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多变,许多孩子容易感冒发烧。有些孩子又输液又吃药,高烧一直不退,让家长十分困扰。医院感染科邵启民副主任表示,这可能是患上川崎病,因川崎病症状和感冒相似,常常被误认,家长要提高警惕。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以往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目前病因不明,可能和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严重的心血管病变,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川崎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地方性,无明显季节性,或夏季较多。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说,这种病与感染、遗传、环境、种族、自身免疫力等因素都有关,一般患病的大都是5岁以下的孩子,好发于6-18个月婴儿,以男孩多见。
“川崎病”易误诊为感冒
川崎病并不是什么奇难杂症,但人们对它认识不多,而且川崎病的病症与普通的感冒发热很相似,很容易误诊。
邵主任说,川崎病在症状上同普通感冒发热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感冒发热3-5天后症状就会缓解,体温也开始下降,但川崎病的体温可持续高热,大约在7-14天或更久,体温常达39℃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并且全身会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球结膜充血,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头乳头突起、充血,呈杨梅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脚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会在甲床皮肤交界处出现大片的脱皮;川崎病还会出现颈部淋巴结性的非化脓状肿大,而普通的感冒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症状的。
“川崎病”对儿童的伤害
川崎病对儿童的危害并不是发烧、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这些外在表现,最大的伤害在于对心血管的严重病变。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胆、肺等多脏器损害,还有关节炎或关节痛及胆囊积液等。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病程2~4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引起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邵主任说,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里如果有五周岁以下的孩子,出现持续性的高烧不退,而且服用各种退烧药和抗生素,几天不见效果,并伴有出现红疹、球结膜充血唇、充血皲裂等症状,就别随便给孩子吃些抗感冒的药,医院检查诊治。
“川崎病”要早诊断早治疗
现在,患感染性疾病的宝宝明显没有过去多,这跟治疗手段增多有很大的关系,但一些与免疫等相关的非感染性疾病却在增加。患儿只要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药物,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出院后,必须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并做好定期随访。所以,川崎病的关键是早诊断,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
出院后,宝宝的日常护理也很关键。因为发热时间长,精神疲倦,让宝宝好好休息很重要;饮食上一定要清淡,这时最好不要吃油腻厚味的食物;患儿手脚可能会有蜕皮,要尽可能让它自行脱落,以免皮肤出现裂痕导致感染;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宝宝在一个月内须卧床休息,避免户外剧烈活动。
此外,邵启民主任提醒,年龄较小的川崎病宝宝病愈六个月之后才能打其他疫苗。
(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