,向各方遍布者,不论是寒证热证,均说明病情在扩散。

⒋尿液泡沫长时间不消失者,提示可能为蛋白尿,这是由于尿中有蛋白质,表面张力变大,而使尿中泡沫不易消失。尿液泡沫长时间不消失并呈*色者,提示可能为肝脏病变。

⒌尿液泡沫多,说明尿中蛋白含量增高,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液泡沫多,也说明尿中糖分含量增高,也可能会患糖尿病。

(十一)尿液放冷静置后尿的变化

静置后尿液的稀稠:

⒈尿液静置后尿液变浓稠者,是热性病。

⒉尿稠伴有胃痛身痒,为*疸初起之象。

⒊尿稠还见于麻痹疾病,预示病已达极点。

⒋尿液静置后尿液变稀薄而较清亮者,是寒性病。

⒌尿液如沼泽之水,清而稀薄,为隆病、风病。

静置后尿液的尿色:尿液转变后其颜色不会发生变化。任何疾病,尿液转变后的颜色与原来之尿色一致,如风病尿色青,转变后仍为青色。

静置后尿液的形态:

1.尿液冷却后,表面结有一层薄膜者,称为“浮皮”。

⑴浮皮薄者,提示为寒证;浮皮厚者,提示为热证。

⑵若见浮皮较厚,能以物挑起放于指甲或刀上而不破散,置于火上而发出焦炙肉味者,提示为浮油,此因过食肉脂所致。

⑶静止的尿液,浮皮无故分裂成片状者,是为痞瘤病之征或有患肿瘤、癌症的可能性。

⒉尿液冷却后,见尿中出现絮状物者,称为“尿中沉渣”。

⑴若见尿中沉渣,状如山羊绒毛,散布于尿中,取之而无物者,提示罹患风病。

⑵若见尿中沉渣如棉花纤维散布于尿中,中部多而四周少,且遮掩容器底部者,为血胆病。

⑶若见尿中沉渣像白云而杂以青黑之色,纷纷聚集者,提示为热入肺中之病。

⑷若见尿中沉渣如同脓液者,为疾患有脓之征兆。

⑸若见尿中沉渣,状如细沙者,提示罹患肾病。

⑹若见尿中沉渣出现于尿液上层者,提示罹患心以上部位疾患,如心脏病、肺病等。

⑺若见尿中沉渣出现于尿液的中层者,提示罹患心至脐部之间的疾患,如肝脏、横膈膜、胆囊、脾脏、胃等脏器的疾患。

⑻若见尿中沉渣出现于尿液的下层者,提示罹患脐以下的疾患,如肾病、大小肠病、生殖器病等。

(十二)尿检异常与中医证型

⒈若见尿中出现蛋白,多因邪气伤肾,或脾肾两虚,或肺脾肾气化失调所致。

⒉若见出现血尿,多因实热损伤肾络;或肾阴亏耗,阴虚内热,络脉破损;或脾肾气虚,气不摄血所致。

3若见出现管型尿,均由肾气受损,阴精结聚下流所致。其中透明、颗粒管型,多属肾气亏虚,湿浊或湿热内留所致;红细胞管型,多因瘀血内阻于肾脏所致;白细胞管型,多因热*伤肾所致;蜡样、宽广管型,多因肾气衰竭所致。

⒋肾小球疾病白细胞尿,多因感受外邪(风寒、风热、皮肤疮疡等),或湿热下注所致。

⒌若见出现尿中红细胞增多,提示血分邪气较重;白细胞增多,提示气分邪气较重;若其尿液中红、白细胞同时出现,或尿中蛋白尿持续不见下降,以及蛋白、红细胞下降至微量后,反复波动,始终不能转阴性的肾炎患者,多提示有潜在的慢性感染病灶存在。

九、查 出 血

人体的血液主要由血浆(液态的无形成分)和血细胞(固态的有形成分)组成。血浆占血液的55%,含有蛋白质、糖、脂类、无机盐等;血细胞等有形成分占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全身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约有4500毫升。人体的血液广泛地存在于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随时不断地将营养物质、氧带到人体细胞中,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血液被人们称为“生命之液”。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十分重视血液的诊察,并把血检作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人的血液颜色、血型、出血位置和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血液的形态、出血量、颜色、血型和出血部位来辨识疾病。

