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季防风,要防哪些疾病 [复制链接]

1#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今年是辛丑年,年初大寒、立春、雨水、惊蜇为初之气,主运风木,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厥阴风木。上半年主要受太阴湿土司天影响,木运木气,升发之力强,春天来得快,风大夹湿。所以易病风,今年初要重点防风病。

“风者,百病之长也”。外感风邪除可以单独伤人外,其最大特点是和他邪共同致病,和寒邪一起则成风寒,和热邪一起会变成风温或风热,和燥邪一起会出现风燥,和湿邪一起又成风湿,更复杂的情况还可能有风湿热、风寒湿等。

内风问题同样要引起重视。现代人由于焦虑、上热下寒、熬夜等情况,中风及相关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今年由于生发之力过于旺盛,加大了阴虚风动的风险。

《*帝内经·素问·风论篇》记载了因风伤人导致的多种疾病:

寒热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本性在动不在静,而且无孔不入,哪儿都能去,所以说善行数变。风属阳邪,主疏泄,可以使人腠理开泄,伤卫而使卫气不固,所以让人怕冷发抖。如果风夹寒,而且寒邪比较强,因寒主收引,所以腠理闭合,阳气内壅,产生烦热或憋闷。寒邪伤卫,阳气向外,所以胃气不足,让人没有胃口。瘀热在里,热邪伤阴,则煎灼津液枯涸,所以肌肤不充而消瘦。这种外寒内热交作,并且食欲不振的情况称为寒热。)

风入阳明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邪入侵到阳明经,则影响胃系功能,风会沿胃经上行到内眼角附近。如果人体型偏胖,由于腠理致密,风邪不容易通过出汗外泄,留在体内称为热中,从而眼睛发*。如果人较瘦,肌肉疏浅,阳气容易从体表泄掉,体内就相对偏寒,出现流眼泪的情况。)

风入太阳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风邪通过太阳经入侵,由于背部有五脏六腑的俞穴,所以风邪很容易进到各经脉,并且分散到肌肉之间。由于卫气运行在肌肉之间,所以风邪的存在,会阻碍卫气运行,涌堵而使肌肉肿胀形成疮疡,或影响到远端气血的正常送达,感觉迟钝甚至麻木不仁。)

疠风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有一种叫做“疠风”的病,民间称为“生癞”,主要表现为鼻梁或其他部位皮肤溃烂,疤疤癞癞。原因在于风寒客于血脉,久留不去,则荣气化热,气血不清,表现在皮肤上,败坏为疠。)

偏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偏风条文有两种解读: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在后背脊柱两侧,多数成年人左右两侧都不对称。如果风邪侵袭到这些俞穴,也就是十二经脏腑中风。往往表现为单侧不适,称为偏风,出现偏病。二、风邪通过五脏六腑的经络穴位入侵,对某些脏腑影响特别大,疾病表现主要是受风影响大的脏腑,所以称为偏风,例如下文中的肝风、肠风等,都属这个意义上的偏风。)

脑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邪从风府穴向上入脑,引起疾病称为脑风,内外风都有可能。)

目风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风邪侵袭到头部后,进一步影响到眼睛,故为目风,则或痛或痒,或眼寒,或畏风,或眼睛睁不开。)

漏风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酒性温散,有些人酒后脸红甚至全身发红,这是从体表腠理疏泄掉,但同时阳气和部分津液也会流失。如果误中风邪,疏泄得会更加严重,不仅大量出汗,可能还会有口渴、呼吸困难的情况。这种中风称为漏风,病人往往体虚,不耐劳作。)

内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卫阳虚气虚体质的人,往往在行房时疏泄过度,出很多汗,外开腠理,阴阳俱损。如果风邪乘虚而入,称为内风。)

首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头为诸阳之会,洗澡时如果水过热,人体阳气蒸腾向上,使腠理过度开泄,风邪入侵,这种中风叫作首风。为什么冬天不提倡桑拿、温泉,预防首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首风会出现头部多汗怕风,而且病情经常变化,有时好一点,有时会头痛到不能出门。)

肠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古人意识到很多疾病都是自口鼻进入人体。所以老人带孩子都讲究食不言,不在外面吃东西,不迎风讲话,不迎风跑动张嘴呼吸,少吃生风动风的东西。都是为了避免风邪进入肠胃,因为热则肠风下血,寒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泻痢。肠风类疾病比较难治疗。)

胃风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内经》原文在风论综述中有肠风没有胃风,各论中有胃风而没有肠风,有医家认为是错字,上面的肠风应为胃风。《伤寒论》中有“胃家”的概念,这里的胃风肠风可以理解为“胃家”中风。胃风病人,体型瘦而腹大,表现为颈部多汗怕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容易腹胀。着凉腹胀就加重。吃到寒凉的东西就腹泄,这一点和上文的肠风一致。)

泄风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风邪在表,卫阳气虚,使腠理开泄不藏,人会不断出汗,口干,尤其是上半身汗多,身痛怕冷。称为泄风。泄风病人体虚易乏力,不耐劳作。)

脏风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这一段讲的是五脏风,需要用象思维来理解。春天五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如果在木升发之力旺盛的时候,受风邪侵袭,称为肝风。例如辛丑年初之气,主运为风木,主气客气也都是风木,很显然自然界木气过旺,人很容易病肝风,所以要特别注意肝风内动、肿瘤复发等疾病。其余四臓类似。)

春季防风邪,“春捂”是重点

《内经·灵枢》中提到“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可以看出,古人对防风特别重视。风邪伤人比较复杂,不只我们常见的脉浮、汗出等太阳经病,涉及到脏腑的情况也很多。所以,在这个多风的季节,一方面要积极预防风病,民间讲的“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春天一定不要早早换单衣,不太热的情况下多穿一段时间棉衣有助于防中风,颈项、后背、腿脚都要保护好;另一方面,作为医生,面对中风病人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证,外风与内风、经病与脏病腑病鉴别清楚,只有找准病位与病机,遣方用药才能浮鼓相应,拔刺沃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