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什么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闫实习报告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一、书籍推荐:《*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学中衷参西录》、《熊继柏医案》系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傅青主女科》、《头皮针》、《腹针疗法》、《功能解剖学》

二、常见疾病小结

感冒小结

感冒是人生中最常见的疾病,无关乎年龄,无关乎性别,无论地域,无论贫穷富贵,都会或多或少患感冒病。其实在治疗小儿伤风感冒方面,中医略有优势,伤风感冒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畴,根据感染轻重程度会予以相应的抗生素,在大数据背景下,大部分家长对抗生素有着这样那样的抵触,选择中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感冒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病情较轻者称“伤风”,病情较重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临床表现相类似的,称为“时行感冒”。纵观历史,早在《内经》中就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记载。《素问·太阴阳明》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主症以寒热、头痛、身痛为主症。《伤寒论》认识到感冒有中风、伤寒之别。将感冒轻症曰伤风,重症称小伤寒,并提出不同的治法: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太阳伤寒——麻*汤证。《诸病源候论》起,又倡“时行之邪”致病之说。《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指出:“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并指出“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明确说明时行感冒有较强的传染性。宋元以后,医家提出了“感冒”病名,确立了治疗大法,对虚体感冒补充了扶正达邪的原则。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该书倡用参苏饮治疗:“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元《丹溪心法·伤风》指出病位在肺,治疗大法——“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医学心悟·论汗法》:“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诊断依据

(一)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发热。由于风邪兼夹病邪的不同,还可见胸闷、恶心、脘痞、纳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症。

(二)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三)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四)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治疗原则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应遵循解表达邪的原则,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时行感冒的病邪以时行病*为主,解表达邪又很重视清热解*。宣通肺气感冒的病机之一是肺失宣肃,因此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协助解表,宣肺与解表相互联系,又协同发挥作用。照顾兼证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不可专事发散,以免过汗伤正。病邪累及胃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照顾其兼证。

临床上确实很多病人不按书上来生病,有些患者会生好几个系统的病,就有一例外感风热加咳嗽的小儿患者,4月19日:发热、咽痛、大便干、咳嗽,左脉浮数,师傅给她开了两副中药,一副治外感风热的银翘散加用通便的药,一副治咳嗽的止嗽散加减,并嘱咐患儿家属先服解表方,再治咳嗽。4月22日复诊:无发热,大便正常,仍有咳嗽,师傅用止嗽散加减。

对于发热不明显的患者,寒象比较重的患者,可以用荆防败*散加减。当然不排除脉症不一的情况,大多数是对应的,这个我会在咳嗽篇总结(他还没来复诊)。

暑湿感冒:教材用新加香薷饮用的多,师傅的方里,霍香正气散加减为多,暑湿感冒多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濡数。方见: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炒白术、陈皮、制半夏、姜制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方中藿香芳香辛温理气,以宣通内外之气机,化湿和中,以止呕止泻,消胀止痛;土炒白术健脾除湿;紫苏、白芷、桔梗以解在外之邪,开肺气以通调水湿;陈皮、厚朴、大腹皮以燥湿健脾,消胀除满,;又用二陈汤去乌梅者,行气燥湿,化痰止呕也。故上药合之,则可共奏解表和中,理气化湿之功效。

虚体感冒:年老或体质素虚,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卫外不固,容易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缠绵不愈,其证治与常人感冒不同。对于虚体感冒,采取的治疗原则与上述情况又有所不一样,《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论“虚则补之”,除了基本的解表达邪之外,还要补虚。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者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治法为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或败*散加减。4月24日接诊一例用败*散加减的患者,症见肢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见: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茯苓、川芎、干葛、甘草、桔梗。能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参苏饮药物以人参、茯苓、甘草益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表虚自汗者,加*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气虚甚而表证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解表。凡气虚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阴虚感冒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加减。方中以白薇清热和阴,玉竹滋阴助汗;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风;甘草、大枣甘润和中。阴伤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沙参、麦冬、*连、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

我们遇到很多阳虚加感冒的患者,用的麻*细辛附子汤加减。

临床辩证论治,证不同,方也不同,不能死扣症状来套方子,在师傅的处方辩证中,大部不止含有一个方子,更多的是两三个合方加减。

太少两感症:小柴胡汤加减;

在治未病科,对于感冒病的预防也不容忽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谈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对于感冒病,要分季节而论,感冒在流行季节须积极防治。生活上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可服用防治药方。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夏令署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风热犯表证邪*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此外,在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另外,重视中医特色疗法和食疗,特色疗法方面,施行中医推拿法,发热:清天河水。推天柱骨各次,揉小天心30-50次。鼻塞:揉迎香。擦鼻旁次。咳嗽:捏挤天突30次,下推膻中,揉肺俞各50-次。食疗:1、香菜根、葱根各15g,煎水后加适量冰糖代茶饮。2、白菜根20g、生姜3片、红糖60g一同煮水,热饮。3、鲜芦根30g,煮水代茶饮。 4、咳嗽有痰的宝宝,可以用生梨煮水喝。

