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关于“书法题字”这个东西,在早期应该算是一种政治行为。从秦始皇驾车东游立石刻字彰显功德,到窦宪北击匈奴宣扬汉威勒石燕然,他们的根本目的也从来没有发生变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壮大自己的朝代,同时也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得到了普及,许多文人墨客也开始了“题字之旅”。生活中常讲“字如其人”,一幅作品也彰显着书写人的性格与气质。一旦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会被各领域的人邀请过去题字。在更多时候,这也算是生意场上的一种祝福和好运加成。
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人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现一些怪异的地方。像比较知名的景点等等,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其中就包括人们经常议论的“厦门大学”,四个字就错了俩,而题字者也正是近代的大文豪“鲁迅”,网上也是掀起了热议。
在一些人眼中,错别字就是错别字,不能因为鲁迅是大师,就指鹿为马;有的人尽己所能,声称这就是大师的风格,不然怎么可以被称之为“鲁迅”?到底是他粗心写错还是故意为之?冥冥之中自有深意。
“厦门大学”中哪两个字错了?
首先品史君先说明一点,“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并非鲁迅亲笔所写,而是校方从鲁迅的过往笔记和书信中摘下来的,书法上叫“集字”,这种形式在如今的生活中很常见。“厦门大学”中两个错别字即“门”与“学”,“门”字少写了一点,“学”字少写了“冖”,所以普遍认为是错字。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那为什么不直接请陆鲁迅先生题写反而要这样做呢?最初先生是留在北京教书的,后来因为北大经常拖欠工资的问题,先生转而去了厦门大学任教。他在这里和学生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可他的思想与当时的校长林文庆产生了冲突,为此也经常受到排挤。
据史料记载,先生当时被迫在地下室居住,连一个灯泡都没有,最终被迫离开。后来先生的文章在社会上得到推崇,厦大的校方从先生手稿中找出了这几个字的原型,并作为厦门大学的“牌匾”。可明明是错别字,为什么还要挂在这上面?我们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为何要这样书写?
第一点就是这些字不是“错别字”,为何这样讲?我们现在参照的字典为《新华字典》和《简化字总表》,而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字典依据为多次简化之前的。像明清时期书法家王铎和宋代张即之的书法作品,和鲁迅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既然如此,那就不能说其是错别字。
第二点就是鲁迅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当时国内并不安定,社会呈现出很大的浮躁之气。鲁迅既然是教书先生,加上曾经为了拯救国人思想,弃医从文等行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在他眼中,任何人在求学之路上,一定要脚踏实地千万不要走捷径、找门路或是疏通关系等等,“门”上没有点,也意在告诉大家这样的道理;“学”没有“冖”,这个含义就比较深了。生活中常讲“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等等,既然没有尽头,那就必须要终身学习。
第三点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先生的思想和当时厦大的校长林文庆有冲突,后者的办学理念是建立在“金钱观念”的基础上,这也必定被鲁迅所唾弃。之所以这样书写,是在告诉所有学生一定要正确树立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将金钱和学习混为一谈。
品史君说
不过先生已经离世,说法再多也只是旁观者的揣测与解读,并非本人之意。何况这几个字也只是拼凑而成的,又何来这样多的深层意思?“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事实;你说的事实只是你说的,不一定是事实。直到现在也正是如此,你觉得呢?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