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挂号 http://www.hyfdcw.com/news/54376.html中医儿科临床浅解——小儿咳嗽
作者/王伯岳
小儿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咳嗽系由于病邪刺激气管而出现的一种证候。如外感风寒或者风热、内热或者形体虚弱,皆能使气管受到刺激而引起咳嗽。所以,咳嗽虽然主要是肺经的病,但与其他脏腑都有关系。也即是说,由于其他脏腑的多种因素都能影响到肺气而发生咳嗽。
小儿腠理不密,容易感冒,表邪侵入,首先犯肺。因而,在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最容易引起咳嗽。
小儿如消化不良,以致脾为湿困,容易生痰,痰湿内蕴,则肺气不宣而发生咳嗽。
至于形体虚弱,久咳伤津,必致虚火上泛而肾气亏损,肾气不纳,则肺气更虚而咳嗽加剧。这是属于内伤。
咳嗽的情况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治法述要]
关于小儿咳嗽的治疗,基本上不外三法,即:“风则散之”“盛则下之”“久则补之”。也就是:有发汗者,有下泻者,有清补者。
一般风寒或风热引起的咳嗽,主要都属于表证,在治疗上,应宣发肺气,疏通腠理,使病邪外达,风从表散,可以用解表法;如果没有汗,也可以发汗,使寒从汗解。也即是“风则散之”之意。
小儿多胃肠病,如食积化热,腹胀食减,痰湿阻滞,咳即作呕作吐。又:“五更嗽多者为胃中有食积”“上半日嗽多者此属胃中有火”(《丹溪心法》)。这类咳嗽,属于肺胃不和,积热内盛。如兼有大便干燥,可用下法,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积食不消或胃火太盛,往往一经泻下而热去咳止,也即是“盛则下之”。而泻下之义不单系通大便,清热、泻火、利小便,使邪从下达,都为泻下,如用泻白散、导赤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等,都属于“盛则下之”。
至于久咳不止,虚热上泛,口燥咽干,出现潮热,“午后咳多者属阴虚”(《丹溪心法》),则宜养阴清肺。如咳嗽气短,食减腹泻,则宜补脾益气。也即是“久则补之”。
小儿抵抗力低,容易感冒,更容易引起咳嗽,所以表证多。而小儿“阳常有余”,生长力旺盛,所以又是热证多,实证多。但是多和少,只是相对的,阴阳也是如此,“阳常有余,则阴常不足”;因此,解表不宜过于发散,泻热要注意存阴。有可下之证,也只宜轻下,而不要峻下。
咳嗽有久暂之分,新咳多为外感,久咳多为内伤。外感咳嗽着重解表,但应佐以清热;风热与外邪方能同时清除。内伤咳嗽着重于补;但如有浮热,也应佐以清解。
小儿肺气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又影响肺气,湿重脾必困,热重胃必伤;因此,必须肺胃兼顾,还要照顾到脾,除清热而外,还须除湿豁痰。
如系久咳不愈,更应注意到脾。因为久咳不止,肺气必虚,肺主气,肺虚会导致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脾虚而痰湿阻滞,又反过来影响到肺的肃降,因此,肺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是较为密切的。
除肺脾而外,还可以出现肺虚及肾而形成肺肾两虚;肺虚肝逆而形成肝火灼肺,逆传心包而形成心火伤肺。又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也会使传导和排泄失调。
因此,凡是表现以咳嗽为主症的疾病,必须注意到其他的兼证,从而考虑到肺和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才能不会顾此失彼。而在治疗方法上,仍然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而泻不单纯是泻肺,如有心火则泻心火,如有肝热则泻肝热,如有肠热则泻肠热。补也是这样,不是单纯地补肺,而是脾虚则补脾,肾虚则补肾。