一般而言,感冒的预后良好,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及时行感冒之重症,可以诱发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咳嗽小结(安利蜂疗)

因久咳不愈来就诊的病人何其多,其实找准它的病症所在,论治不难。久咳患者,有一个师傅安利了小柴胡汤。治疗咳嗽时注重母子关系,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章,说明它的重要地位,治肺的同时注意治脾。临床见外感咳嗽为多,止嗽散、桑菊饮等,有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症也常见,保洁阿姨之前典型的小青龙汤症,小青龙汤加热敏灸、蜂疗之后治愈。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1·外邪袭肺

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

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应。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据《*帝内经》记载,咳嗽并不一定都是因为肺的原因,其中肝,心,脾,肺,肾的疾病都有可能与咳嗽有关。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候肺气宣扬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辨证施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珠海临海城市,天气变化太快,因受凉后或天气变化后咳嗽来就诊的患者很多,除了病人整体的气虚或阳虚的用药处方外,对于这种风寒咳嗽的病人,师傅会给患者加用止嗽散加三拗汤加减。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这一类证患者也是比较多的,有时候我会纠结桑菊饮和银翘散证,都有热,脉象偏热,不好鉴别,后来总结发现,银翘散证热象多,桑菊饮证偏咳嗽多,加风温。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咳时汗出,常伴鼻流*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方中用*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芩泻白散。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痰,加海蛤粉、知母、*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痛经小结

很庆幸师傅接诊了许多痛经加月经不调的病人,痛经是大部分女生的梦魇,治疗痛经就显得尤为必要。之前见习时,见妇科吴老师用刮痧的方法治疗痛经,患者反应效果甚佳,师傅用中药调理加针灸疗法治疗痛经,我们接诊患者中,都是经期过来扎针,安利一下八髎穴、吃药调理,中药对症处理,很多患者脉象偏寒偏瘀偏虚,温经通经的药方居多。如桂枝茯苓丸、生化汤、失笑散、逍遥散等方。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从中医角度来说,痛因不荣,因不通,在治疗上可以从这两处着手。

[辨证论治]

本病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痛胀俱甚、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

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

一、肾气亏损型

临床上来就诊的患者,肾气亏损的还挺多的,很多患者的脉象偏虚,师傅在治疗原则上讲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他会根据患者整体的脉象情况,再结合患者的现症状来综合治疗,这样一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本虚,精血不足,经期或经后,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便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足,血梅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头晕耳鸣;肾亏则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气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气亏损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方药举例: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

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

若经量少者,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剧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本虚,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不养心神,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药举例:*芪建中汤加当归、*参。

*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方中*芪、*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效。

在师傅的处方中,脉象可以跟书本有分歧,但是总体的治疗原则是不变的,虚则补之,*芪建中汤加减和调肝汤加减都用的挺多的,在四诊里,望诊也是一方面,偶尔会尴尬,我会盯着患者看她或他的面色,面色会反映给我很多信息,有五脏脉之说,也有五脏色。

三、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肝气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气滞血瘀,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畅,故腹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举例:膈下逐瘀汤、失笑散。

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柏。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色黯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举例:温经汤。

若痛经发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细涩,为虚寒所致痛经。治宜温经养血止痛,方用大营煎加小茴香、补骨脂。

五、湿热蕴结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赤,舌红,苔*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湿热瘀结胞脉,胞脉系于肾,故腰骶坠痛,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湿热伤于冲任,迫血妄行,故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稠臭秽;湿热熏蒸,故低热,小便*赤。舌红,苔*腻,脉滑数或濡数,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牡丹皮、*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方中*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带下量多者,酌加*柏、樗根白皮。

类风湿关节炎小结

强推蜂针疗法,蜂针刺阿是穴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统属于“痹病”范畴,“痹”即闭阻不通之意。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湿、热、*、劳伤、产后及七情失调均为RA发病的诱因。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A发病主要内因是肝肾不足或劳累过度耗损正气,致素体正气亏虚,正气既虚外邪易入侵,复感风寒湿,气血痹阻不行,关节闭涩,或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故见关节肿痛、僵硬、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筋挛肉卷。即为痹症。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相搏,又致病型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中医通常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行痹:属风气盛者,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关节,屈伸不利,或伴有恶、寒、发热等表现,舌苔薄白,脉浮

痛痹:属寒气盛者;肢节关节疼痛较剧,疼有定处痛如椎刺,得热则减,遇寒则剧,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苔白脉弦紧。

着痹:属湿气盛者;肢体关节疼痛以重者麻木为主,病有定处,甚则关节肿胀,手足笨重,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以上三种可合称“寒痹”,均有关节疼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大。由于人体素质不同,所感染风、寒、湿、热各有偏盛,因而又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甚则痛不可近,得冷则舒,活动受限并多兼有发热口渴,多汗、烦躁、舌苔*躁,脉滑数。

