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素问middot腹中论讲义 [复制链接]

1#

《腹中论》是将腹中所有的疾病一个一个的拿出来讲。时代变了,疾病没有变,还是肿瘤病多见。

*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鼓胀,相当于现在的腹满或腹水。

腹水又分虚实来治。

帝曰:治之奈何?

怎么治呢?

腹水这个病在古代非常多见,尤其是肝硬化腹水。主要是封建等级制度,人人不平等,总使人忿心难平,最易伤肝。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这是一个通泄法。我们不知道这里边是啥药,但是知道鸡矢这个药,鸡矢可以通大便,泄浊气,相当于大腹皮、槟榔这一类的药,它可以使腹水减轻,但是往往不能治彻底。所以*帝又问。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过去看病能够把腹水消掉,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百姓绝不会想到这个病只是把腹水消掉而已。因为过去没有仪器,现在有仪器了把腹水消了,仪器一看肝还是硬化的。如今再看这个问题,更要客观。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饮食不节、天气因素、情志,都是复发的原因。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症状十分近似“倒经”病,即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为“气竭肝伤”。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气竭肝伤”,可见到脉弦而代。

血枯,干血痨,虚劳内涵较为一致。临床中,血液病,遗传因素较多见。基因突变导致的血友病。常常以衄血为临床症状。

“若醉入房中”,打比方。

“气竭肝伤”,可属于虚劳病范畴,比如卵巢早衰、不孕不育等等。

血枯,我们也叫“血劳”、“髓劳”,最后由血液系统疾病变成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农村特别多。

现在的城市里,小孩经常用消炎药,过一段时间一查,查出白血病,这种事儿多得很,都是因为气竭肝伤。药物不能乱用,从小用消炎药过多把肝伤了,将来这个血液系统要出问题的,不是血小板减少症,就是贫血。

“病至则先闻腥臊臭”,肝脏坏了以后人体出现那个味道就是腥臊臭,排泄物、分泌物也是腥臊臭。所以口里面会出来腥臊臭,这个大家要注意。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血枯,是按照虚劳填精来治疗的。用血肉有情之品去回补人的精元。“雀丸”,书注释上写的是用麻雀蛋,可用鸽子蛋代替。还有鲍鱼汁,都是以精填精,即血肉有情之品来滋养肾精治疗。乌贼骨、茜草组合用于止血填精有效。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少腹盛,少腹有个形,肿大起来了,上下左右就像树根一样,就像我们现在医学上来讲,一做B超,周围界限不清楚,有根,就像那树根一样往里扎。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伏梁”相当于现在的肿瘤病。曾见过一例病人,一个60岁女同志,腹部肿块,上下左右皆有根,病理切片检查出来是个肉瘤,恶性的肿瘤病。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病人最后没做手术,没法做,因为肿瘤与周围的脏器都粘连着了,它没法做,里边它不是一兜脓血,它是个恶性组织,粘在哪儿都是,古人认为是脓血,现在说都是癌细胞,癌细胞粘的哪儿都是。“治之每切按之致死”,你这个不能盲目地去切它,不能盲目地按它,容易死亡。

帝曰:何以然?

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

“阴”就是浸淫的意思,“因阴”就是向下蔓延。

这是一种恶性肿瘤,浸润式的生长,向阴部、向下部、向子宫里头泛滥转移,转移到腹腔盆腔里头。最后见出脓血,非常难治。向上转移也是有的。

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肿瘤在肚脐上边为逆,肚脐下边为从。

逆和从,临床上的凶险程度不一样,向心性发展,为逆,凶;始终停留于远心端,凶中有吉。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脏东西先堆到下边、远端,如脐下。然后慢慢往上发展。“论在刺法中”。提示,古时,可用针刺治疗。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这也是一种伏梁病,也是一种肿瘤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这个“瘨”通“癫”字。高粱的“高”通“膏”,膏粱厚味也。

真正懂养生的人,他不吃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欧洲训练优秀运动员的方法,即不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这些高热量的食物。

吃植物吃绿叶的东西,给人的耐力特别强,而吃肉爆发力强,耐力不强。

“热中和消中”是什么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现在一样。人性没有发生变化,人的病就没有变化。

“石药发瘨,芳草发狂”,芳草就是性热的草,石药也是温涩或咸涩。富贵的古代人吃石头药干什么呢?为了兴阳。石药比如说紫石英、阳起石,这种石头药又腥又热又涩,留到骨髓里头都出不来。

芳草类药,像细辛、乌头、香菜,这种药兴阳,而且还开胃。给官宦人家做菜,想奉承巴结这些当官的,你必须得加香料。他每天吃的山珍海味吃得没食欲了就责备下人,“你做的啥饭?整天叫我没食欲。”厨师就胆战心惊,就加香料,因为刺激食欲。