当然,咳嗽毕竟是以肺为主体,无论是泻或者是补,应当是有主有从,主次兼顾。总的来说,不外解表,泻下,清补三法,而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清燥、除湿、滋阴、降火、扶脾、补肾、泻大肠、利水道,都必须加以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方选介]
一、风寒咳嗽
主证:咳嗽,发热,畏寒,头痛,有汗或无汗,喷嚏,鼻塞,痰清,脉浮紧或缓,舌苔薄白。
治法:散寒解表,豁痰止咳。
例方:杏苏散加减(习用方)
杏仁泥二钱,紫苏二钱,苦桔梗二钱,炒枳壳二钱,前胡二钱,荆芥穗二钱,薄荷一钱,*芩二钱,甘草一钱。
冬季无汗加炙麻*一钱。
热甚加知母二钱,淡竹叶二钱。
痰多加橘红二钱,瓜蒌二钱。
二、风热咳嗽
主证:咳嗽,微热或发热,有汗,咽干,痰*稠,脉数,舌苔薄白或*。
治法:袪风清热,止咳化痰。
例方:桔甘汤加味(习用方)
桔梗二钱,甘草一钱,荆芥穗二钱,薄荷一钱,杏仁二钱,瓜蒌二钱,*芩二钱,连翘二钱。
咽部红肿加牛蒡子二钱,大青叶三钱。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四钱,知母二钱。
鼻衄加丹皮二钱,焦山枙二钱。
痰多加枳壳二钱,莱菔子二钱。
咳甚作呕加枇杷叶三钱,竹茹二钱。
大便干燥加熟大*一钱。
三、积食咳嗽
主证:咳嗽,作呕,口臭,痰稠,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脉数,舌苔*腻。
治法:消食导滞,清肺和胃。
方例:桔梗二钱,枳壳二钱,杏仁二钱,瓜蒌二钱,炒三仙各二钱,*芩二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
腹胀痞满加厚朴二钱,青皮二钱。
口渴喜饮加天花粉二钱,石斛二钱。
发热较甚加知母二钱,生石膏四钱。
烦燥、津少加葛根二钱,麦冬二钱。
大便干燥加熟大*二钱。
小便短*加车前草二钱,滑石粉三钱。
潮热汗多加地骨皮三钱,桑白皮三钱。
四、暑湿咳嗽
主证:伤暑,咳嗽,痰多,倦怠,汗多,低热,脉沉缓,舌苔白腻。
治法:清暑袪湿,止咳化痰。
方例:清肺汤加减(习用方)
杏仁二钱,冬瓜仁二钱,连翘三钱,冬桑叶二钱,茯苓二钱,桔梗二钱,橘红二钱,鲜荷叶各二钱,生甘草一钱。
气短、虚烦加沙参三钱,麦冬二钱,五味子一钱。
咳嗽痰多加川贝母二钱,知母二钱。
腹胀、胸闷加厚朴花二钱,大腹皮二钱。
小便短*加白木通一钱,滑石粉三钱。
五、肺虚久咳
主证:经常咳嗽,痰清,低热,不耐风寒,脉细数,舌苔薄白。
治法:养阴清燥,润肺止咳。
例方:紫菀汤加减(习用方)
炙紫菀三钱,款冬花三钱,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知母三钱,茯苓三钱,川贝母二钱,甘草一钱,地骨皮三钱。
气虚多汗加*芪三钱,五味子二钱。
口渴加天花粉三钱,石斛三钱。
纳差加生稻芽三钱,山楂肉二钱。
咳痰不爽加苦桔梗二钱。
六、肺燥久咳
主证:咳嗽,低热,胸闷,痰清,痰中带血,或经常流鼻血,脉浮细,舌红少苔。
治法:清燥润肺,滋阴降火。
例方:清肺汤加减(习用方)
茯苓三钱,鲜生地五钱,苦杏仁三钱,浙贝母三钱,焦山栀二钱,炒知母二钱,天冬、麦冬各二钱,桑白皮三钱,地骨皮三钱,甘草一钱。
潮热不退加嫩青蒿三钱,炙鳖甲三钱。
血出不止加生地榆三钱,侧柏叶三钱。
两胁作痛加青皮三钱,郁金二钱。
七、脾虚久咳
主证:久咳,痰多,纳差,腹胀满,面*肌瘦,大便溏,脉沉缓,舌苔薄,唇白。
治法:补脾益肺,止咳化痰。
例方:百合汤加减(习用方)
百合三钱,紫菀三钱,*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二钱,陈皮二钱,五味子二钱,款冬花三钱,炙甘草二钱。
怕冷恶风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气短多汗加*芪三钱,浮小麦三钱。
腹胀不消加大腹皮三钱,枳壳二钱。
八、肾虚久咳
主证:咳嗽不爽,腰背痠痛,小便频数,潮热,津少,脉沉细,舌质淡,少苔。
治法:滋阴纳肾,润肺止咳。
例方:地*汤加减(习用方)
生地*三钱,山药三钱,丹皮二钱,茯苓三钱,山萸肉三钱,泽泻二钱,白前三钱,炙紫菀三钱,百部三钱。四肢发凉加制附片二钱,桂枝二钱。
腰痠痛加补骨脂三钱,菟丝子三钱。
烦燥,夜眠不安加知母二钱,*柏二钱。
[成药选介]
一、通宣理肺丸《六科准绳》方
功能:清热解表,宣肺止咳。
主治:风寒闭肺,脾湿内蕴引起之咳嗽气促,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