临床治疗医生可随证投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祛风散寒,化湿清热,逐痰消瘀,通络止痛等药组方而治。

RA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活动期主要是邪实,以风、寒、湿、热为主,病位在表,本期多属湿热痹范畴,临床表现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功能活动受限,舌苔*燥或*腻,脉象濡数或滑数,乃风湿与热相搏,流注关节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属湿热之证,热痹之病因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临床表现有偏热偏湿之异,亦可兼见寒象而呈寒热错杂证,且热邪易伤阴,故热痹常有阴虚见证。因此,热痹可分为热盛(*热)型、湿盛型、阴虚型及兼寒型等不同证型。

热痹治法,应施以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活血舒筋止疼法。

当类风湿病人有卫阳不固,痹邪阻络症: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应予祛寒除湿,和营通络治法,用防己*芪汤和防风汤加减:防己、防风各10克、*芪15克、白术10克、秦艽10克、羌独活各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5枚。加减:阳虚寒盛加附子,温通十二经脉;湿盛者白术调换苍术、川朴。一般经过阶段治疗,若疗效不佳,不易久服,因祛风燥湿之剂耗伤阴液,使病邪转入里。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邪郁而壅,湿热痹阻症时: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摂,足难以履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小便*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腻,舌质偏红,脉数。取清热除湿,宣痹通络法,用宣痹汤合三妙散、四妙散加减:防己10克,蚕砂10克,苡仁30克,连翘15克,苍术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栀15克、*柏10克,淮牛膝30克。加减: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木瓜、桑枝等,使清热利湿、活络通痹之功力更专;热*盛者加地丁草、蒲公英、忍冬藤花;热盛者加石膏,寒水石;湿浊甚者加荜薢、土茯苓;热灼伤阴合元参、生地、去滑石、赤小豆。

缓解期,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病位在里,可见病人病情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辨证用药较为复杂困难。治疗应视正邪虚实情况,临证灵活应用益肝肾、补气血、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法。

缓解期仍应坚持中药或中成药的辨证施治,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清泄余邪,以延长稳定期,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通常选用一种扶正固本之剂加一种祛风湿制剂,如偏于肝肾阴虚者,予益肾合剂或乙癸煎加益肾蠲痹丸或腰痛片或杜仲壮骨丸等;偏于气血两虚者,可选用归芪冲剂或正得康;偏于真阳或肾精不足者,可用养真煎、益肾合剂、左归丸加风湿灵胶囊;偏于脾虚湿(热)重者,可用健脾丸、茯苓山药粥加豨莶草丸;偏于下焦湿热者,可用三妙汤、知柏地*丸等;偏于肺胃不固、易反复感冒,可用玉屏风散;至于关节强直、肿大、畸变者,属肝肾不足、痰瘀互结,予滋补肝肾之品加蝎蜈胶囊或桃红四物汤加穿山甲等。

此外,前辈遗留下来的或民间广泛流传的部分治痹要药如雷公藤(包括昆明山海棠)、清风藤、马钱子、乌药等。

当关节炎病人有肝肾同病,气血两损症: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痛,僵硬活动受限,筋脉拘急,常伴有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脉细弱,苔薄,舌淡无华,或舌淡红。用益肝肾、补气血法,取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参15g、独活10g、桑寄生3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5克、当归10克、芍药10克、川芎10克、地*1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芪15克、白术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加减:偏阴血虚者,咽干耳鸣,失眠梦扰,盗汗,烦热,颧红,加左归丸治之;偏阳虚者,面晄白,浮肿,畏寒喜温,手足不温,加右归丸治之;肿胀甚者加白芥子、皂角,外用皮硝;关节疼痛甚者,宜在老颧草、岗稔根、忍冬藤、虎仗、金雀根等中选择应用。由于病锢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参与血肉有情之物,如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外达肌肤,内走脏腑之截风要药,及虫蚁搜剔之类,皆可酌情选用。该症多见于晚期,以虚为主。扶正的目的是达邪,邪驱能使肢体关节功能得到改善。

三、中药小结

安胎的中药:

清热安胎的*芩,行气安胎的苏梗,健脾安胎的白术,补肾安胎的寄生,菟丝子,川断,杜仲,补血安胎的阿胶

川牛膝和怀牛膝的鉴别:

怀牛膝和川牛膝二者均可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两者虽功用相似,但有所不同,应加以区别。

怀牛膝最早见于《本经》,是苋科植物牛膝的根,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川牛膝最早见于《滇南本草》,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根,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

《本经逢原》谓:“怀产者长而无旁须,水道滞涩者宜之;川产者细而微黑,精气不固者宜之;川产者气味形质,与断续仿佛,庶无精滑之虞。”《本草便读》言:“怀牛膝根细而长,川牛膝根粗而大,欲行瘀达下则怀胜,补益肝肾则川胜耳。”《本草正义》云:“牛膝之川产者,不专心滑泄见功,而宣通关节之利则一,颇为有利无弊,肝肾阴虚而机关不利者宜之。”

