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明确符合这个条件 http://www.colkd.com/wahl/152833882.html熟地,《珍珠囊》: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又云:“虞搏《医学正传》云:“生地*生血,而胃虚弱者服之恐妨湿食;熟地*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酒炒者不妨胃,熟地*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之精微者也。“《本草正》:“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鲜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地*:甘,寒,归心,肝,肾经。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鲜地*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衄血,发斑发疹。熟地*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心悸怔仲,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现代临床应用:1.治疗席汉氏综合征。2.治疗红斑狼疮性肢痛。3.治疗传染性肝炎。4.治疗高血压病。5.治疗耳部疾病。6.治疗便秘。7.治疗关节炎及皮肤病。8.治疗电光性眼炎。9.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11.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2.治疗风湿热。13.治疗肿瘤。地*的临床使用率非常高,历代名医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张景岳有“张熟地“之称;一句“肾为先天之本”,可见临床应用有多么广泛,补肾阴有六味地*丸,左归丸;补肾阳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还有地*丸的各种变法,诸如:杞菊地*丸,知柏地*丸。七味都气丸;举不胜举,妇科的四物汤,喉科的养阴清肺汤等等,都是以地*为主药,无论外感热病,内伤杂症都离不开鲜地*,生地*,熟地*。鲜地*治热如将,熟地*治内伤杂病如相。四维之一的地*,说它“如将如相“都不为过。一:熟地*在腹水的应用我之所以对熟地*这个药感兴趣,原因是去年陕西举办西部经方论坛的时候,请到一位四川的名医——刘方伯教授。刘教授谈到用大量的熟地*对于肝硬化、肝癌的腹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就找来了刘教授已经出版的书籍,对他的医案做了一些研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医案。1、刘方伯教授医案:峻补其下而疏启其中患者男,77岁,年2月23日就诊,半年前被诊断为肝癌。一个月前,腹胀加重,逐渐的腹大如鼓,医院经过中西医治疗以后效果不好。来的时候由两个人搀扶着,面色黧黑,形瘦骨立,腹大如瓮,腹壁青筋暴露,呕吐,气短难续,二便艰涩,下肢肿胀,呻吟不已,脉迟细,舌苔白。CT诊断是肝癌,有大量腹水,上消化道的造影提示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甲胎蛋白.73。像这种情况,在肿瘤内科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治疗上除了一般的利尿、补充蛋白以及放腹水之外缺乏很有利的方法,对于这个情况临床上用五苓散、实脾饮的话效果其实也都不是尽如人意。刘教授认为,这样的鼓胀,是元阳欲亡、真阴欲绝,生命垂危的一种表现。在这个时候,如果用攻逐的方法,这个病人很快就可能有问题了。但是用一般利水的方法,效果也不理想。他认为惟当峻补其下而疏启其中,给开了一张补下启中汤合二金汤加味:熟地*g枸杞子30g山茱萸20g炮附子20g肉桂10g仙茅12g龟甲20g厚朴30g海金砂30g鸡内金12g土鳖虫10g蝼蛄10g红参10g猪苓10g生白术40g鳖甲20g(刘方伯先生方)病人服完这个方子以后,每天排大便五六次,稀黑腥臭。服第二遍时,大便减到了每天两到三次,颜色已经不黑了,腹胀也明显消退。后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随症加减,在这种思路下用药调养,病人的腹胀以及四肢的肿胀居然逐渐至完全消除。又存活了一年半之后,因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这个医案对我的冲击非常大,因为类似的情况在临床上是非常棘手的,能够有这样的疗效在我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由此引发了我对熟地*的兴趣。刘教授在书里说他的方法是从《中医杂志》上学到的,八十年代有一位陈自明老先生提倡补下启中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补下焦从而开启中焦。这个方子关键的一个药就是熟地*,原方熟地*用到了克。当然在这个方子里还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其他老师的经验,比如说海金沙和鸡内金两个合方是二金汤,是江尔逊治疗*疸肿胀的常用方,以及大剂量的生白术,是北京名医魏龙骧用它来通便的经验。