蜜丸,每服一丸,日服二次。小儿减半。
二、橘红丸《古今医鉴》方
功能:清肺袪湿,止嗽化痰。
主治:肺胃湿热引起之咳嗽痰多,呼吸气促,胸中结满,口苦咽干等症。
蜜丸,每服二丸,日服二次。小儿减半。
三、二陈丸《局方》
功能:袪湿消痰,和中调气。
主治:肺热脾湿引起之咳嗽痰盛,咳吐白痰,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等症。
水丸,每服二钱。小儿用开水化服。
[简易方介]
一、桔梗二钱,甘草一钱,水煎当茶饮。
二、鲜桑叶三钱,鲜枇杷叶三钱(刷净),煎水服。
三、青果五枚,白萝卜半个,煎水服。治咳嗽,咽红肿有效。
四、蜜饯橘饼,每用半个,煎水频服。治幼儿慢性支气管炎,喉中痰声漉漉有效。
漫谈小儿咳嗽
作者/刘韵远
小儿咳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冬末春初,气候寒暖变化无常,小儿患咳嗽者较多。尽管市售不少止咳药品,但其适应证和服法等写得不够详细,因而不能收到满意效果。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p>
(一)药不对症
中医最讲究辨证用药。大凡咳嗽之症,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之分,外感咳嗽又有风寒与风热咳嗽之别。尤其在寒冬季节,小儿患风寒咳嗽者居多,不少患儿家长不问咳嗽之因,不加选择地服用清热止咳药,或误认为咳嗽就是气管炎,服用不少消炎药,结果亦未收到满意疗效,其原因就是药不对症其效难明。
在寒冬季节,小儿患风寒咳嗽者为多,市售药品多是清润止咳剂,或是综合性制剂,其针对性不强。因此,刘老认为应恢复传统服药方法,随证加入引经药,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增强其药力。譬如:外感风寒咳嗽较重,不发热或伴低热,恶寒无汗,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在服用咳嗽药的同时,应加入葱白1寸,生姜3~5片,红糖适量,煎水送服。以达辛温散寒,宣肺止咳之功,使肺气宣畅,而咳自止。
若见风热咳嗽,发热与咳嗽并重,舌质偏红,舌苔*白,脉搏较快,在服咳嗽药的同时,应加芦根、生石膏各15~30克,或加桑叶、薄荷各3~6克,或加冰糖适量,煎水送服,以达辛凉透表,清热而止咳。因此建议各生产药厂,除写明药品主要适应症外,同时要注明加用某种引经药的服用方法,以提高疗效。
(二)反复感冒
感冒为百病之首,又是诱发咳嗽的重要因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邪,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侵犯机体,不外两个途径:一是从口鼻而入,症见打喷嚏、流鼻涕、咽痒声哑,或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而诱发咳嗽。二是从皮毛而入,除症见咳嗽外,多伴有发热、恶寒、无汗等全身症状,或二者同时存在,说明咳嗽与反复感冒有密切关系。不能见咳止咳,应随症选加不同的引经药,同时应注意加强护理,随着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是防止感冒咳嗽的重要环节。
(三)忌口问题
早已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俗有“药疗不如食疗”之说。药有寒热温凉“四性”,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病有“寒热虚实”之辨。患儿在发病期,应根据不同病情,选用适应病情的食品,才能起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作用,否则不仅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延误病情。
忌口方法有二/p>