据古本草之论述结合临床应用,怀牛膝通经之力较强,川牛膝补益之力较强。

岗梅根:性味:苦甘,寒。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活血,解*。治感冒,头痛眩晕,热病燥渴,痧气,热泻,肺痈,咳血,喉痛,痔血,淋病,痈*,跌打损伤。

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常用法

红参的日常用法很多,可以切片在嘴里含一会儿后嚼服、泡茶饮、研末吞服,也可煎汤、炖用。其中含嚼是最简单的服用方法,将红参切成薄片,取2-3片3克左右含于口中片刻,待口中唾液丰富之时细嚼咽下。或可泡茶饮用,即将红参切成薄片,取2-3克放在碗内或杯中,加开水冲泡,闷盖5分钟后即可服用,反复几次后将参片嚼服咽下。研末使用时,将参磨成细粉,每天吞服,该法红参用量较少,具体可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1-1.5克即可。

海螵蛸

味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敛疮。主治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外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1、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2、治鼻血不止:乌贼鱼骨、槐花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鼻。(《世医得效方》)

川贝母和浙贝母的鉴别

川贝与浙贝功效相近,均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但川贝性凉而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之功,无论痰多痰少均可选用,特别是用于热痰、燥痰、肺虚劳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带血等最为对证(若属寒痰、湿痰则不宜用),还常用于心胸郁结、肺痿、肺痈之证。因其药性和缓,气味不浓,故小儿与年老体弱病人久服亦不伤胃,但其清火散结之力则不及浙贝母。浙贝味苦性寒,有清热化痰、散结解*之效,开泄力强,长于清火散结,临床多用于炎性、痰热郁肺咳嗽,也常用于痈*肿痛、瘰疬未溃之证。

用于止咳化痰,川贝虚证实证皆可用,但最适,用于虚证。浙贝有清热散结作用,多用于表邪之实证。古时方药中所用贝母大多为川贝,如今因川贝货源紧缺,价格较贵,故大多数地区处方单写“贝母”者,习惯以“浙贝”付之,如需“川贝”入药,则当注明“川贝母”。

化橘红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麝香(会诊的脑疝患者)

人工麝香具有芳香开窍、通经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抗心绞痛作用与硝酸甘油近似。一般用药后在2~5分钟内见效。用法及用量舌下含服:每次0.5~1片。气雾吸入:每次按阀门1~3次。用于闭证神昏。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最宜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常配伍牛*、冰片、朱砂等药,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丸、至宝丹、牛*抱龙丸等;用治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常配伍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茯苓与土茯苓

茯苓是利水渗湿药,可健脾安神。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也是清热解*药,可除湿利关节。此外,茯苓是健脾利湿药,其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而土茯苓就不一样啦,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湿疹有很好的疗效,土茯苓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同时土茯苓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症有相当好的疗效。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

莲雾

药理作用

1、解*:含有维生素C,有助肝脏解*消除体内有害物质,增进身体健康。

2、利尿:能清除体内*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

3、宁心安神:镁和钙共同作用可用来放松肌肉和神经,从而使身心放松,避免紧张不安、焦躁易怒。帮助入睡。碳水化合物可以补充大脑消耗的葡萄糖,缓解脑部因葡萄糖供应不足而导致机体出现的疲惫、易怒、头晕、失眠、夜间出汗、注意力涣散、健忘、极度口渴等现象,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4、适宜人群:适宜在太阳下作业的人群以及水肿人群使用,它同时也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水果,老少皆宜。

四、疗法小结

1.火针(治疗带状疱疹)

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寒痹、痈疽、瘰疬及某些皮肤病等疾病,现代在治疗范围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适应症逐渐加多。

1.选穴与消*

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或以“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选穴。患者来取合适的体位。针刺前注意消*,先用碘酒消*,再以乙醇棉球脱碘。

2.烧针

火针烧灼的程度有三种,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者,需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如属浅表皮肤的烙熨法,则将针烧至微红,在表皮部位轻而稍慢地烙熨。

烧针用的灯火以乙醇灯比较方便,一般左手持灯,右手持针,靠针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烧针的次序是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

3.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穴位所在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要求既能劫部,又不伤皮肉为佳。一般四肢及腰腹部可稍深,刺至2~5分深,胸背部宜浅,可刺1~2分深;颜面部除了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

火针刺后,立即用棉球或指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针孔的处理,视针刺深浅而定,如果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若针刺4~5分深,可用消*纱布敷贴,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以及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节等。

注意事项

(1)对于血管及主要神经分部位不宜针刺。

(2)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完全消退时,应避免洗浴;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抓,以防感染。