(一)血液形态

⒈血液淡而稀,见于气不摄血。

⒉血液浓而赤,见于血分实热。

⒊血液呈丝状,见于肺络受伤。

⒋血液呈血块状,见于肝经血瘀。

⒌从口中出的血液中带有食物,多属胃中出血;血液中带有痰浊,多属肺中出血。

(二)出血多少

⒈出血量多,颜色红赤者,除外伤所致外,多属血热证。

⒉出血量多而颜色淡红者,多属气虚证。

⒊出血量先多后少,先疾后缓,并逐渐停止者,提示其病情在逐渐减轻。

⒋出血量先少后多,先缓后疾,并且越出越多者,提示其病情在逐渐加剧。

(三)血液颜色

正常人的血液是红色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血液颜色会发生改变,此时人们就要提高警惕,因为多数变色的血液与疾病有关。

⒈淡红色血液多提示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标准,称为贫血,中医认为属气血虚弱证。

⒉暗红色血液多提示人体处于轻度缺氧状态,人体血液中接受的二氧化碳已多于含氧量。

⒊暗紫色血液多提示人体处于重度缺氧状态,多见于患有重度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或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这些疾病均会导致机体严重缺氧,使血中氧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每毫升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升高到5克以上时,血液就会变成暗紫色。

⒋樱桃红色血液多提示人体发生了煤气中*,因为煤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失去携氧能力的碳氧血红蛋白,当碳氧血红蛋白达到30%~40%时,不仅血液呈樱桃红色,而且颜面、前胸和大腿内侧皮肤也呈樱桃红色。

⒌棕色或紫黑色血液多提示人体患了肠原性紫绀症或发生了亚硝酸盐中*。当人体大量进食含硝酸盐较多的咸菜、香肠、午餐肉或变质的剩菜后,肠道细菌会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从而使它失去携氧作用,导致组织缺氧。

⒍从中医角度来讲,血色紫暗为瘀血证,血色发黑为瘀血重证。

(四)出血部位

⒈鼻出血又称为鼻衄,其本身并非一独立的疾病,而是鼻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表现的一个伴随症状。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可由各种各样的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引起。中医认为,鼻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伤及鼻部脉络,致血液妄行溢于脉外,由鼻中而出引起的。鼻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鼻部的任何部位,但婴幼儿少见。可表现为突然或反复间歇性或持续性鼻中出血,量可多可少,可单侧可双侧。其原因不同,出血的特点亦有不同。临床上鼻出血常见的中西医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血液病所致的鼻出血,多为双侧鼻腔弥漫性出血。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所致的鼻出血,多有鼻黏膜充血,肿胀干燥。

⑶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动脉压增高而发生的鼻出血,呈鲜红色,有时见有搏动;因静脉压增高而发生的鼻出血,可见鼻腔静脉怒张或渗血。

⑷鼻出血常为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之一,应提高警惕,出血量一般不多,但晚期可有致命性的大出血。如见鼻涕中带血,呈红色或紫红色,而且出血量不多,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应警惕鼻癌的发生。

⑸此外,鼻出血还常常由鼻外伤或手术损伤、鼻部炎症、维生素C等缺乏,风湿热等引起,均有鼻出血以外的其他症状,妇女月经期鼻出血,俗称“倒经”,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⑹邪热犯肺多为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犯肺。邪热循经上壅波及鼻部脉络,有较明显的外感症状和外感史,血色往往为鲜红。

⑺胃热炽盛多与过食辛燥、暴饮烈酒等有关,致使胃热炽盛,循经上炎而损伤脉络,引起血随热涌,血色鲜红或暗红。

⑻肝火上扰的出血量一般较多,血色深红,往往还伴有头晕头疼、口干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⑼肝肾阴虚的出血时作时止,量不多,色红,可伴有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腰膝酸软,以及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等症状。

⑽脾不统血的出血可多可少,颜色淡红,伴有面色白光白、神疲、饮食减少、大便稀等症状。

⒉呕血又称吐血,指一定量的血液由胃、食管经口腔呕出的症状。多为上消化道(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炎症、充血、溃疡、癌肿血管破裂出血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呕血一般色鲜红或棕褐色(受胃酸影响而使停留在胃内的血液变色),常夹有食物残渣。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迅速出现全身系统功能的紊乱,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必须紧急处理。应当及时进行迅速、有效的止血后,再进一步考虑其原因。中医也认为发作期的治疗宜“急则治其标”,而后再“缓则治其本”,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呕血常因恼怒、过劳及伤于酒色所致;也有因暴怒伤肝,气火上逆所致。可分为胃中积热、肝火犯胃、脉络瘀阻及气虚血溢等证型。