①疾病忌口:一般来讲,虚证与寒证咳嗽,忌食生冷瓜果等寒凉食品;寒证与热证,忌食辛辣厚味等热性食品。譬如风寒咳嗽,宜选用葱、姜、桂皮和鸡蛋、瘦肉等,辛温散寒和滋补食品,此不仅有助于药力,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②服药忌口:在服药期间,有些药物忌食某些食品,反之某些食品又可影响某些药物的疗效,说明服药期忌口非常重要。譬如:在风寒咳嗽期,常用药物多是葱、姜、桂等辛温散寒药,如果此时服用生冷瓜果等寒凉食品,就会影响疗效,延误病情。在服用桔梗、甘草或*连时,应忌食猪肉等,否则容易产生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而影响疗效。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的五大要则
作者/刘鸣
冬春二季,气候变化莫测,加上空气污染严重,咳嗽患儿明显增多。很多患儿家长都会选择中医药治疗。
根据多年的治疗体会,特提出以下几个原则,供同道参考。
1.药宜轻清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与“肺”关系密切。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肺为华盖”,位居上焦。清代名医吴鞠通曾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治疗病位在上的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应遵从“轻清”的原则,无论辨证、立法、处方,都必须注意:药以质地较轻的花、草、茎、叶为主,煎熬时间不能过长,服用以少量、频服为佳。我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去荆芥加五味子,方中麻*、五味子用量通常为3g、5g。麻杏石甘、桑菊饮、麻辛附汤诸方均可与止嗽散同用。
2.慎用辛温
小儿纯阳之体,生机蓬勃。现代物质生活和取暖条件的改善,使小儿感受寒邪后由寒化热的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应慎用辛温之剂,通常以三剂之内为好。必须使用时,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化热苗头即须加减方剂。我常用葱白、生姜之类,一是因为安全,二是因为方便:嘱家长观察痰、涕由清变白、微*时,葱、姜即可停用。干姜、羌、防之类辛、温(热)药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鼻衄、咽痛、便干。
3.缓用寒凉
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咳嗽初起,痰清、涕稀、汗少、舌润时,苦寒清热的药物不宜应用太早,以免肺气郁闭不宣,邪不外达。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很多久咳甚至长年累月咳嗽者,往往与早期应用消炎点滴(抗生素)有关。只有出现化热症状如:涕浊或*稠,痰*或挟血,大便干燥,舌*质红,多汗喜凉时,方可使用芩、连、大青叶、板兰根、知母之类。特别需要强调应慎用的一味药:马兜铃。此药易致剧吐,*性极大,不用为好。
4.忌用收涩
咳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在咳嗽初期或咳嗽不剧时,应忌用收涩镇咳。《章次公医案》有“痰不得出反是隐患”之嘱。必须用收敛镇咳时,可以与祛痰药同用。章次公先生谓“祛痰古称宣肺,镇咳古称肃肺”,二者一升一降,先后使用顺序不可颠倒。我临床往往将麻*与五味子同用,桔梗与白前、紫菀相伍。初期麻、桔稍多,后期、咳剧则五味子、白前、紫菀为重。那种为了迎合家长、患儿期盼疗效妄加米壳(罂粟壳)的行为必须摒弃。早用收涩,轻者声嘶失音,重则病久难痊延为痼疾。
5.饮食清淡
小儿恣食不节是咳嗽痰多的诱因。患病后,除积极、正确地治疗外,还应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食鱼、肉等粘腻碍胃的食物,过甜、过咸均应避免。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果品中,梨、荸荠具有清肺、润燥的作用,温、燥痰少难咯者可用,并非人人皆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