(3)注意检查针具,发现有剥蚀或缺损时,则不宜使用,以防意外。

(4)对初次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应作好解释工作,消降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临床应用

1.毫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

许氏用26号1.5寸毫针置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疹后并立即拔针,每个疱疹上点刺1针,涂上紫药水

2.缝衣火针治疗肩周炎

夏氏用20~22号粗针或缝衣针1根,根部用棉线包裹,置酒精灯上烧红发白后,快速准确刺入患侧臑俞穴后迅速出针,用消*纱布包敷针孔,每周1次。

3.注射针火针治疗嵌顿性内痔

张氏以左手轻按确定痔核中心,用7号注射针头在灯上烧红,粘取硫磺粉,快速刺入痔核中心点后迅即拔针,再外敷方纱,然后用花椒水坐浴。
  

4.火针治腰痛

郑氏分2组取穴,一组取委中、肾俞、腰眼,一组取昆仑、气海俞、志室。两组交替,将火针通电至针尖变红,入穴3-5毫米,速进疾出。
  

5.便携式电子火针治疗外科病

接通电源,打开电子火针治疗仪指示灯,手持火针针柄,指按开关待火针针头部发热发红后操作。将火针对准病变中心部位迅速烧灼至基底部;治乳头状瘤先用镊子将乳头状物往外牵拉,再将火针烧红横放,从根部切割,数秒钟即可割除,徐氏用此法治疗寻常疣、色素痣、乳头状瘤、扁平疣、角化瘤、皮脂腺瘤、鸡眼等。
  

6.鞍钢火针治疗有色痣和疣

马氏采用鞍钢自动化所研制的直径为0.5,1.0,0.25毫米三种型号的火针,将针头在灯上烧红,迅速烧灼患部,几秒钟后离开,反复进行,直至完全烧损。

7.火针加拔罐治疗膝关节积液症

患处常规消*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炽状,迅速在关节高突处点刺,如有积液溢出,连刺5~7针;积液粘稠难出者,可用粗火针烧红连刺,然后用闪火法拔罐,可有淡*色积液溢出,绷带包扎固定膝关节。积液消除后,改以关节局部取穴。
  

8.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颈间寻找压痛点,消*后,火针烧红快速刺入2~3针,留针1~2分钟,针后拔罐10分钟。
  

9.火针放血治疗痛风

主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湿热蕴结加丘墟、大都、太白;瘀热阻滞加血海、膈俞;痰浊阻滞加丰隆、脾俞;肝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均取患侧。足部穴用粗火针,余穴用细火针。消*后,火针烧红速刺疾出,深0.3~1寸,每穴1~3针。足部穴以出血为度,每次出血量<ml为宜。
  

10.火针温通法治疗斑秃

取穴:阿是穴、肾俞、肝俞。阿是穴用三头火针,后两穴用单头火针,局部消*后将烧红的火针对准穴位快速点刺。 

11.火针加外敷涌泉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暴露创面,创面过大或数目过多,则先行粘膜麻醉,火针烧红后点刺创面,点净而不伤及正常粘膜,而后陈醋调吴茱萸成糊状,外敷涌泉穴,麝香壮骨膏固定24小时。
  

12.火针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

取面部穴:鱼腰、丝竹空、攒竹、四白、阳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太阳、头维;每次选5~6穴。体穴取合谷、足三里、太冲。用单头火针(d=0.5mm)烧红点刺穴位,进针1~2分,不留针;再用毫针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13.火针治疗氟骨症

取穴:夹脊穴、阿是穴。氟骨症是一种地方病,选用穴数因人及症状而确定。火针用师怀堂针具烧至白亮,速进疾出,深约1寸,针毕加拔竹罐(用中药汤液加温),变凉更换,每次30~60分钟。

2.浮针小结

浮针是浮针疗法的简称,也是其专用工具一次性使用浮针的简称,因仅仅作用在皮下层,像浮在肌肉上一样,又因为发明人姓符,与浮谐音,故称浮针。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几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很多专家都以为必须在肌肉,深层肌肉或其他软组织的疾病必须将针或刀直接深入到病变组织。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如同桔子的囊一样深入到肌层,因此,针在浅层,功在深层。因此,临床上的不少疑难杂症都是浮针的适应症。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

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一般慢性病变3-4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疗效

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

主要适应症: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等软组织伤痛。另外,中医内科的杂病,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如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顽固性面瘫、哮喘发作等等。

3.蜂疗临床应用

蜂治病在中国由来以久,《*帝内经》中即有:"病生于内其治*药"的治疗原则,民间称为"以*攻*"。蜂针疗法是将蜂针液的药理作用与针灸学原理相结合的一种自然疗法,用镊子夹住活蜂胸部,或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双翅,置于穴位上令其螫刺,也可用镊子将蜂针取下点刺或散刺相关穴位。在世界部分国家应用已经超过0年之久,在亚洲、西欧等多数国家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蜂针疗法主要应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腰椎颈椎病、强直性脊椎炎、肿瘤、癌症、硬皮病、哮喘、神经痛、神经炎、心脏血管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