⑴胃有积热者,吐血色红或紫暗或成块如猪肝,胃脘灼热,嘈杂闷胀,疼痛不适,唇红口臭,便结色黑。

⑵肝火犯胃者,吐血鲜红或暗紫色血块,胸胁疼痛,心烦不宁,少寐多梦,甚至可见惊狂骂詈,不辨亲疏。

⑶脉络瘀阻者,吐血色紫暗,心烦善怒,口苦口干,脘胀胁痛,少寐多梦。

⑷气虚血溢者,吐血绵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色苍白。

⑸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房劳过度伤及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

⒊咳血也称咯血,指血液由肺泡、支气管、气管经口腔呕出的症状。多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心脏病引起肺瘀血及某些急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变损伤气管和肺内血管所致。表现为咯血。咯出鲜血或紫暗血块,以及痰中夹血,或无痰而咳出血块的疾患。和呕血的区别在于前者先有咳嗽,然后才见出血,血中往往带痰;而后者先有恶心或干呕,然后才见出血,血中往往带有食物残渣。咳血时首先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止血先止咳,大量出血时,也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咳血可分为风热犯肺、肺阴亏损、肝火犯肺、气虚瘀阻及血热妄行等证型。

⑴风热犯肺者,咳嗽气急,咳痰不爽,咳血鲜红,伴有咽喉痒痛,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胸膈膨满等。 

⑵肺阴亏损者,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咯血较频,血色鲜红或暗紫,一咯即出,经久不愈,伴有潮热盗汗,颧赤心烦,口干咽燥等。

⑶肝火犯肺者,咳嗽阵作,痰中带血,伴有胸胁牵痛,烦躁易怒,目赤口苦,便秘溲赤等。

⑷气虚瘀阻者,咳痰无力,咳血淡红或有瘀血块,伴有呼吸困难,面目虚浮,面唇与指甲青紫等。

⑸血热妄行者,咳血鲜红量多,烦渴饮凉,面红口干,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小便赤短,皮肤瘀斑等。

⒋便血见“七、查大便”中部分内容。

5尿血见“八、查小便”中部分内容。

⒍月经周期一般为20~30天,提前或错后7天左右均属正常范围。正常的月经一般持续3~5天,少数为2~7天,月经量50毫升左右。如果月经出现异常,就提示身体发生了疾病。

⑴月经色鲜红且量多,质稠或夹血块者,多因血热所致。

⑵月经色淡且量多,质稀薄者,多因气虚所致。

⑶月经颜色或深红或淡红,经量或多或少者,多因肝气郁结所致。

⑷月经呈咖啡色者,多因寒邪侵袭所致。

⑸月经呈鲜红、咖啡色,质清淡而色*或发黑者,多因气虚、有寒、有热所致。

⑹月经量过少,经血呈点滴状态,女性18岁以上尚未来过月经,或过去月经一切正常,而有连续三个月以上不来月经,称作“闭经”,常因卵巢早衰、垂体肿瘤、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垂体功能不全(席汉综合征,Sheehan,’sSyndrome)、子宫发育不全、全身慢性疾病(如严重的贫血、肝病、糖尿病、钩虫病或血吸虫病等)、结核性子宫内膜炎、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大脑遭受强烈刺激、损伤(如过度紧张或哭闹、突然到陌生的地方生活、气候突变、淋雨受寒、劳累疲倦)等原因所致。

⑺每逢月经来潮时四肢抽搐,经期过后即缓解者,多为血虚不能养筋所致。

⑻月经量过多(每次超过毫升,时间超过7天),常因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子宫内膜增殖症,或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出血性疾病、肝功能障碍等疾病所致,或者是因受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不注意经期卫生、受冷受热)、精神过度紧张等原因所致。

