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听到患者问过医生,想了解ccp指标和类风湿因子哪个更能反应病情的状况。可能很多人也和这位患者一样有疑惑,那今天就给大家说道说道。、类风湿因子阳性,是否一定是类风湿类风湿因子阳性只是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里的其中一条。对RA诊断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相对较差。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还有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结节病等,亦可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肿瘤和一些健康老年人等。80%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人最终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有部分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甚至关节都变形了,类风湿因子还是查不出来。由此可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并非百分之百都是阳性。而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因此,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说就不是类风湿关节炎。2、抗CCP抗体阳性,是不是一定是类风湿
临床资料显示,抗CCP抗体对RA具有相当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还有学者认为,抗CCP抗体不仅是RA早期诊断指标,而且是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RA的灵敏指标,抗CCP抗体阳性者通常出现或易发展成较抗体阴性者更严重的关节骨质破坏。
但也有数个研究报道显示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度在40%~50%,不及RF,联合检测RF和抗CCP抗体,将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所以想要确诊疾病,并不是只单单的看两个指标的情况,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验项目来看。3、是否关节越痛,血沉越快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病情加重时则血沉加快,患者病情缓解时血沉会变得减慢,但约有5%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情活动时血沉并不增快。
因为患者身体的基础情况不同、药物治疗不同,所以会出现上列所述的情况。因此,既不能简单说血沉增快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一定处于活动期,也不能说血沉不快的患者绝对没有病情活动。
4、C反应蛋白又是个什么样的存在C反应蛋白与病情活动指数、晨僵时间、握力、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密切相关,病情缓解时C反应蛋白下降,反之则上升。CRP还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所以类风湿的确诊并不是那么简单,当怀疑自己是否患有类风湿时,正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而不是凭自己妄下定论。
什么是类风湿因子
/p>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最初由Rose等(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发现。RA患者体内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EB病*的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检测RF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胶乳凝集试验和ELISA法,胶乳法主要测定的是IgM类RF;ELISA法则可用于测定不同Ig类别的RF,而且还可实现定量检测,较有实用价值。
检测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在RA患者,RF的滴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即随症状加重而效价升高。但RF并不是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
/p>
.IgM型RF:在RA患者血清中IgM型RF效价80IU/ml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2.IgG型RF:在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IgG型RF的出现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密切相关。
3.IgA型RF:是RA临床活动的一项指标,该IgA型RF阳性与患者关节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骨质破坏有显著的相关性。
什么是CCP抗体指标:
ccp是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高度特异性指标,此项目的开展为风湿免疫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但单纯的ccp抗体升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还需借助实验室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如果血液检查中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关节滑液增多,X线检查可见关节骨端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抗CCP抗体指抗环瓜氨酸(ccp)抗体检测,抗环瓜氨酸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高度特异性指标,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按检查方法不同有所差异,抗ccp指标一般不超过3.0RU/ml,指标偏高代表通常出现或易发展为严重的关节骨质破坏。
常见风湿病化验指标: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临床意义:增高:风湿热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用于检测风湿病是否在活动期的试验,期间60%~80%可增高。
抗“O”增高只能说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链球菌,但不一定会患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需要同时检测抗链球菌的菌体抗原并结合临床表现等;
由于人们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通常<33IU/ml,当效价>IU/ml时,才被认为有诊断价值。有5~20%的健康人血清中ASO含量高于IU/ml。
2、类风湿因子(RF)
临床意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RA患者RF阳性率为52%~92%,一般RF阳性者疗效差,并伴有其他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炎及动脉炎等;RF阴性者病情较轻,并发症较少,疗效较好。RF阴转或含量降低,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及病情缓解的一个指标。
RF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RF阳性率SLE为53%、皮肌炎、硬皮病及恶性贫血均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型贫血为75%、慢活肝为60%、干燥综合症可达90%~00%。慢性感染性疾病RF也可呈阳性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梅*、黑热病、结节病及某些高球蛋白血症等。
各种不同类别RF的临床意义:
IgG类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
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s综合症和SLE,是临床活动性的一个标志;
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
IgD类RF临床意义目前尚不明了;
IgE类RF见于RA、Felty’s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关节液和胸水中IgE类RF高于同一患者的血清水平。
3、C反应蛋白(CRP)
临床意义: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CRP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感染的鉴别诊断,病*性感染CRP大都正常
急性风湿热活动期CRP会明显升高,甚至可达mg/L,经治疗好转后,CRP可逐渐下降至正常。这对风湿热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参考意义。
4、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临床资料显示,CCP对RA具有相当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还有学者认为,CCP不仅是RA早期诊断指标,而且是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RA的灵敏指标,CCP阳性者通常出现或易发展成较抗体阴性者更严重的关节骨质破坏。但也有数个研究报道显示CCP对RA的敏感度在70%~80%,不及RF,联合检测RF和CCP,将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CCP可作为早期RA诊断的最佳指标
瓜氨酸化蛋白作为靶抗原参与RA的发病,与其对应的CCP对RA的早期诊断较传统的RF具有更高的特异性。CCP对RA特异性高达96.0%以上。由于抗CCP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RA患者早期诊断的特点,因此对把握临床2年内有效治疗时间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CP与RA患者病情变化、关节破坏、预后转归有显著相关性
RA患者关节滑膜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均可分泌CCP,与骨关节的破坏程度相关。国内外文献均已报道CCP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影像学的侵蚀性改变密切相关。因此可将CCP用于RA病情监测与预后评估。
★联合检测CCP和RF
目前对RA的检测临床没有一个单一的检测项目可以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CCP和RF联合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应用于RA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助于提高RF对早期RA患者的诊断。目前CCP和RF联合检测是临床广泛应用RA早期准确诊断、排除非RA引起的关节疾病相鉴别的良好指标,尤其是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早期RA患者意义更大。
患者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