蜂针液是蜜蜂对付其它生活机体的自卫性*物,为治疗目的,采用几只、十几只蜜蜂螫刺或相当剂量的蜂*药剂无*性反应,对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变后遗偏瘫失语、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子宫附件炎、虹膜睫状体炎、结节性红斑和银屑病等有医疗功效。养蜂人常易遭蜂螫,其中绝大多数人或迟或早对蜂*产生免疫力,他们同时遭受数一、数百只蜜蜂螫刺而没有任何中*症状。但确也有个别人对蜂*过敏,一只蜜蜂螫刺即现强烈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纯净蜂*药剂可用于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蜂针液取得不容易,1g的蜂针液结晶至少需只00只工蜂才能收集完成,而且常温下的天然蜂针液不太稳定,有2/3会挥发,其主成份为乙酸戊酯,为蜜蜂的警报费落蒙,仅残余1/3的蜂针液结晶。由于得来不易,因此蜂针液是十分昂贵的药物,1年在宜兰武荖坑所举办的绿色博览会曾经展出国外进口的蜂针液,每瓶只有0.1g,却叫价元,换言之,每公斤的蜂针液价格高达万元,可谓价值连城。

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运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结合药理研究,已逐步提示出蜂针液的作用与活性成分。蜂针液是肽的宝库,已分离出的活性肽超过10种,其中蜂肽占蜂蜜针液干重的50%以上。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酶类以及组胺、儿茶酚胺等生物胺类都是蜂蜜针液的活性成分。已证明,蜂针液及其组分具有对烟碱型胆碱受体的阻滞作用,镇痛、降压、抗心律常、抗凝血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效应,以及刺激垂体肾上系统、抗炎、抑菌和辐射护等作用。

年德国最早有蜂蜜*注射液问世,欧洲诸国、日本和中国也生产过类似制剂。鉴于全蜂蜜*水针剂保存期短、易失效,若干蜂*有效分可能被脂肪酸衍生物所激活,50年代前苏联制成注射用蜂*油剂。随着提取蜂蜜*技术的应用,经过提纯的蜂*生产效价稳定的冻干粉针剂先后在各国应市。年德国生产蜂蜜*软膏方便病员自行外用,欧洲诸国相继生产出多种蜂*药剂。苏联生产专供是离子导入用的蜂*片,蜂*软膏或霜剂可供超声波穴位导入。尽管人们对蜂*的化学成分曾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三种主要活性肽已能在实验室内合成,但医疗药剂仍然以精制的天然蜂*最适用。

19世纪末开始有了关于蜂针疗法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年中国也开展全国性大规模的研究,而到年代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进行蜂针液成分的研究,以期更加了解蜂针液,并建立更详细的资料库。

蜂疗适应症

(一)免疫系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带状疱疹,硬皮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手足癣、牛皮癣。

(二)消化系统:慢性肠胃炎,胃溃疡,肠胃神经功能紊乱,消化不良,风寒胃痛,五更泻,便秘,宿便。

(三)神经系统:神经官能症()神衰,失眠,恶梦,头晕,睡不醒,厌食,乏力,头痛),神经炎,神经根炎。

(四)循环系统:高低血压,高脂血症,黏稠血症,高血糖,心脑血管硬化,脉管炎,微循环障碍。

(五)呼吸系统: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喘,肝病。

(六)代谢内分泌,泌尿系统:男性不育(阳痿,早泄,精子活力弱),女性不孕(经血不调,附件炎,盆腔炎,子宫肌瘤),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盆腔淤血综合症。

(七)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性综合症。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中西医治疗也在不断进展,更新。治愈率并非%,临床观察发现,蜂疗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甚佳。

机理

民间蜂螫治病经验与针灸医术相结合发展而成的蜂针疗法,兼有针、药、灸3种作用。

"针":指蜂的尾刺似针,能刺激人体的经络、皮部,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药":指蜂针中的蜂针液输入人体,发挥了蜂针液的一系列药理功效;"灸":是蜂针刺后,局部充血红肿,皮温升高,似有温灸效应,可起到温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蜂针是蜜蜂的自卫器官,当蜜蜂感受到生命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时,会执行蜇刺的动作,而在针刺的同时,蜜蜂会从蜂针注射一种液体,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对于被针蜇的生物会产生局部或全身反应,我们将蜜蜂针刺所产生的液体称为蜂针液。

蜂针液味辛、苦,性平。

袪风通络,

过敏性鼻炎以最常见的四大症状是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塞。蜂针液能祛风通络,宣通鼻窍,对改善过敏性鼻炎鼻塞症状效果显著。我们接诊的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很多复诊时都反映鼻塞症状大有改善。

抗过敏

引起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很多,花粉、粉尘、尘螨等都可引起过敏,临床研究发现,蜜蜂针刺所产生的蜂*液具有抗过敏效果,对治疗过敏性鼻炎大有裨益。