⑼受孕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有头晕、腹痛者,要怀疑患宫外孕。

⑽月经少或闭经、低热、盗汗伴盆腔肿块者,要怀疑患生殖性结核。

⑾月经中期突然剧烈下腹痛者,可能是卵巢中成熟的卵泡发生破裂。

⑿月经间期出血者,可能是卵泡破裂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子宫内膜对雌激素波动过度敏感所致。

⒀月经血又黏又稠,或清利如水,或血块大而坚硬者,提示宫腔内有瘀血。

⒁妇女因处女膜、阴道或子宫颈管闭锁,致使月经不能外流者,称为假性闭经。

⒂月经不调,指月经来潮不通.,提前或错后,有时经量多,有时经量少,或者月经颜色不正常等。多因思虑劳累过度、外感风寒、房事不节、行经期不注意卫生等因素所致。

⒃生育期妇女出现月经周期缩短(少于28天),或周期正常而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地出血,甚至有时延长至下月月经来潮者,为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⒄从未来过月经且周期性下腹痛者,见于先天性无阴道,或无孔处女膜。

⒅妇女月经不调或两次正常经期中又出现少量经血者,见于雌激素分泌紊乱。

十、查 白 带

女性从月经初期到绝经期为止,都有白带排出。白带是阴道的正常分泌物。少量的白带对女性的生殖器官能起到自净的作用。因为它能经常保持阴道、子宫的湿润,利用能产生酸性物质的阴道杆菌的生长和繁殖,以杀死进入阴道内的病菌。当白带量多、味臭、颜色发生改变或呈脓性时,则提示某些妇科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⒈豆渣样白带多指白带中混杂有豆渣样白色块状物,有时这种白色物质黏附在阴道壁上,不易脱下,为真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的表现,常伴有奇痒,糖尿病人尤其容易患此病。

⒉脓性白带多指白带色*或*绿,多有臭味,因生殖器官发生感染所致。由于炎症渗出物、脓细胞、坏死的上皮细胞等,加上细菌的作用,使白带形成上述改变。脓性白带常见于宫腔积脓、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疾病。

⒊血性白带是指白带内混杂有血液,应警惕患恶性肿瘤的可能,如宫颈癌、宫体癌等。有些良性病变也可出现这种白带,如宫颈息肉、黏膜下肌瘤、老年性阴道炎、重度慢性宫颈炎及宫内节育器所引起的副反应等。

⒋泡沫性白带多数是由滴虫性阴道炎所引起的。除了白带增多外,多伴有外阴及阴道的瘙痒,若合并有化脓性细菌感染,则白带呈*脓样,并且有泡沫。

⒌*色水样白带多见于宫体癌、宫颈癌、子宫黏膜下肌瘤等病,是因病变组织变性坏死所致,通常白带量较多。

⒍*色黏液性白带多见于宫颈糜烂、慢性宫颈炎等,是因轻度感染所致。

⒎无色透明黏性白带犹如鸡蛋清或稍有混浊,除白带增多外,很少有其他症状。多由慢性宫颈炎及使用雌激素所致。

8白色黏液性白带的性状与正常时相同,仅量增多,见于使用雌激素之后或盆腔充血时。它是由宫颈腺体和阴道黏膜分泌增多所致。

⒐大量白带多提示患有宫颈炎、阴道溃疡、阴道异物、化脓性阴道炎及生殖器官肿瘤等,其中尤多见于滴虫、霉菌引起的阴道炎。本病容易通过坐便器、浴具、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交叉感染。

⒑中等量白带增多多见于排卵、过量雌激素刺激、情绪紧张等情况。

⒒阴道流出*白色有臭味的污秽排泄物者,见于阴道炎。

⒓阴道间歇性流*水或淡血水,伴有下腹痛及腰痛者,要警惕患输卵管癌。此病多发生在45~60岁的妇女,约有半数患不孕症。

⒔生育期妇女血性白带伴性交痛者,见于慢性宫颈炎。

十一、查 汗 液

汗是人体皮肤汗腺分泌的液体,中医认为是由于人体阳气蒸化,津液渗出体表而成。正常情况下,全身汗腺每天可分泌汗液~毫升,汗中98%是水分,其余有尿素、尿酸、乳酸、无机盐等。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状态下的汗,有着调节体温、排泄体内废物、湿润皮肤等作用。中医把汗和血视为同源异流之物,并明确指出“汗为心液”。因此,观察病理状态下的汗,对于了解阳气的盛衰、阴津的亏盈以及邪正斗争的情况等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有些疾病的预后吉凶也可据汗液来判断。现代医学也证实,无汗或出汗不正常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⒈*汗是指汗出色如中药*柏煎成的水,染衣色*,所以叫*汗。多因外感湿热邪*,郁蒸于内,熏于肌肤所致。伴见眼睛发*,小便*色,舌苔*等,为*疸病(传染性肝炎)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汗呈*色,并带有一种特殊腥味,则常见于肝硬化。