咱们人,就像一根管子,高热量的东西进去以后容不下了就往外炸。所以你看现在的小孩病—性早熟,而且性格烦躁、坐不住。

为什么参禅打坐之人不能吃荤腥?也是这样。吃的东西太热,太兴奋,让人发狂、让人狂想、让人心不安定。用药也是一样,你一摸见这个人的脉很躁动,或者一见这个人比较不宁静、很浮躁、很浮、很恍惚,这种人你不能用大热药。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古人研究的多好,你看这两种药只能给谁吃呢?给缓心和人吃。如果这个人不是“缓心和人”不可开这两种药。性情急躁、刚愎自用的人就少用附子。开药不但要知道药性,还要知道人性。光知药性不知人性,开药是盲目的。

辛热的药物在体内,它起到什么作用?使你的气急、疾、坚、劲。“那你咋知道他吃这个药引起的急疾坚劲?”“急疾坚劲”是脉,吃完这个药,脉变成这样了就不能再开附子,量就要减小了;吃完附子这个药,脉沉下去了,脉变得缓和起来了,附子开30克也不算大;倘若,吃完5克附子,脉变成“急疾坚劲”就不可再服了。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歧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边只要是用附子,百分之九十以上得加炙甘草,炙甘草缓脾。善用附子者,必知其弊端。知人善任者,必知人之缺点与优点。

“恐内伤脾,”脾是土,脾主营,“恶木”,木,发动之气也。如辛热、辛窜、辛散之药最伤营血。柴胡劫肝阴,一点没错。

中医博大精深,集中体现在一个“”中字。

甲乙日还是木。要想吃这个药,到了甲乙日你可得小心,可以不用。该用这个药你得小心,因为甲乙属木。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有一种病,膺肿,脖子疼,胸闷,肚子胀,这个是什么病?

岐伯曰:名厥逆。

厥逆,阴阳相分,内结形成,相当于肿瘤病晚期,肿瘤转移至膺与颈。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阴阳俱虚,阴阳分离,中气不足,似厥阴病。灸伤阴,石伤阳气。只能捏合阴阳,使得“气并”。阴阳不和,不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灸是一种热量,在阴阳俱虚,中期衰亡之际,艾灸要慎重。这一点,《伤寒论》提到多次。

灸之则热量入阴,阴不足时,反成热邪了。阴阳不和,本来就虚火在上,加之火灸,必发咽哑。

这个时候不能用砭石治疗,本来阳气就已经亏了,若再施通行推散之法,必耗散阳气。亡阳则狂。

阴阳平复乃有可治之机。中气不足之时,寒热之药,使用时都要小心。适当减量。临床上,有时候要知道“0.5克不小,5克太大”。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怎么样能知道孕妇快生了呢?这个对于古代医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一摸没有邪脉,即无邪气之象。无论妊娠反应、临盆,都可以观察到脉象中阴阳不平衡的状态,但孕妇之脉中,未见六淫邪气与七情结动之脉象。阴阳虽不平衡,又不是疾病,那就是怀孕过程自然的阴阳变换现象。

在临床上有一次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时号那个脉,这个女同志她先腰疼,她腰有一种就相当于那种下坠要来月经的感觉,这个时候你摸她的脉,有一种腰和腹部相脱离了的感觉,有一种腰上挂了一个重物突然要断掉的感觉,就相当于瓜熟蒂落。胎儿本来挂到腰上,要落下,有这种情况。肾脉非常僵硬紧急,尺脉浮起。快生的时候腰有点疼痛,下坠。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痛则不通,加之发热,一般有实邪。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

阳脉,即属于阳病。在六经脉法里,属于三阳病脉。这里用的是人迎寸口比较法。

“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曾经在六经脉法上提到过,一阳脏、二阳脏、三阳脏概念,“脏”有时候也写成“藏”,这是阳邪入于阴的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当阳邪入阴,必有阴损脉象。一阳脏病、二阳脏病、三阳脏病这样的概念现在很少用,我们目前在临床上写成风热伤阴、湿热伤阴、风湿热伤阴、风痰热伤阴。它意味着大量的邪气进入富含血液的脏中、营中,损伤营中的津液气血,这和温病里边的气阴两伤,顾护津液的思路一样。

古人发现“阳入于阴”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最为明显呢?一个是头部,一个是腹部。阳邪入里,如果和有形物质搏结在一起,比如,热浊,那么表现为腹部的症状多一些;阳邪入里,如果无形的成分多一些,比如风热,那么它表现在头部血管扩张、血管缺氧的症状多一些。所以要看阳邪夹实邪情况。比如,阳邪夹湿气,湿性重浊,那它腹部的症状多一些。如果阳邪和热*搏在一起,头部的症状就多一些,幻想就多一些,精神症状就多一些。

总之,不可忽视这些描述,我们一定要用基础医学的思维去思考它的病理改变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再从混沌中走出来。中医学本来不混沌,只是要求我们思维要清晰。

出品:心医学堂

编审:燕少恒王丽丽肖星蕾李卓然于小淳

记录:李帅游詹利娜朱小倩田*叶彩云吴小美彭海燕刘惠祁淑兰宋瑞琴马英爱

校对:齐树蔚刘威李炫羲李明慧李爱华

守数据治与经相明

分享我们自己的中医感悟!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