抗发炎及抗菌作用

过敏性鼻炎,其发生的必要条件有3个:特异性抗原即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特应性个体即所谓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特异性抗原与特应型个体二者相遇。蜂针液有抗发炎及抗菌作用,所含apamine、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另一些成分melittin则对脑下腺-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还有些成分本身既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又能直接抑制炎症过程。此外,蜂针液还有免疫抑制,通过免疫抑制过敏性鼻炎的免疫反应,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症范畴,中西医对其治疗方法与方剂颇多,疗效各有所长,然而真正治愈者并非%。蜂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国外历史悠久,疗效甚佳。海内报道也很多,为征服该病开创了新的途径,从而获得新的疗效。

历史渊源:根据出土的文物记载,古埃及、印度、罗马、和中国都曾经以蜂针治疗风湿病,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献也记载盖伦曾经用蜂针治疗风湿病的案例,年维也纳医师特尔,曾用蜂蜇治疗风湿病个病例,由于相当成功,这种疗法逐渐流传到整个欧洲。一直到20世纪新大陆才有较多蜂针疗法用于风湿病,年美国的贝克出版蜂针疗法的专论,可谓集各家之大成。蜂针疗法后来甚至还传入俄国,为历代沙皇所采用。

机理

蜂*中含有多肽和酶类等有效成分,具有直接和间接抗炎止痛作用;调节免疫能力,加强免疫抑制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末梢血供,增强心脑肝肾生理功能及其局部经络和物理作用。其中主要是抗炎止痛和免疫调节两项。从中医角度看,蜂*进人人体以后,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的功效。另外,蜂针刺入穴位.有针刺经穴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蜂*的药理作用,蜂蜇后局部的红肿反应,有类似温炙的治疗效应。所以,蜂针治疗同时具备了针刺、温炙、药物治疗的多种功效。

由上述国外资料可见蜂*治疗风湿和类风湿病是特效的,其机理的研究也比较清晰。抗炎止痛

蜂*中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些儿茶酚胺也是具有抗炎活性的成分。蜂*及其组份抗炎止痛上是其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存效的重要原因。

免疫

蜂*对免疫水平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一定剂量和时间内可增强免疫作用,而在另外情况下,又显示抑制免疫的功效。研究表明蜂*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低分子化合物

效果

蜂*治疗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的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俄罗斯蜂疗诊所医生说:“我们如今所谈的蜂*疗法实际是一种自古已有的俄罗斯传统疗法。也可以说是针刺疗法和中介疗法的结合,即针刺作用和蜂*作用的结合。我们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成效.以治疗腰痛、神经根炎、风湿等病症上疗效尤为明显。”年阿列斯克尔报道用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例,另外例用激素,59例用水杨酸钠治疗作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五种治疗方法以蜂*疗法效果最好。对经治患者1-5年的疗效随访,证明蜂*的远期疗效比用激素或水杨酸钠好得多。钱锐在介绍原苏联蜂*医疗临床概况时说,蜂*对关节炎、传染性风湿、脊椎炎有效。在年医院也有报道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功案例,临床疗效是王道,50余例痹症患者接受蜂疗后反应甚佳。

注意事项

一、接受蜂*疗法者,治疗结束后应休息10分钟以上,不宜治疗后即进行活动。

二、治疗前不得吃得过饱。治疗期间不宜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三、凡初次接受治疗者,出现较轻的疼痛,局部略有红肿,不必惊慌,更不要轻易停止治疗。如出现发烧、恶心、呕吐、惊慌出汗者,可应用镇静剂,如肌肉注射25毫克异丙嗪即可缓解其*副作用。

四、凡使用蜂*注射液者,不可随便使用。

五、凡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者,对蜂*过敏者禁用本疗法。

总而言之,中医蜂疗具有中国传统医学、世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的三类医学结合归一的特性,既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阴阳平衡理论,既有药物(药食两用)的应用,有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又含有现代生物医学物质的使用;既有以调节达到平衡,又有针对性治疗效果;既有传统疗法特征,又有现代医法的长处。

选用药食两用蜂产品结合蜂*穴位应用(蜂针螫刺、超声波、电离子、敷透);不仅增强了患病机体生命微量元素的补给均衡,同时具有生物因子临床治疗作用,完成调节免疫和对病体症状有效治疗的功能。当今现代医学、营养学、免疫学、国际中医蜂疗学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蜂疗是以平衡免疫和生物医疗有效成份的综合应用,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兼有现代医学和生物医学多样性的绝无仅有的生物自然疗法。

4.放血疗法:早在先秦时期,扁鹊已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帝内经》中也有对放血疗法的记载,“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有幸观摩放血,中年男性患者,左耳硬肿,耳舟有痰包,小朱师兄运用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对准已消*的穴位迅速刺入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在双手中指、无名指放血数分钟后,患者耳肿渐消。放血疗法治疗咽喉痛两例,中指倒三角,放血后,咽痛无。

