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805.html每一个节日,城市里灯光秀,农村中万家灯火,如诗如画,梦幻般悬彩。看到这情景,不由地想起来过去在农村生活的年代,那一幕幕有关灯光的故事。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除了生活单调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照明方式是极度落后。
当时流行着一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说的是那各年月农村人点的是豆油灯。灯盘里装的豆油,老鼠闻到了豆油的香味,上了灯台去吃跳不来的情景。
我见过是豆油灯盏,大都是瓷制的或铁制的,基本造型是上面有一个小圆盘,下面是由一个底座擎起。盘里放着一个灯芯,盘中盛放豆油,用的时候点燃灯芯,就会发出昏*的灯光,灯芯燃一会逐渐缩短,灯光暗了下来,需要人用剔灯竹签及时将灯芯向外拨出一点,灯光才能亮起来。
灯芯点燃一会儿,就会在火苗头上出现未燃尽的黑色余灰,这就是有些文学作品里常提到的“灯花”。灯芯余灰有时会自动落下,但多数是要用竹签轻轻拨掉。李商隐那首“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说的就是剪蜡烛的灯花,实际上蜡烛用的是植物油做成的,灯花同豆油是一样的。
有很多书上说古代的书生们用功时常说“挑灯夜读”,指的就是在这样的灯下读书,有的文章中说“一灯如豆”就是指火苗的大小一般如*豆意思。
农村里的人生活困难,买不起瓷制的或铁制的豆油灯盏。豆油灯就是用一个平常盛咸菜用的小碟子,里面盛上豆油,用棉花捻成灯捻放在油里面,用火柴点燃就有了光亮,灯点亮以后不能离人。否则,火苗燃到碟子的里面,火苗就会被油“淹”死。为了保持灯捻燃烧,随着灯捻的燃烧缩短,人要不断地将油里面的灯惗往碟子边挪,边燃边挪,保证油灯不灭。
那时,农民生活艰难,豆油奇缺,老百姓做菜都很少见到油腥,为了节约豆油,天不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刻,是不会点灯的,一旦把灯点亮就要进行充分利用。许多家庭把油灯放在一张方桌上,女人坐在炕头做针线活,男人在屋子地上干一些杂七杂八活计,孩子们围着灯写着作业。农民住的土坯房,为了能够利用有限的灯光,在厨房和卧室间壁墙处,都留一个灯窝,晚上的时候,将豆油灯放在灯窝这个地方,里屋和外屋都照亮了,一举两得,能够节约一半豆油。
豆油灯使用非常不方便,灯光很暗不说,如果住家外面有个风吹草动,出去想看看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人就需要一只手端着灯座,另一只手护着灯惗儿,去外面照看,也常常让风把灯吹灭。
农村用上煤油灯,对于方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了极大的帮助,当时感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房舍里豆油的味道,被煤油味道所代替,淡淡清香的味道打开了农民的味蕾。
煤油灯最初生产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故取名为美孚灯。由于是外国产的,大家都叫“洋油灯”。它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美孚公司最早进入中国上流社会的工艺装饰灯具。它用玻璃作为灯的基本材料,灯头是金属作的,似鸭嘴状,里面如如鸭子吐出的舌头是灯捻,供燃烧发光。当中国人还普遍使用棉纱渗豆油的照明方式的时候,作为一种新颖的照明用具,美孚灯比豆油灯先进多了。明亮的灯罩可以挡风,不会像其它油灯那样跳动而炫目。灯头手动能调节灯芯的高低控制亮度。美孚灯对“灯”的功能与部件几乎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善,因而当时普遍地为国人所接受。无论寻常百姓家还是深闺豪宅,都有它的身影。
有一种说法是,美孚公司为了推广美孚灯,在中国上海、北平、武汉等大城市,业务员们挨家挨户地送美孚灯,不要钱。但是当第一桶煤油用完了以后,只能是乖乖地向美孚公司去买煤油,因为美孚灯不能使用豆油,当时是没有替代品的。
煤油灯灯整体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下面的灯座是一个圆形的玻璃瓶体,其实就是个储油罐。灯芯伸到灯座内,灯座内注满煤油,灯芯便把煤油吸上来。瓶口旁边有一个可控制灯芯上升或下降的旋柄,可以调节灯芯,灯芯伸出的越长,灯光就越亮,否则就越暗。
煤油灯有高高的玻璃灯罩,灯罩呈葫芦状,中间有个鼓鼓的“大肚子”。灯座上端转圈有多个爪子,玻璃灯罩就卡在爪子上。明亮的灯罩可以挡风,不会像其它油灯那样跳动而炫目。
煤油灯省油、方便、实惠、美观,至少在半个多世纪里大多数城里人家都在使用它。虽然灯花如豆,但散开的灯光却能驱尽屋内的黑暗,聚拢一屋的温暖和温馨。玻璃灯罩每隔几天就得用棉布擦拭,拭去灯罩里乌黑的油烟,就像新的一样锃亮透明。
一盏煤油灯就是一个温情的世界。灶台、风匣、锅碗、水瓮、面缸、菜坛、大柜,皆安稳地呈现在微弱的光亮里,固执地投下不甚清晰的影子。
当年,虽然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价格相当便宜的各种样式的煤油灯,但农村一贯勤俭持家的人们,本着能够自己做的就不花钱买的原则,自己动手,用瓷瓶或墨水瓶作底座,剪一块圆形铁皮作灯盖,再用铁皮卷一个筷子粗细的灯芯管,并在灯盖上打一个小孔,将灯芯管插入卡住,然后在灯芯管里穿入用烧纸卷成的灯芯,一盏煤油灯就做成了。然后往瓶子里加入煤油,点燃灯捻,灯芯上立刻冒出火苗。它和豆油灯最大的区别是:豆油灯的灯光发*、柔和,属于暖色调,而煤油灯的灯光发白,属于冷色调,而且灯头冒黑烟。点的时间长了,屋子里的人擤出的鼻涕都是黑的。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是农村人从解放开始就一直追求的生活目标。电灯虽然发明很早,但是,农村用上电灯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埋上了电线杆,扯上了电线,小孩子天天跟着看热闹。电灯亮了,大家跟过年一样,很晚也不睡觉,睡觉也不关灯,好像关灯一分钟就好像灯光的便宜没有占着一样,感觉吃亏。有些人家托城市的亲戚买来大度数灯泡,自己私自扯线安了很多灯头,家家户户互相攀比谁家最亮堂。村里的变压器超负荷了,跳闸了,忙得电工一个劲换保险丝。没有办法,村里发动民兵,各家各户去查。后来,家家户户安上了电表,老百姓对电灯也淡化了新鲜感,自觉地开始节约用电了。
天翻地覆慨而慷,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灯的种类是越来越多,为了节能和低碳,正在推行节能灯和LED灯,发光效能也越来越好。豆油灯和煤油灯早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感谢伟大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五彩的灯光里,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我们的心情多彩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