⒉红汗是指汗出色如中药苏木煎成的水,染衣色红,所以叫红汗,又称为血汗。多因胆经郁热,迫血妄行或脾虚不统血所致,常与鼻出血、小便出血、大便出血,或皮肤上红紫斑点同时出现。新生儿如果出现红汗,其命多夭。

⒊黑汗是指汗出黏稠,旋即变为黑色,洗净后重新出现。多见于头部。中医认为色黑属肾,黑汗多因肾脏气阴两虚所致。

⒋自汗是指凡身体不是因为劳动、厚衣、炎热或服用发散药等而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称为自汗。自汗者常常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不耐风寒等症,系营卫不和,气虚或阳虚所致。重病患者在恢复中,由于体质极度虚弱,常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自汗。

⒌盗汗是指人睡后即汗出,醒来后汗止,如同有人把汗盗走一样,故称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虚热内迫,津液外泄所致。如果盗汗伴有乏力、咳嗽、胸痛、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发烧、咳血等症,多为肺结核。此外,手术后的病人、产妇、妇女人工流产后,由于失血、体虚和一时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汗孔开合失常,汗液外泄,也可出现盗汗。

⒍头汗是指仅头额出汗而别处无汗。正常人进食或小儿睡着时头额汗出,不出现其他症状,称为“蒸笼头”,不属病态。假若患者突然头额汗出不止,多提示病情恶化,应提高警惕。出现头额一侧汗出,可由于动脉瘤或胸腔囊肿引起,是因瘤或囊肿刺激交感神经所致。

7.心胸汗多为胸前两侧乳房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汗少或无汗,又称“心汗”或“胸汗”。中医认为心胸汗有气虚和阴虚之分,气虚者多因忧、思、惊、恐、饥、饱及劳累过度,伤及心脾,致胸阳不振,津液走泄引起;阴虚者多因素体阴虚,或房事不节,耗伤肾精,虚热内扰,心阴外泄所致。另外,心胸汗也可见于心肺功能异常者。

8.腋汗是指两腋下汗出,又称“胁汗”。多为肝胆湿热,肝脉疏泄失常(腋下为肝胆经脉所循之处),汗遂循腋下经脉而出;或因肝阴不足,血虚不荣,内热迫津外出,循经出汗于腋下。另外,如腋汗多而臊臭,称为腋臭,是因腋下有大汗腺分泌旺盛所致,多有遗传倾向。

9.腰汗是指无故腰间经常自汗出,没有其他症状,称为腰汗。为肾气虚的体征。

⒑阴汗是指身体他处无汗,独阴部汗出者,称为阴汗。阴汗有两种情况,如果汗出冰凉,为肾虚阳衰所致。如果汗出黏滞,为湿热下注所致。前列腺疾患的病人往往阴囊潮湿汗多。

⒒手足汗出是指手足常有汗出,冬夏无间断,称为手足汗出。中医认为手足禀气于脾胃,如果脾胃蕴热,蒸散津液,走泄于四肢末端,导致手足汗出。也有因阴虚内热所致者,常以盗汗为主,并且身上也出汗。另外,遇事过于紧张,也可导致手足汗出。

⒓半身汗出是指半侧身体出汗,或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统称为半身出汗,或称偏汗。中医认为,这多因营卫不和,气血亏虚,风邪内动,挟痰湿阻滞经络所致。此汗常见于偏瘫或截瘫的患者,正常人出现应警惕患中风,但是,也有因植物神经失常引起的。

⒔无汗又称汗闭。指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是由于身上汗腺分泌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表现出身体某些部位甚至全身皮肤干燥,终年不见汗液,多继发于某些全身性疾病或皮肤病,极少数病人是因先天性汗腺萎缩或缺少所致。中医认为,无汗是阴津亏乏或外感风寒的表现

本文来自:奇法诊病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