5.子午流注针:子午流注针法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

6.热敏灸(暂时观察运用在感冒、头痛):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临床上对男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性冷淡、肠胃不适、肩颈不适、腰腿不舒、腰肌劳损、女性妇科炎症、月事异常、痛经、小叶增生、风湿类风湿、面瘫等各类慢性退行性、功能性病变有非常独特的疗效。

五、经方小结

攻坚汤:

组 成】柴胡15克,*芩15克,苏子30克,*参30克,夏枯草30克,王不留行90克,牡蛎30克,瓜蒌30克,石膏30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椒5克,甘草6克,大枣10枚。

疏肝理气,攻坚破瘀。

乳腺癌,证属肝郁气滞,痰浊内结,症见胸胁胀痛,暖气脘闷,情绪抑郁,或躁烦易怒,口苦口干,发热,面赤,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方以柴胡为主药,疏肝理气,条达郁滞;配以*芩泄肝火,抑少阳;苏子、陈皮、全瓜蒌行气化痰,开结消痞;石膏、夏枯草清热泄火;川椒止痛散结;白芍、甘草柔肝敛阴,缓急和络;王不留行破血逐瘀、通经行闭、削坚消积;牡蛎成以软化坚结;*参、大枣益气扶正,健脾助运。全方共奏疏肝、泄肝、柔肝、养肝、调肝、扶正抑木之效,最终达消瘤散结之目的。

以上药物水煎,分2次空腹服下,每日1剂。

制作:王不留行克,夏枯草30克,生牡蛎30克,紫苏子30克,入锅加水煎汤,去渣取汁,入红糖适量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分2次饮,30剂为一疗程。

按语:行血痛经,消肿散结,用于子宫肌瘤,证属气滞血瘀,或用于卵巢肿瘤等症状。

鸡鸣散:

组成】槟榔7枚陈皮木瓜各30克吴茱萸6克桔梗15克生姜(和皮)15克紫苏茎叶9克

功用和主治

功用

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主治

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

「鸡鸣」,是指服药时间。五更鸡鸣乃阳升之时,取阳升则阴降之意。其煎服法是:诸药共研粗末,隔宿用水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曰五更鸡鸣时作二、三次冷服。天明时大便当下黑粪水,即使肾所受寒湿*气从大便排出。早饭须待药方过后再服。本方有开上、导下、疏中之效。规定服药时间之意主要是取其空腹药方易于发挥,可使寒湿之邪随阳气升发而散。故名「鸡鸣散」。

当归饮子:

当归饮子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方由四物汤合荆芥、防风、*芪、白蒺藜、何首乌组成。适合于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瘩瘤。查其组成,四物、首乌滋阴养血,宜于血虚风燥者,故凡各类皮肤疾患日久,伤及阴血,或肿或痒,均可考虑本方。当归1两,大*1两,柴胡1两,人参1两,*芩1两,甘草1两,芍药1两,滑石半两。每服3-5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7分,去滓温服。妇人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搦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满疼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六、生活小结

驱蚊中药包:

1.小儿驱蚊配方

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5克。

方义:本方草药均芳香除秽,艾叶温经,紫苏、丁香、陈皮理气健胃,藿香祛暑,薄荷透疹,能和中固表,驱除蚊虫。

2.成人驱蚊配方:

金银花、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菖蒲、白芷各8-15克。

方义:本方草药均芳香除秽,艾叶温经,紫苏、丁香、陈皮理气健胃,藿香祛暑,薄荷透疹,金银花能清热解*,菖蒲、白芷散风去湿诸药合用能和中固表、清热解*,驱除蚊虫。

十谷粥:十谷粥原料选用优质有机糙米、血糯米,小米、小麦米、荞麦、芡实、燕麦米、莲子,燕麦片、小薏仁等经1:1配比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降血压、具有降胆固醇、清除血栓、纡缓神经、可治便秘、皮肤病、阑尾炎、失眠,口角炎,还可以预防血管硬化、脑中风、痛风、心肌梗塞、各种癌症等。

中药面膜:1.白芍、白芷、白茯苓、白菊花、白及、白僵蚕、白鲜皮、丹参、牡丹皮。取上述药粉30克,加入珍珠粉10克,加适量蜂蜜和白醋,调成糊状,涂于患处,保留20~30分钟,清水洗去,每日1~2次,20日为一疗程。

2.白茯苓、白附子、北细辛、鸡蛋清、白术、白芷、白芨


  做法:将所有的中药材研磨成为粉末,然后加入适量的鸡蛋清进行调和,最后制作成为丸子大小密封放好。建议在每天晚上清洁脸部肌肤之后用淘米水冲开丸子,然后涂抹在脸上。


  功效:能够令肌肤越来越光滑,并且减少皱纹产生的可能。

岭南蜂疗朱景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