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方证对应,是经方在临床应用中形成的愈病理论,为诸多经方医家所推崇。经方大家胡希恕是应用“方证相应”的典范,其拟方多依从于此,每每获奇效。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在胡老点拔下,方不对证无效案只需几剂即效,可见胡老用经方之纯熟、巧妙。
案1
初诊时间:年。患者为36岁五个孩子的母亲。患口舌糜烂己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视其方皆为山栀、*芩、*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难以哺乳孩子。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几乎看不到正常黏膜。脉沉细。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参三钱,*芩三钱,干姜二钱,*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
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为什么不用三*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者,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以*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芩、*连清上热,并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虚,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案2
王某,女,32岁,初诊日期年4月2日。原有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常鼻衄和口糜。3月11日曾患口糜,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地*三剂而愈。本次发作己一周。舌及下唇溃烂,痛甚,口苦咽干,心烦思饮,鼻衄,苔白,舌红,脉弦细数。
胡老改方:生地*八钱,苦参三钱,*芩三钱,炙甘草二钱,茜草二钱。
二诊:4月9日:上药服三剂,口糜愈,鼻衄己。
开完处方,学生曾问胡老,本患者为什么不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胡老只是说:“本例不是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方证,而是里热、上热明显的三物*芩汤方证,看一下方解便自明。”
学生借此复习了三物*芩汤方证。该方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芩汤。
胡老在注解此条时写道:“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读至此则豁然明了,该患者有鼻衄、心烦等,已说明里热明显,同时也说明津液伤明显,因此不但要清热,而且要生津,故治疗时以*芩、苦参苦寒清热的同时,重用生地*、茜草凉血清热,生津增液,药后热除津生,故使衄止、口糜已。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经方专家卷·胡希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冯世纶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