刘老说他用这个思路这些年处理了十几例肝癌晚期和肝硬化引起的重症腹水,很多都有比较好的疗效。2、陈继明先生医案:补下启中循着这个思路,我想找到文章的根源,找到医院陈继明先生讲述,朱步先整理的一篇标题为《临证辨误录》的文章。陈继明先生讲自己治的一个肝硬化的病人,肝硬化已经有两年多,腹水形成已经有三个月之久,叠经中西药物治疗未能遏制病情发展。来诊时腹胀如鼓,精神疲惫,面色晦滞,形瘦骨立,脘腹痞胀,二便艰涩,脉沉弦而数,舌光无苔,证属鼓胀重症。按照常规的方法给了六付药,完全没有效果,后来考虑之所以效果不好,还是辨证不准确,细加推敲,突然有所领悟,他认为这个病是由肝及脾,又由脾及肾,肾司二便,现在病人二便艰涩,就是一个证据。陈继明老先生给这个病人开出了这样一个方子:熟地*g肉苁蓉12g生*芪30g珠儿参12g北沙参15g楮实子30g猪苓12g阿胶10g(烊冲)生鸡内金10g白茅根60g吃了六付以后果然二便通利,腹水竟然消了十分之六七,而且舌润津回,纳谷转增,后来继予原方调理。陈老说病人的预后虽然还是难以预料,但是腹水的消失以及症状的改善还是能够给人一些安慰。在他分析思路时,说鼓胀涉及了肝脾肾三脏,至于何时治肝,何时治脾,何时治肾,应当通盘考虑突出重点。鼓胀治肾,古人早有论述,比如《内经》所说的“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其开关之法也不出温阳化气、育阴化气两大法门,等到肾气运行以后,蓄积的水液就有望排出,病人鼓胀的势头才能有所缓解,这就是补其下而启其中,在张景岳看来这也是塞因塞用的方法。陈老在他的讲述里面也提到了张景岳说的很清楚,熟地*“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也就是说少量的服用有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运行的障碍,而大剂量的服用反而有宣通的作用。3、我的补下启中的历程有了前面的这些文章的支持,我也斗胆把这种理解开始在病人身上应用,开始了补下启中的历程。分享一个医案:患者女,59岁。病人在年9月没有明显诱因出现了腹部疼痛,全身瘙痒。在年10月出现全身的*染伴瘙痒,经检查发现是胆囊癌肝转移。同年10月30号,行经过腹腔镜探查胆囊癌切除术、胆道外引流术。术后病理提示是胆囊颈部浸润性中分化腺癌,侵及胆囊壁全层,胆囊颈部切缘有癌组织累及,腹壁纤维内低分化腺癌浸润,肝结节小块,肝脏内少数异形细胞浸润。术后两个月,出现腹部胀满不适,食纳差,腹部CT提示大量腹水形成,医院对症治疗改善不明显,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我们给她做了三次的腹腔热灌注,病人腹胀的症状有明显缓解,但是有一次查房时我发现她大腿的内侧有散在的出血点出现,结合其他的理化检查,依据还不足以诊断有DIC形成,但是按照中医的理解,她的双大腿出血点形成其实是病情进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参照前面刘老、陈老的经验,开了一个方子,方子里也是熟地*g,并结合了一些我自己的理解,加了水蛭6g、桃仁9g,出发点是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考虑。病人吃下去以后,我确确实实地看到了熟地是不碍胃的,不但不碍胃,而且食欲反而增加,精神转好。病人出院以后继续来我门诊服中药治疗,中药整体上还是一种补下启中的用药思路。经过我的临床试用,发现熟地*大剂量确实不存在滋腻碍胃的问题。两天以前,一个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病人来我门诊看病,这个病人服用吗啡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最近出现呕吐,吃什么吐什么。我诊察之后给他开出方子,熟地*加小半夏汤,让他少量频服。昨天问了一下,病人说用药第一天还是吐,但是到昨天呕吐的次数就明显的减少了,而且有了食欲,突然想吃饭了。病人食欲的恢复在中医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这些医案里面,我认为首先是破除了熟地碍胃这样一个禁锢。第二个是它不但不碍胃,对于晚期的病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开启食欲。尽管我们病人腹水的问题没有像前面的医案里面效果那么好,但是最起码可以得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慢腹水的增长。刘方伯医生认为补下启中的方法,只要具备五点就可以用,我是很认同的。(1)在病机上,肾气大伤、肾阴涸竭、气化无权、中焦壅滞;(2)在病史上,利尿、行气、破滞、逐水、祛瘀、补脾等药遍用无效;(3)必见症是腹大如鼓,脐眼外突,二便不通,短气不得卧,面色黧黑,形削骨立;(4)或见症是腹壁青筋暴露,面部或颈部有红点或者血络,呕逆、腰痛如折、下肢水肿、吐血、鼻衄;(5)在脉上是迟细脉,或细数或虚大无根。猜你喜欢:
与其规范“非法行医”,不如全面放开!
民间中医拿证难,难于上青天!
从民间中医考核上岗看中医的困境!
最好的全科医生就是中医,未来前途无量!
中医应全面终止《医师资格证》,改用临床考试!
世界都开放中医治疗,唯有中国还对中医设限!
中国要实现全免费医疗,非中医不可!
中医史上最大的浩劫——近代中医管理
如果我是中医局局长,我会这样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